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德连从医之路
本人出生于1944年,安徽省萧县大屯镇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6岁开始学医。幸运的是,国家有允许师带徒的政策,从而获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从此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中医学徒道路。
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要求我每天早起晚睡攻读经典,始读《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继读《内经》和《伤寒论》,一定要会背诵,并不时检查背诵的情况及理解程度。条文背得快,似乎收获不大,自己觉得很枯燥无味。父亲说:“文是基础医似楼,文以载道。要想学好中医,四大经典是基础。”从此我便加强了对四大经典的学习,不少文章至今还能背诵,奠定了学好“四大经典”的功底。经典著作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精髓,讲整体、讲辨证、讲个体差异、讲天然药物等,皆可以从四大经典中找到源头。父亲常说一句话:“知其经者一言告终,不知其经者流散无穷。”本人谨遵父训,孜孜不倦,读经典的原文及章节警句,做到铭记在心,脱口而出,同时随父侍诊,口传心授,尽得家传之秘。明其理,知其要,所谓“悟性”对学习中医尤为重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自己要琢磨体会,要实践,择善而从,融会贯通:将前人的经验化为己有,日积月累,不断深入,自然能登堂入室而学有所成。
我父亲在临床上善用大黄,体会颇深,他早年和一位杨姓名老中医,人称“大黄先生”,在学术上彼此交流,获得启发。如对高龄老人气虚纳谷不香,重用黄芪100g,炒大黄5g,水煎服代茶饮,胃和肠清,能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本人借此用于临床。如治疗急性黄疸所谓“阳黄”,用茵陈蒿汤,重用大黄,每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曾治一位患者,男,40岁,原有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病史。近月来,脘痞胀痛,厌油腻,呕吐阵作,头昏而重,小便黄、短而频,舌暗红,苔薄黄而腻,脉微弦。B超检查提示泥沙型胆结石,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来我处就诊。处方:大黄30g,茵陈30g,木通、猪苓、茯苓各10g,白蔻仁10g,苍术、白术各15g,甘草6g,车前子20g。3剂,水煎服。二诊诸症减,随原方加减治之。经B超复查,肝胆无异常,其结石完全消失。
1964年,我在安徽萧县的林楼公社医院工作,中医门诊有位主任医师文化程度高,中医功底好,临证数十年,有丰富的经验,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其医德高尚,对我的帮助匪浅。他说:“名医扁鹊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教我多读书,实践,借医术以济世,把其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我,特别是中药的炮制、加工,膏、丹、丸、散的配制,对中药的真伪辨识等。在他的指导下,我的医学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1973年,我获得了去淮北市中医院进修的机会,中医门诊部有6名中医师,我有幸跟从张守金医师。他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学验俱丰,对我启发甚大。张老师对老年病的防治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衰老是人生自然规律,老年病从整体辨证属“虚”,从局部辨证是“实”,总的病因是虚实夹杂,即正虚与邪实并见,对老年病急、危、重症的治则应为温阳、扶正、祛邪,同时注意胃、神、根的症状表现。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诊治要落实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我从幼年开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走进中医,热爱中医。1986年,安徽省卫生厅授予我“全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经考核,我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2001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经审核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跟师学习
中医世家义诊活动
龙城医派座谈会(前排右二为王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