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
问:技术高明的医生提前防治未生病的脏腑,是怎么做的?
老师答:所谓治未病,就是诊断出病在肝脏,知道肝病容易传到脾脏,虽然现在脾脏没有病,也要提前补脾防止脾出问题,如果一年四季脾脏都很健旺,邪气难以侵袭,就不用再补了。一般医生不懂得疾病五行生克相传的规律,见到肝脏生病了,不懂要先补益脾脏的道理,只知道治疗肝脏。
【注解】
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心属火,肺属金。疾病是病理状态,是伤害,所以偏于看相克关系;如果是正常生理功能,偏于看相生关系。从相克的关系看,肝克脾,肝脏有病首先可能传脾脏,所以肝病首先补脾以防止传变,其他脏腑病变以此类推。
【原文】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译文】
肝脏生病,补选用酸味药,加炒焦的苦味药助力,再加甘味药调和一下。因为“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克制肾,肾被克则肾气微弱,则主水不能下降而水不行;水不行则不能克制心火,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克制肺;肺被克制,则肺气不行;肺气不行则不能克制肝脏,则肝气盛。所以补益脾脏,则肝病自愈。这是治肝补脾之要诀。虚性肝病则用此法,如果是实性肝病则不能用。
正如《内经》所说:虚就是正气虚,实就是邪气实,虚要用补法,实要用祛邪法,就是这个意思。其他脏腑治疗以此类推。
【注解】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金匮要略》又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前者说“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各有所指,并不矛盾。
肝属木,主疏泄,畅达气机,喜条达。如情志失调,肝气易郁,其条达之性被抑制,疏泄失司。而辛能散能行,故治疗时多选用辛味之药理其气,疏其肝,使肝脏去其抑郁,助其条达,而和肝用,恢复肝的条达之性,故说“用辛补之”。酸能敛能收,与辛相反,对于肝的“用阳”来说,酸敛的药物有碍于肝气的条达,逆其性为泻,故有“酸泻之”。
肝藏血,在体为阴,“体阴”和“用阳”相互制约,二者才能平衡,肝脏才能保持生理状态,若有偏颇则发为病。酸能生津,酸甘化阴,肝“体阴”不足时,用酸味药能助其肝阴,补其不足,即所谓“补用酸”。“辛补酸泻”与“酸补”是分别针对肝的“用阳”与“体阴”而言的。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通。所以仲师在《金匮要略》中又云:“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肝用”失和则易生风,出现肢体筋脉拘急、震颤;肝气失和的脏躁,而甘味之药能缓,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其意指甘味药物能调肝。首先,甘居五味之中,甘能调和,与辛合用则辛甘化阳,助肝之“用阳”,与酸合用则酸甘化阴,滋肝之“体阴”,即甘味药物能调和肝的“体阴”和“用阳”功能,使其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甘属土,入脾,甘能补,甘味入脾,能调和滋养脾气,补土可以荣木,故《难经》有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助用焦苦”,焦苦是心之本味,能入心补心气而助肝,即子能令母实;心气旺可制约肺金,肺金受制,则木不受克而肝病自愈。
肝气易郁,“用阳”受抑,出现胁胀、叹息,甚则阳气不达四末,而手足不温。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肝方用柴胡、香附、川芎、陈皮理气疏肝。三方均以辛味药为主,正合“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肝血亏虚,肢体震颤,以四物汤加天麻钩藤汤;肝血亏虚,虚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以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合甘草酸甘化阴以补肝“体阴”之不足。肝气失和,心脾劳伤之脏躁以甘麦大枣汤,用甘味小麦、大枣、甘草养肝缓急。肝阴虚生风则肢体震颤,大定风珠以鸡子黄、阿胶甘平血肉有情之品以缓肝急,其两方正合“夫肝之病,补用酸”“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然抓住主要矛盾,亦不忽视次要矛盾,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肝类方虽以辛味药为主,但三方均有白芍酸收、酸敛泻肝气,于疏肝(顺其性)不利,究其因不外乎白芍酸收,虽于疏肝不利,但其在方中量少,可稍佐制辛散太过而耗伤肝气,使理气而不破气;且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养肝血,滋肝阴,补肝之“体阴”,阴生阳长,“体阴”足则“用阳”旺,消抑郁而复条达。反之酸枣仁汤、四物汤加天麻钩藤汤,重用酸甘之药补肝阴,但方中仍少佐辛散之川芎疏肝用,佐制酸收太过而敛肝气,“用阳”旺有助于“体阴”生,且兼补而不滞之理。这也就是说如果肝脏病以“用阳”受抑为主要矛盾,则重用“辛补之”,少佐“酸泻”;而以“体阴”不足为主,则用“酸补之”,少佐“辛散”。
