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育堂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龙城医派简介

龙城医派发源于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3100多年建城史的安徽萧县。安徽萧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因盛产艾草而得名,这里既是文献之邦、书画之乡,又是华佗采药行医圣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厚的“爱中医、信中医、服中药”社会氛围。现有萧县中医研究所、龙城医派学术研究会、萧县中医药学会、华佗养生协会、皇藏峪民间医药研究所、萧艾发展协会等中医药学术团体和机构,均由萧县卫生健康委主管或进行业务指导。

一、历史源流

龙城医派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于华佗行医游学于彭城的东汉以及南朝宋刘裕时代,华佗于萧采药行医而著《华氏中藏经》,刘涓子为我国军医见于史志的第一人,著有《刘涓子鬼遗方》,标志着龙城医派进入经典医学时代。龙城医派开创于明清时代,涌现出一批医家及著作,如彭缙著《药性书》,朱自华著《医学简要》,朱镶著《伤寒简要》,以及朱光裕、纵伯、胡光廷、胡光亮、胡庆肇、胡庆和等名医;尤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形成了现存已久,传承超过三代及以上的大量学说各异而又临床疗效突出的中医世家40余家。发展于民国后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现出段训祯、毛延明、陈文汉、周宜轩、王承福等百余名名医;这一时期,院校教育成为龙城医派的显著特征。名老中医刘庆扬、李大宽、蒋连柱等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创办了萧县陶楼中医学校、红泉卫校、萧县卫校等学校,设置中医药学、针灸学专业,举办“西学中”培训班,为龙城医派培养了大批人才,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萧县中医药教育仍在刘庆扬先生等的坚持下弦歌不辍,为全县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有很多至今仍活跃在临床一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萧县大地上,中医药工作在守正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弯道中超越,成功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龙城医派学术传承课题成功入选安徽省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项目(中医药科研课题),实现了萧县在省级中医药科研方面零的突破,是宿州市唯一入选的科研项目;中医药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利用网络、沙龙、讲座以及中医药进校园等不同方式形成了宣传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的浓厚社会氛围,不仅发展壮大了龙城医派,也使中医药成为萧县人民健康事业的一大亮点。龙城医派以院校教育、中医世家师徒传承为表现形式,以医技与医德并重、中医与书画融为一体为其主要特点。在这个区域性学派里,有以经方为特点的,有以《华氏中藏经》为传承的,有以《易经》为思维模型指导辨证论治的,有以各专科传承特点等多元一体为表现形式的学术传承体系,对当代萧县及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医派宗旨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继承医派先贤医道、医德、医风、医术,推动流派传承创新发展,培育流派传承人才,创造流派学术成果,着力打造一支临床疗效突出、学术水平较高、区域文化特点浓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擦亮“龙城医派”文化品牌,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医派人才技能,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护佑大众健康,提升公民中医药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三、学术范围

挖掘整理龙城医派医家学术著作、名老中医医案医话进行归纳,梳理流派传承脉络,完善流派学术思想,提炼流派诊疗技术,推动流派学术传承,提高临床疗效;设立龙城医派传承工作室,建立工作室示范门诊,探索特色制剂开发,加强特色技术推广,弘扬流派特色文化;积极组织开展以龙城医派为特色的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收藏与出版以龙城医派为特色的古籍、文献、资料、书画、艺术品等;将农历四月十八日设立为龙城医派文化节,搭建宣传平台,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龙城医派文化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