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学医学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 1978.6.20

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子。其作为病原叫作瘀血,作为病理叫作血瘀。凡离经之血不能排出体外,滞留于组织器官之中的叫作瘀血;未离经之血,停滞或凝结于脉道之中者亦称为血瘀。这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血循环障碍,可以是全身性或局部性循环障碍。血瘀是一种证候,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

1.瘀血的病因

(1)外感寒热之邪:《黄帝内经》曰:“寒邪客于经脉,则血流不通。”《伤寒论》中的“膀胱蓄血证”“结胸证”“热入血室”均是瘀热在里之故。叶天士说:“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

(2)精神因素:《黄帝内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因大怒……停血不散,两胁疼痛……皆由瘀血在内。”

(3)脉络的改变:《灵枢·百病始生》载:“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4)脏腑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如癥瘕积聚、石瘕等。《金匮要略》载有“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产后腹痛……有干血着脐下”。

(5)跌仆、闪挫及其他。

2.瘀血的临床表现

(1)疼痛:瘀血可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其特点是痛有定处而拒按,痛的部位和区域可以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如肝炎、冠心病、溃疡病、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痛经等,都可属于这种疼痛。

(2)发热:瘀塞不通,郁久生热,故发热是瘀血的又一证候特点。

①瘀血初期由于气血郁滞,引起营卫不和,故见发热恶寒。

②瘀热伤阴可见阴虚内热、低热、潮热。

③部分长期不愈的瘀血患者,其热可在半表半里而出现往来寒热。

(3)肿块:瘀血必兼气机阻滞,故气滞血瘀为相互并行者。日久,痰、湿、虫、食等均可附着其间,积聚成块,小者曰癥瘕,大者曰肿块,如肝脾肿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均属此类。

(4)神志及其他:《伤寒论》谓膀胱蓄血证的主证是“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唐容川谓“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何秀山谓“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王清任亦提到癫狂病系气血瘀滞所致。

3.瘀血的四诊内容

(1)望诊:面色及皮肤晦暗不泽,或如古铜色。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片状斑痕,或见细疹、花纹、血痣、舌斑(青紫)、舌下青筋、面目黧黑。

(2)闻诊:瘀血疼痛则呼痛叫号,热入膀胱则其人如狂。

(3)问诊:失血史、外伤史、手术史及对疼痛症状的询问。

(4)切脉:瘀血的脉象,主要是沉涩脉。《金匮要略》中“脉大来迟”,指“涩脉”而言,可以说是涩脉的形象化。在涩脉的基础上可演变成结脉、代脉,均系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的表现。

4.活血化瘀法的作用原理

(1)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丹参、三棱、莪术、全蝎、水蛭、川芎、红花、当归尾、穿山甲、南星等均能抗癌抑癌。此作用相当于中医的软坚散结、破癥消积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减低循环阻力。实验证明:复方丹参片(丹参、降香)具有上述作用,其与异丙肾上腺素不同,在扩张冠状动脉的同时并不增加心率,反而能使心率减慢;也不增加心肌收缩,因而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动物实验显示:丹参对末梢小动脉有明显的扩张作用,5分钟内可扩张4倍,还有降低血脂和明显的镇静作用。北京地区协作组的冠心Ⅱ号(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上述作用很强。在单样药试验中,赤芍、川芎的作用较强,但仍不如冠心Ⅱ号方。三七有明显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减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郁金有减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川芎、红花有减少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3)对微循环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局部微循环。

5.活血化瘀的研究

(1)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调节微循环。

(2)软化结缔组织,改善结缔组织代谢。

(3)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凝血,减少血栓形成。

6.活血化瘀的文摘

(1)《活血化瘀药物对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其疗效原理的初步探讨》一文指出: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从中医观点来看,应将瘢痕按血瘀进行治疗,应将结缔组织,特别是胶原的增生和变性,包括在血瘀的内容中。(《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2期)

(2)《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治疗全身性硬皮病初步体会》一文指出:活血化瘀为主之方法能改善皮肤微循环,使硬化的皮肤逐渐变软,与此同时,其他各症状也相应减轻。(《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2期)

(3)《活血化瘀治则对微循环影响的初步探讨》一文认为: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及瘢痕等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可以出现疼痛减轻、患肢转温、皮肤变软、功能障碍得以改善等表现。鉴于此,活血化瘀法初步设想可能作用于血液循环,尤其能改善局部的微循环。(《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3期)

另外,该法尚可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对增生性病变如慢性肝脾肿大,特别是血吸虫病导致的肝脏肿大,经用活血化瘀药后原来增生的结缔组织可明显减少或消失。由甲醛引起的实验动物风湿性关节炎,在服用活血化瘀药后肿胀明显减轻;有人用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时,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与血浆蛋白相结合染料的逸出;有人用活血化瘀药联合清热解毒药用于通过马血清致敏的豚鼠关节变态反应性炎症时,可以减轻其变态反应;临床对硬皮病和银屑病的观察发现,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可改善该症状,并通过对甲皱毛细血管的观察,发现其微循环血供及毛细管形态明显改善。总之,微循环瘀血相当于中医学的“久病入络”“络脉瘀阻”,临床采用“辛润通络”“化瘀通络”法可以改善。

此外,活血化瘀药的抗菌作用已引起临床重视。实验研究已证明,川芎对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丹参、芍药、苦参、紫珠草、大蓟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