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导引学绪论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和人生的学科,天人合一生命整体观、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等经典理论皆出于此。中医学在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保命各个阶段,始终关注人的性命。因此,中医研究的对象始终是“人”而不是“物”。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导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体系之一,伴随中医学的发展,《黄帝内经》将中医学归纳为“六艺”即针、灸、砭、药、导引、按跷。导引是自救、自疗、自养的内应之法,其他诸法则是外援之法,两相和合,可起里应外合、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导引学是一门研究“活人”的学问,秉承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观,其独到之处在于将自身也融入整个生命养护系统之中,需要身体力行地内求、内证,学习、践行。通常医疗的思维是外求,即求助于外援法以扶正祛邪,而导引法则是内求,是人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自我诊疗之法。中医导引法是以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及现代医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综合了环境、形体、呼吸、心理等多种干预手段,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传承,在临床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晋代医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可见导引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导引,又作“道引”。“导”,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解为:“引也。经传多假道为导。义本通也。从寸。引之必以法度。道声。”可见“导”有指明方向之意,遵循一定的规矩、法度之方法。
“引”,《说文解字注》曰:“开弓也。开下曰张也。是门可曰张。弓可曰开。相为转注也。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申于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从弓丨。此引而上行之丨也。为会意。丨亦象矢形。余忍切。十二部。”可见“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将箭搭在弓弦上的动作;二是将弦拉开使弓撑满的状态。而《辞源》则对该字解释为:“开弓也。延长也。【易经】引而伸之。”根据《说文解字注》和《辞源》的说法,“引”字当解为“引伸、延长”之意。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的《庄子·外篇·刻意》,其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认为经过刻意的吐故纳新和舒展筋骨的“导引行气”,人们也可以像彭祖那样健康长寿。
晋代李颐为《庄子·外篇·刻意》作注时所提炼的八个字“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高度概括了导引法的本质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李颐将“导引”定义为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条达,引伸肢体,使身体灵活柔和的运动,明确了其两个基本要素:其一,疏通宣导气机,即调整呼吸;其二,拉伸舒展身体,即引伸肢体。
唐代释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是这样定义导引按摩的:“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撤肢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在此清晰地区分了“导引”与“按摩”的不同概念,“导引”的特点是自身主动地牵伸肢体与按跷,而按摩、推拿则要求助于他人。
导引行气对于环境、方位和时间有要求,如《素问·刺法论》曰:“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也应遵循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因人而异的原则,设计导引行气的处方。
中医导引并不复杂,而且是针对性极强的疗法,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别旨》中曰:“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踟蹰,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不必每晨为之,但觉身有不理则行之,皆当闭气。闭气,节其气冲以通也。亦不待立息数,待气似极,则先以鼻少引入,然后口吐出也。缘气闭既久则冲喉,若不更引而便以口吐,则气不一,粗而伤肺矣。如此但疾愈则已,不可使身汗,有汗则受风,以摇动故也。凡人导引,关节有声,如不引则声大,小引则声小,则筋缓气通也。”由此可见,导引按跷是为了行气,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现存最古老的文物《行气玉佩铭》养生治病价值。对于导引势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能理气、顺气,做完导引后,疼痛胀麻得以缓解,疲劳得到消除,气和体柔即可。最佳的导引方式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在导引治疗专著《诸病源候论》里有详细的记载,真可谓行走、坐卧、呼吸吐纳和观想等皆为“导引”。
导引的主要目的是“行气”,行气的目的是“和气”,故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健康可求。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对于气虚者,治以导引是炼精化气,以补气虚。
又如《素问·奇病论》云:“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可见息积之疾须用导引之法宣导气血,结合药物慢慢调治方为良策。
导引的另一个目的是“升阳”。人体之阳气对健康来说十分重要,人的精神靠它的温煦养护,筋骨、气血靠它温煦营养。如果阳气虚,不能掌管汗孔的启闭,使汗孔开合失当,寒邪就可以乘虚而入。若寒邪留滞在筋膜之中,则使人体伛偻不能直立。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身之阴阳与自然相应,早晨阳生而上;日中阳极而阴生;日落阳气已虚弱,因此晚上宜静不宜动,以免扰动筋骨,外邪入侵,有伤形体。而现代城市中屡见不鲜的夜跑、夜练,晨不能起,恰恰违背了阴阳的原则,使阴阳颠倒,如此何言健康?“无损为养”是养生之大律。明代医学家万全也提出“慎动”之嘱。
对于导引可综合归纳为:第一,“导引”的本质属性是主动性的却病手段和养生方法;第二,“导引”的形式有动和静两类,针对具体的对象和疾病需求,可以从肢体导引入手,配合呼吸和意念;第三,“导引”的功能价值是通过伸展形骸、宣导气血,从而祛病健体、益寿延年。导引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措施,导引行气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升降开合、吐故纳新,使气息调和,要有相应的法度,不断地重温,使身体的觉知程度提高,导引行气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条达。导引明确了其四个基本要素:其一,安静、舒适和空气清新的环境;其二,吐故纳新,疏通宣导气机,即调和气息;其三,牵伸舒展肢体,放松筋骨,使筋强骨壮;其四,使心静体松,心平气和。
导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料和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与神农的汤液醪醴、扁鹊、仓公的脉诊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治疗强调“以人为本”,绿色、安全的中医导引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医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优势。古老而年轻的中医导引学的回归,既可丰富和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内容,使中医药体系进一步完整,也有助于“健康中国”的推动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