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育堂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下篇 诊疗经验

第一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连续3~6个周期以上称月经先期。偶尔超前一次者,不作先期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固摄冲任而致,热有虚、实之别。另有气虚气不摄血之因。

1.血分热盛

症状:月经提前量多色红或紫暗,质黏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小便黄,大便结,2~3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均为实热之象。

病因病机:血分热盛,经前量多,热灼伤津则经色深红或紫,质黏稠,冲任有热,累及心肝,心胸烦闷、口干、便燥,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减。

方药解析:丹皮、地骨皮、黄芩、黄柏、青蒿为清热之剂;大黄清热通便,白芍、生地黄柔肝敛阴;枸杞子、山茱萸滋肾水平肝阳;火热泻后血海得以安宁则经自调。

2.肝郁化火

症状:经量或多或少,色红或紫或夹有血块,经行不畅,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化火,热扰冲任,迫血妄行。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药解析: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热;郁金、香附理气疏肝解郁;白芍、延胡索养肝止痛;白术、茯苓、甘草培土疏木,使气机条达。

3.阴虚内热

症状:经行提前量少、色红、质黏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火上浮,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病因病机:素体阴虚之妇,阴虚水亏,内热遂炽,热扰冲任,迫经下行,故月经先期。阴虚不能制阳,阳气外泄,故见虚火上浮,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此为阳虚内热所致。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养阴清热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方药解析:北沙参、麦冬、知母、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黄芩清热生津,滋阴壮水;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阿胶养血补虚;共达水盛而火自平,阴平而阳自秘,使经行日趋正常。

4.气虚不固

症状: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纳少,便溏,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病因病机:本病多属脾虚,中气不足,失于统摄之权,冲任不固而致。如进一步加重伴有肾气不足,不能助脾土生血,失去统血之力。上述症状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合补中益气丸加减。

人参10g,白术15g,山药15g,黄芪30g,龙骨30g,牡蛎30g,肉桂10g,吴茱萸3g,酸枣仁10g,茯神10g,远志10g,木香10g,陈皮10g。

方药解析:人参、白术、山药、黄芪补脾益气,健脾统摄;龙骨、牡蛎、肉桂、吴茱萸温脾肾之阳,从而增加脾胃生化之源,脾能生血。若经量多,加龙骨、牡蛎,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以固涩;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木香、陈皮理脾行气,使补而不滞。

[临床验案]

案例一

陈某,女,44岁,务农。于2010年11月4日初诊。患者末次月经10月26日来潮,超前11天,10天干净。近2年来每月都是这样,经量或多或少,夹有血块,时有带下,微黄有异味,小腹坠感,经来乳房胀痛加重,肋胀痛。口干苦,心烦易怒,大便2~3日一行,舌苔微黄,脉弦数,诊为肝郁化火。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丸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丹皮10g,黄柏10g,白术10g,茯苓15g,延胡索10g,香附20g,木香10g,甘草5g,大黄(后下)10g。连服10日,每日1剂,日分2次服。另服自制八味化瘀胶囊,每次8粒,一日2次,早晚各1次。

二诊(11月15日):患者诸症皆减,大便一日1~2次,无不适感。治疗不变,原方去大黄加当归10g,红花10g,继服15剂,7天服5剂(一周连服5天,停2天,继续服用同前法。下同),每剂分早晚2次服;同时坚持服八味化瘀胶囊,每日不减。

三诊(12月7日):诸症悉平,月经较前推后,经期7天,经色不暗红,血块少。唯乳房胀痛,胁肋胀痛明显好转,大便日行1次。有感口苦舌燥,舌微红,苔薄脉微弦,坚守治法,上方去延胡索、木香,加姜半夏10g,陈皮15g,继服15剂,同上法。

四诊(12月28日):患者月经正常来潮,色暗红,白带极少,乳房时胀痛、口不苦,二便正常,为使患者完全恢复健康,以善其后,停服中药,继服八味化瘀胶囊,每天2次,每次服12粒,连服3个月,待半年后随访患者,其言曰:身体正常,自感舒适。

案例二

李某,女,18岁,学生。2014年7月2日初诊。末次月经6月12日来潮。近1年来,每次月经来潮提前7天,经量或多或少,色淡红,颧潮红,手足心热,腰酸痛,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此青春发育期,肾气不充,加之学习压力,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则月经先期,虚火上浮,面潮红,迁延日久渐至贫血,诸症加重。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两地汤加减。

生地黄10g,白芍10g,麦冬1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山药10g,五味子6g,知母10g。甘草5g。15剂,7天服5剂,每剂分早晚2次服。

二诊(7月29日):患者主诉症状较前减轻,本次月经亦提前,但量不多。唯淋漓不净10余天,色淡红。舌淡、脉细。

治拟补气固摄、补中益气。拟定处方如下:

黄芪30g,白芍10g,熟地黄10g,山药10g,阿胶10g,山萸肉10g,龙骨30g,牡蛎30g,甘草5g。另服三七粉3g。15剂,7天服5剂,每剂分早晚2次服。

三诊(8月25日):患者主诉月经正常来潮,余症皆除。

全方重在壮水制火,佐以补气,使水盛而火自平,阴生而阳自秘,则经行日趋正常。

案例三

吕某,女,48岁,会计。2018年5月30日初诊,末次月经5月15日来潮,超前8天。经行止而复来,量少,近半年余经量或多或少,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纳少、便溏,时而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此为脾虚,中气不足,统摄失权,冲任不固,继而肾阳虚衰,元阳不足,失于温化,致月经先期。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炒白术10g,茯神10g,砂仁(后下)5g,山药10g,炒扁豆30g,肉桂5g,甘草5g。加生姜、大枣同煎服。20剂,7天服5剂,每剂分早晚2次服。

二诊(6月25日):服药近月余,本次月经提前3天,诸症较前减轻,食纳增加,脾得健。有感腰无力,睡眠不实。舌淡转红,脉弱。治从上方加减,人参减5g,黄芪30g,白术10g,山药10g,以补中气;砂仁(后下)10g,陈皮10g,木香10g,理气补而不滞;加龙骨20g,牡蛎20g,甘草5g,柏子仁10g,枣仁10g,茯神10g,远志10g,宁心安神;加鹿角胶4g(烊化),以补肾之元阳,唯恐早衰。近于更年期断经前后之不适应,继使肾阳不衰,脑不失延。予以不治现症治未症,谨以防度,恐有气血败乱之虞。

综上所述,月经先期是妇科常见病,其病机是冲任不固,可因气虚、肾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新血不安引起。分别采用补脾益气、固摄肾气、清热凉血、疏肝活血化瘀之法,必要时配合西医检查采取相应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