以“酸泻之”为主的方剂也不在少数,张锡纯正是宗此旨而创镇肝息风汤。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即肝“体阴”不足,“用阳”偏盛,阴阳失调。方中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取“高者抑之”以治其标;白芍、龟甲、麦冬、玄参酸甘之品,泻其肝阳之有余,甘缓肝气之急,而针对“体阴”不足,补其肝阴,且此四味在一方之中针对亢逆之“用阳”为“泻”,针对不足之肝阴则为“补”。然张锡纯针对上述之肝阳并不一味抑之、泻之,方中仍用了茵陈、麦芽、川楝子三味辛散疏肝之品,其一是反佐,防其抑之、泻之太过,不利于肝性之恢复,使抑而不过;其二少疏其性,有利于肝阳平逆,有“欲抑先扬”“欲擒故纵”之义。同时,从用量上此三味最少,主次有序,能恢复其性而不助其邪。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译文】
人禀受自然五行常态,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长万物,也能伤害万物,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倘若五脏正气通畅,人的身心就会健康平和。各种邪气侵犯人体可以导致死亡。致病因素千万种,都在三类之中:一是经络感受邪气,进一步侵入脏腑,导致内部脏腑生病;二是四肢九窍,本应与血脉连接通畅,却被邪气侵袭导致壅塞不通,致使皮肤肌表生病;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引起的损伤。用这种办法分类,病因都可以被概括进去。
如果人能谨慎养生,不让邪气有机会侵犯经络,或者刚侵犯经络还未传入脏腑就进行治疗,四肢一感觉沉重不通,就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防治,不让九窍闭塞;加上能避免触犯法律法规、禽兽伤害及各种灾难和意外伤害,不纵欲过度,饮食节制,不贪嗜冷、热、苦、酸、辛、甘,保持形体不衰,病邪就没有机会侵犯人体腠理而致人生病。腠者,是三焦布散正气的地方,其中充满气血;理者,是皮肤与脏腑的纹理。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译文】
问道:人生病了会在面部呈现相应的气色变化,想听一下具体内容。
老师答:鼻头色青,则腹中疼痛,若伴怕冷的,就是危重症;鼻头色微黑色,说明体内有水气;面色发黄者,胸部有寒邪;面色发白者,有失血。如果面部时不时微微泛红,而又不在炎热的夏季,预示快要死亡了;眼睛睁得圆圆的是痓证,是不治之症。另外,色青代表痛症,色黑代表房劳过度,色赤代表风邪,色黄表明大便难解,面色鲜明者,表示体内有水饮。
【原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译文】
老师答:患者平时言语少而音低但突然发出惊叫的,是骨关节的疾病;言语嘶哑不清晰的是心膈有病;声音尖细、声调拖长者,是头中有病。
【原文】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译文】
老师答:呼吸时肩部摇动者,心中坚满;呼吸时胸中有气上冲者,容易咳嗽;呼吸时口张气短者,是肺痿,容易咳吐浊沫。
【原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译文】
老师答:吸气表浅而频数,病位在中焦,是实证,用泻下法可以治愈,若虚证就是不治之症。病在上焦呼吸急促,病在下焦呼吸慢而深长,均是难治之症。呼吸时身体摇晃抖动,是不治之症。
【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译文】
老师答:寸口的脉象,与四季旺时相关,春季脉弦,夏季脉洪,秋季脉浮(毛),冬季脉沉(石)。春季肝气旺盛,皮肤也呈现相应的青色,其他季节也呈现相应的脏腑旺相和色相。应该肝旺而色青的春季却呈现白色,是不当令的色脉,都是病态。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译文】
问:有不该来的却来了,有该来的却未来,有的来了不走了,有的来得太多,是什么意思?
