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岁月匆匆,转眼已到花甲,到了可以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年龄了,正好赶上北京针灸学会组织编写“北京针灸英才丛书”,于是撰写此书。回想自己的从医经历,不胜感慨。中学期间我数学、物理、语文成绩较好,对物理尤感兴趣,志向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不意高考失利,转而学习了中医。由于在中学期间已经养成了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刚接触中医理论时是十分抵触的,认为中医不科学,与现今反中医人士的想法类似。但随着知识面的开阔,并看到了中医的确切疗效,我逐渐认识到了中医理论深层次的科学性。特别是在临床见习时期,我亲手用针灸治好了不少病人,其中不乏立竿见影者,深深叹服古人的智慧,从此立志从事针灸事业。
在研究生期间,我有幸遇到了不少一流针灸大家。如第一年在哈尔滨受教于张缙教授,研究生开题、答辩的老师是贺普仁、程莘农、杨甲三、姜揖君等,导师是王德深、王雪苔,师兄是黄龙祥等。研究生期间,我受益于古籍藏书最为丰富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遍阅针灸古籍,同时学习现代针灸大家的临床经验,这些大大开阔了我的针灸视野,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在针灸临床上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研究生期间打下的文献功底。二是符合《灵枢》对从事中医针灸者的基本要求。《灵枢·官能》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本人大体符合这样的性格。三是得到了数位针灸大师的指教,特别是受益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理论、经验良多。研究生期间,本人研究整理清代针灸文献,由于贺老喜爱收集古代针灸文献,即与之交流和交换针灸古籍。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起“125”人才培养工程,本人正式拜贺老为师,每周2次在其诊所跟诊。在此期间经常与贺老讨论针灸古籍文献,深得贺老心法,因此在编写纪念贺老行医70周年的总结性著作《普仁明堂示三通》时,本人负责编写理论部分。2003年,我在针灸学术交流会上遇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叹服其腹针理法,遂与之深交,拜之为师。贺老善于通经络,薄老重视调脏腑,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本人的临床疗效,也由之不断提高,诊室人满为患,日治百余人次成为常态,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200人次。基于此,本人30余年巨量的临床实践是可以总结一下了。
贺普仁教授曾对我们讲过:“大家都知道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同样扎针的功夫也是在医外。医外之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练功。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临床中有所作为……”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多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另一方面注意锻炼身体,攀登高山,增强“医功”。成功属于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书成之日为是序。
杨 光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