2023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指导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是指医师在从事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人格风尚。

中医学对医德医风的论述由来已久。自《黄帝内经》开始至清代以及近现代,一直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医师从事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历代医书中多有关于医德医风的记载,其中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被认为是对医德医风最为系统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为先,德医并重

《灵枢·师传》中“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的论述,可以理解为是对医生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之精是指医术的精湛,而诚则是要求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宋代林逋《省心录》“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提出了社会大众对医生道德的期待。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诚求其所谓才者。医也,儒也,德为尚矣。”说明了以德为先,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近代名医冉雪峰言:“士先曰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作为当代中医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医德约束言行,不仅仅重视“术”的学习,更应重视“德”的修行,以德为先,德术双馨。

(二)规矩准绳,法铸方圆

中医师必须依法行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医师必须首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履行法定职责,以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护人民健康为己任。中医师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如第二十三条规定,医师必须树立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救治患者,执行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措施;遵循临床诊疗指南,遵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医学伦理规范等;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医学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另外,第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等条款还规定,医师不得拒绝急救处置;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遇有灾情疫情等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应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和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很多有关医师道德规范的规定。中医师必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履行职责与义务。

(三)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是对医生道德的基本要求。医生对于患者,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美丑智愚、亲疏贵贱,都应平等地给予尊重,不能厚此薄彼,亲疏有别,媚权重利,轻民薄义。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就是要求医生把患者当作自己的至亲好友来对待,同情共情,尊重平等,一视同仁。

(四)至意深心,智圆行方

《素问·征四失论》中说:“循经受业,皆言十全……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要求医生在诊疗时必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即是要求医生在诊察疾病、遣方用药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

清代程文囿在《医述·医则》中记载:“孙思邈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就是要求医生临症时既要大胆自信,当机立断,又要心思缜密,用药精当,安全有效;既要圆机活法,随机应变,又要方正有序,中规中矩,纤毫勿失。

(五)易地以观,自澹利心

明代王绍隆传、清代潘楫增注的《医灯续焰·医范》中规定了医之守,即“医虽为养家,尤须以不贪为本”。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其所著《医方论》中说:“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澹矣”,即是要求医生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并懂得换位思考,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状况与承受能力,尽可能选择简便、经济的诊疗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切忌出现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批评的“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一切以治愈疾病、维护健康为首要。《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言,“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应“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医生与技术人员之间还要注重团队合作,方能使病人更多获益。医生不能为了自己名利而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诚如《医灯续焰·医范》所说,“不可夸己之长,不可谈人之短,不可浮诞而骇惑病人,不可轻躁而诋诽同类”。

(六)大医之体,不皎不昧

端庄的仪态、整洁的衣着、得体的言行是对医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对中医医师来讲,过去还有医生必须要“四季衣裳”以及让患者“望而生威”的说法。任何一种要求,都是社会与患者对医生这一特殊职业仪态仪表与言行的约束与期待。因此,医生在接诊时必须举止得体,言行得当,不卑不亢。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较为系统地对医生言行举止进行了规定。

(七)考镜源流,精勤不倦

中医学理论博大精深,历代医书“汗牛充栋”,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说:“《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因此,从医者必须认真学习、用心体悟才能领会其真谛。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医学知识不断丰富与发展,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与进步,病谱病机也在不断增多与复杂,更是需要医生不断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执业医师的基本素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说明古代医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医生不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八)博学能文,医文并茂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为中医学认知生命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防治的认识在思维方式上与西医学不尽相同,因此,中医师必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针灸甲乙经·林序》中言:“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说明了儒与医的关系。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言:“《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清代罗美《内经博议》曰:“夫岐黄之业,谈何容易。不知阴阳消长之理者,不可与言医;不知死生变化之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草木虫鱼邱陵牝牡之性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古今异宜刚柔互用应变合于秒忽者,不可与言医。若是则五经四子之书,医之宗旨也。”

历代中医师多有工于书法、绘画、篆刻之人,也多有文辞古雅而出口成章,韵律修辞以文采飞扬,临证处方堪称书法大作之士。民间也有中医师应该有“一笔好字,两口二黄”的要求,都说明中医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能文多艺,医文并茂。

(九)传承为本,守正创新

中医师必须以传承中医学术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以敬畏之心学习中医理论,掌握中医思维,传承中医学术,尊重中医学独特的生命与疾病认知方式。必须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0月25日对中医药做出的“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正本清源而传承中医精华,在守住正道的前提下,善于借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促进中医学在新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