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导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唐宋至明代—导引学养生、治未病的大发展时期

导引法作为一项医疗技术,是主要通过自我锻炼的方式实现的,它不需要消耗社会资源,并且既可养生,又可治病。这些独特的医学特点和价值,使它在隋代得以确立为中央政府重点推广的医疗方式。巢元方在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的时候,一定是对此深有认识和体会,所以才会将中医学里其他众多的优秀医疗手段暂置一旁,而独推导引法。巢元方的这种认识和勇气,是很令后人敬佩的。也正因此,可以说《诸病源候论》的诞生,是中国医疗史乃至世界医疗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因为它把人类健康的维护方向定位在内求,而非外取。可惜,隋代的历史很短,它所确定的人类健康的方向并未被后世所完全继承。

历史进入唐代后,因为缺乏来自中央层面的太医署的推动,作为医疗技术的导引在官方层面未能有更好的突破和发展,但导引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养生功用正逐渐被认识和开发出来。

唐代道医司马承祯在《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中说:“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就提倡人若缺乏体力劳动,则应该练习导引以养生保健。司马承祯是一位导引养生术的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可见其是一位对导引法有着深入研究的人。但是作为一个道士,他研究习练导引法,并非想借以“成仙”,而是将其作为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他指出练习导引兼具养生和治疗功用,差别只在频次多少,他说:“其五体平和者,依常数为之。若一处有所偏疾者,则于其处加数用力行之。”

唐代著名大医、药王孙思邈,也是一位十分推崇导引养生的名医。他因为自小体弱多病而精研医道,并勤于导引等养生实践,终得寿142岁,是医家之典范。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按摩法》中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然这些方法都以按摩冠名,但实为导引,只是其中带有一些自我按摩的手法。孙思邈记载的这些方法不同于《引书》和《诸病源候论》中一病一式或多式的治病导引模式,而是成套有序的导引锻炼方法。其中“天竺国按摩法”有18式,“老子按摩法”则多达35式,这些成套的导引法并未提及所治疾病和适应症状,而是只述操作,并且连贯有序。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纯粹用于养生保健的。唐之前用于养生的导引法未见成套路地出现,如《庄子》中所记彭祖等练习的导引,只是“熊经”“鸟伸”等一些单一术式。《引书》中虽有一套24式的导引法式,但其是否是用于养生的导引法则并不明确。至华佗将医疗导引法式中的仿生动作提炼成五禽戏用于养生,但依然保留着医疗导引的练法,因为华佗说得很清楚,他说:“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就是说,练习五禽戏时,并不要求把五个动作都按顺序演练一遍,而是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动作,做到全身微微有汗,见效就可以了,这实际上还是之前医疗导引一式对一病的练法。而孙思邈所记载的这两套方法,则是明确的成套练习的,完整做完,则可以运动到全身的躯体关节,是十分明确的养生保健法。

养生导引法以成套的形式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唐代存在的时间较长,中间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的繁荣稳定时期,社会安定、民众富庶,则自然对养生的需求也增多,所以养生导引法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民众的需求。

至宋代时,导引的养生功用继续发展,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勤于实践的代表。他自编自创了一套导引静功,并被人编入《苏沈良方》一书中,据说其弟苏辙患有肺病,习之甚效。

北宋末年,宋徽宗曾下令由宋太医院编撰《圣济总录》一书。该书不似《诸病源候论》专推导引,而是以方药为主讲疾病治疗的,但其中有两卷“神仙导引”和“神仙服气”则将导引单独列出。其中所收录的“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法”“六字诀”等,也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导引法。该书虽不以导引为主,但是对导引也非常推崇,提出“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

南宋时,脍炙人口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开始出现,最先出现的是坐式,见于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中,其后又出现了立式八段锦。因其方法简便易记,很快便在民众中形成普及并流传开来。

金元四大家对导引法也多有涉及。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第一》中对导引颇为推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智者明此理,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又曰:“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强调了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导引,获取健康。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写道:“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之六气……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火则生寒……”正是六字诀导引法的应用。补土派李东垣提倡静坐,指出:“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兰室秘藏》)攻下派张子和把导引列为汗法之一。滋阴派朱丹溪也提倡“气滞痿厥寒热,治以导引”。

至明代时,社会重新进入一段稳定繁荣的时期,中医导引学再度复兴。明代的导引养生十分丰富,并且多有创新。

明初由周定王朱橚委托滕硕、刘醇等人所编的《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但是这本书在收载方药的同时,也将导引法并列为疾病治疗手段而加以收录。

明代与导引养生有关的书籍也较为多见,如戏曲家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中,导引被列为一项重要养生手段,并且按四季和脏腑各有对应的导引方法。出版家、学者胡文焕刻有《养生导引秘籍》一书,是导引治疗、养生方法的汇编,其出版的《寿养丛书》中则收录了很多与导引有关的书籍,对保留相关文献做了很大贡献。医家罗洪先所著的《万育仙书》首重导引,另收入小儿推拿。他说“导引却病于未萌,按摩驱病于已至”,认为只要掌握这两个方法,就能解决天下人的大多数疾病问题。《万育仙书》后被书商删去小儿推拿部分,增加导引部分,并配有图示,改名为《万寿仙书》,成为明代中晚期和清代早期的养生畅销书。该书所收录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导引养生法,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养生导引手册或大全。书中记载的导引法有八段锦坐功、六字诀(多个版本)、四时坐功却病图诀、五禽戏、诸仙导引图等,这些导引法都简单易学,方便习练,故而广受欢迎。其中的“诸仙导引图”,以一病一导引一方药的形式呈现,导引都配有图示,是导引与药物配合疗病的典范。而“四时坐功却病图诀”共有24式导引法,是按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经络相配而成,每一节气有一个对应的导引法,并有图示,还有文字说明其对应病证,且一般与所属经络的病证相关。这个“四时坐功却病图诀”又可称“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它是对《引书》中四季养生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是导引法在明代养生应用上的一次创新。

总之,从唐代至明代,是导引法用于养生大发展的时期,其间虽然历代著名医家对导引法也多有涉猎,如南宋医学家蒲虔贯、张锐,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元代的邹铉,明代的名医李时珍、杨继洲、万全、龚廷贤、徐春圃等都对导引养生有深入的认识或实践,但他们并没有把导引作为主要治病手段去应用。但是,导引法的养生应用走出了医疗圈的限制,逐渐被社会各个阶层接纳和实践,从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创新。如果说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代表的是治疗导引学的高峰,那么明代的《万寿仙书》则代表了养生导引学的高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导引法的治疗和养生功用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导引法用于养生保健的习练,本身就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属于疾病前期治疗行为。

导引法的两次发展高峰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藏,也为将来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