【原文】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译文】
老师答:冬至之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一阳复生),少阳之时,阳开始生发,气候逐渐温暖。如果未到甲子日,气候开始温暖,此为不该到却提前到;已经到了甲子,而气候却未温暖,是该到却未到;到了甲子日,气候仍非常寒冷,此为时令到但前期气候不消解;到了甲子日,而气候就温暖如盛夏五六月时,这是阳气到得太过了。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译文】
老师答:患者寸部浮象脉,病位在表;尺部脉象浮,病位在里,如果出现腰痛、背部僵硬不能行走,必定是气虚非常严重。
【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译文】
问:经书说“厥阳独行”是什么意思?老师答:这是有阳无阴的状态,就叫厥阳。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译文】
问: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是什么意思?
【原文】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译文】
老师答:出现唇口青、身冷,是入脏的表现,患者会死亡;如果身体平和,汗自出,是入腑的表现,较易治愈。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译文】
问:脉搏很难触及的时候,出现入脏症状就会死亡,出现入腑症状就有可能痊愈,什么意思?老师答:不是一种病这样,很多疾病都是这样。比如浸淫疮,从口部出现,逐步蔓延到四肢,治疗效果就好;如果从四肢蔓延到口腔部,就难以治疗。病在外部可以治疗,向里深入就可能死亡。
【原文】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译文】
问:阳病有十八种,有哪些?老师答:就是头痛及项、腰、脊柱、上肢、下肢等躯体部疼痛类疾病。
问:阴病有十八种,有哪些?老师答:咳、上气、喘,哕、咽(通噎,指饮食梗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内脏部位的疾病。
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人又有六微,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但不包括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的三十六种病。
【注解】
五脏每脏各有十八种病,即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分营分、血分、营血同病三个层面,每脏共十八种,总共九十种病。人又有六腑轻微小病,每腑轻微小病有十八种,总共为一百零八种病。
五劳:①肺劳、肝劳、脾劳、肾劳、心劳;②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①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坐卧湿地伤肾,形寒阴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②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而不绝,五曰精少,囊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①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②九痛者,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汁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痛,九者腰痛。③七害者,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害睡。④五伤者,一者窍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⑤三痼者,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本文所述的疾病分类法是仲景的疾病分类方法,我们并不了解他的分类标准,且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不强求理解、解释清楚确切的十八种病。
广义的“形体”是相对于精神存在的实体,包括一切有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狭义的“形体”是指相对于脏腑之外的头、身、四肢。总十二属之名: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手足四肢各分二,则头三、身三、手六、足六,正好阴阳病各十八。本文的形体杂病就是指外感邪气导致头、身、四肢出现的病证。因发病、疾病传变的不同,又有阴阳之别。
【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译文】
轻清之邪容易侵袭身体上部,重浊之邪容易侵袭身体下部,大邪容易侵袭肌表,小邪容易侵袭脏腑,饮食之邪,从口入者,容易形成宿食。五邪中人,各有特点,风邪容易侵袭身体前部,寒邪常常在黄昏及晚间致病,湿邪常从下部侵袭,雾邪从上部侵袭,风邪令脉浮,寒邪令脉急,雾邪容易伤皮肤,湿邪常常流注关节,饮食失节容易伤脾胃,寒气盛容易损伤经脉,热气盛容易损伤络脉。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译文】
问:病情危急应先救里还是先救表,怎么处置?老师答:生病了,医生用下法后,出现水泻不止、身体疼痛,这种危急状态要救里;如果是身体疼痛,便稀正常,这种状态就要救表。患者素有痼疾,若有新病,当先治新病,再治原有疾病。
【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译文】
老师答:五脏病了需要对应的治疗才可以治愈;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各因其所不喜的因素侵犯而生病。患者突然想吃平素不想吃的食物,吃了以后必定发热。
病在五脏,想要用攻邪法,应当根据感受邪气性质选择攻邪法,如感觉渴的疾病,就给猪苓汤,其余可依此类推。
【注释】
“不应食”是真实的不喜状态,“暴思之”是机体气虚需要水谷精微补充的应激反应,这时进食了,脾胃不喜而不能消化,成食积之邪,郁而发热。
口渴是感受热邪兼有伤阴,可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清热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