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奠基之作,因而是历代中医教育的核心。自开办中医药高等教育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课程,既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提高课。
本教材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校本教材之一,由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全体教师编写而成。由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对学生的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不宜再重复本科教材的框架与内容,避免造成学习内容雷同等问题。因此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选用,都有了新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也是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一次探索与创新。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并未参照国内同类课程中现有的本科、研究生等阶段教材编写方式与体例,创造性地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未来临床科研等方面需要及本课程学术内涵的历史传承规律,以《伤寒论》中最常出现的28个主证为纲要,对原著条文和相应经方予以总结归纳,并甄选历代《伤寒论》学者注释以增进读者对条文的理解,提高其中医思维能力。
本教材的原文,以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并参照刘渡舟教授等点校的《伤寒论校注》。为培养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及体现《伤寒论》本义,故原文采用繁体。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中医经典地位
本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紧密围绕经典原文,解析形式以历代伤寒注家论点为参考。侧重发挥授课教师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思维的培养。
二、创立独特编写体例
为避免与本科阶段教学内容相重复,教材以“证”为线索和条文方药的分类依据。在原文诸多主证之中选取临床中最为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见证,并借助宋代医家许叔微《伤寒百证歌》等文献著作作为选证依据,确保本教材的传承性与前瞻性。
三、突出培养临床能力
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尊重中医人才培养规律、充分体现中医思维,使学生们对经典的印象不止停留于原文内容,而是通过对“证”的认识再次学习经典、理解经典,从而运用经典。《伤寒论》原文距今年代久远,大多数同学难以迅速致用。以“证”为主线的经典教学方式可以成为中医经典到现代临床的一座桥梁,使同学们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希望本教材的出版,能够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编者们在编写过程中殚精竭虑,但仍可能有疏漏错误之处,恳请同道专家及使用本教材的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伤寒证象析要》编委会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