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切脉的方法
过去对脉搏的认识有许多是不够正确的。元代滑寿曾说:上焉者,倚重脉法,穿凿附会,诩诩以为神奇;下焉者,虽没有十分本领,然而伸出三个指头按看病人桡骨动脉,凝神一志似的,俨然洞知癥结,装出十分高明的样子;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即是男性病人一定先要看左手,女性病人一定先要看右手,假如对男性病人先切其右手,先生要骂你不懂规矩,若对女性病人先切其左手,同样的也要被骂,如当先生的不讲究“男左女右”,被同行知道了,也要受到非议。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习俗使然,于医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中医学讲究切脉时间。一般来说是有病便诊,在古人则以“平旦”最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切脉固然好,但不能把每个病人,不分缓急的都固定在平旦来诊断。至于说“饮食未进,气血未乱”,是有相当理由的,很值得注意。例如在食后或饱食以后,或者是摄取了滚热的饮食后,在一二小时中,脉搏是一定会增加的,绝食时则减少。再如,身体运动也常使脉搏至数增加,甚至仅变动体位即受其影响,平卧时脉数最减,端坐起立脉数增加,如重病恢复期的病人尤为明显,即使其在床上起坐,便见脉搏显著的增进。所以切脉而候其至数,以仰卧的位置为最好。而一般中医切脉,则往往与此相反,就是卧床不起的病人,亦必勉强扶掖而起以端坐切脉,这不怕“乱其气血”吗?
关于切脉的至数,中医是凭自己的呼吸来测知病人脉搏至数的多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董西园说:“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为和平之脉。”张路玉说:“数脉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应指急数。”一般来说,都以一息五至为平脉,以每分钟呼吸十六次计之,则一息五至,每分钟便八十至。求之实际,健康人脉搏的至数,一分钟平均在七十至七十六至之间,这亦不差上下。古人限于时代环境,没有钟表器具,故以呼吸定息未尝不可,今日钟表普遍,仍以时表计算,最为合宜。不然,便如余云岫在《百之斋随笔》中所说:“以不病之人调有病之人,故必须医者不病,然后可以调病人之息及脉,若医者自己有病,即不能调矣。况平人之息亦有少异,甲医以其息调此病人之脉,乙医亦以其息调此病人之脉,甲乙两医之息异,则其所得之脉亦异,安能得正确之数乎?杨上善注《太素》曰:‘平人脉法,先医人自平,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是医不病,调和脉也。然后数人之息,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即是彼人不病者也。’是杨氏之意,乃谓以病人之息调病人之脉矣,其所得者只脉与息之相应与否,而病人之息,病人之脉之异于平人与否,不可得而定也。余尝视一病童,其体温在摄氏四十度左右,其脉在一分钟内为七十二至,其病为肠伤寒,若仅以脉论,其至数与平人无异,然以脉与体温之相应论之,则脉迟矣。盖依常法,大约体温增高摄氏一度,脉数当增多八至也,而医家脉案,皆书脉数,岂非大谬,知旧医视脉之标准,疏漏不可恃如此,由其用主观故也。”时表是客观的器械,所以切脉最好用它来做标准计算。
切脉还有所谓“手法”,这也是有些中医最矜持的。但也难怪,在前辈人中就有这样的矜持了。如朱奉议(朱肱)在《活人书》中说:“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关位,掌后桡骨为关,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口,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长乃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汪石山在《脉诀刊误附录》中说:“揣得桡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二指,以定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说也。”杨仁斋在《察脉真经》中说:“关于部位,其肌肉隐隐而高,中取其关而上下分之,则人虽长短不谋,而三部之分,亦随其长短而自定。是必先按寸口,次及于关,又次及尺。”王士亨在《全生指迷方》中说:“寸关尺在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以中指按骨,搭指面落处谓之关,前指为寸部,后指为尺部。”滑伯仁在《诊家枢要》中说:“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这些都是一致主张切脉须用三指,先以中指定高骨,再下先后二指;惟杨仁斋主张先下示指(先按寸口),次下中指(次及于关),次下环指(又次及尺),这样依次顺序下指,其实这是不用争论的,先下后下,其下一也。在前面已经说了“寸、关、尺”是假设的,就用两个指拇,也未尝不可。一般的脉搏,两只手都差不多的,只看左右任何一只手都可以(一般看右手),必要时亦得看左右两手,但如滑伯仁所谓“男左女右”之说,那是无稽之论。
以上“定指”,是切脉“手法”之一,定指以后,在切按时又有手法了。如杨仁斋在《察脉真经》中说:“每部下指,初则浮按消息之,次则中按消息之,又次则沉按消息之……于是举指而上,复隐指而下,又复拶相进退,心领意会,十得八九,然后三指齐按,候其前后往来,接续间断如何耳。”滑伯仁在《诊家枢要》中说:“初轻按以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步寻究。”又曰:“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汪石山在《脉诀刊误》中说:“按消息,谓详细审察也,推,谓以指挪移于部之上下而诊之,以脉有长短之类也。又以指挪移于内外而诊之,以脉有单弦双弦之类也,又以指推开其筋而诊之,以脉有沉伏止绝之类也。”凡切脉只将手指轻贴桡骨动脉上,不用力压便是正法,以上诸家臆说徒乱人意耳。
廖平对切脉评议颇多精当语,值得介绍给一般中医们作参考。如他在评朱奉议三指说云:“古法诊脉只用一指,或用全手如扪循,凡用三指者皆伪法。”评朱奉议、汪石山时说:“案二说原于《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篇此书既不同三部说,一指可也,既不分左右男女,各诊一手可也,有此思想,然后可徐引之于道。”评杨仁斋时说:“既不用两手三部之法,则如少阴人迎,一指诊之足矣,何以仍采三指三部之说耶。”评滑伯仁时说:“九候云独大独小,独徐独疾者病,谓遍诊九穴,其穴异常,即为病脉,乃与别部比较,非于一部之中强立名号。”评滑伯仁时说:“于寸口一部,以浮沉分脏腑,又以浮中沉分占五脏位次,全出《难经》,皆为魔语。”评汪石山时说:“《四诊心法》云‘脉只有一条’,弦之名词,已属误解,更造单双弦之说,使人迷惘,真以魔术魔入。”评张景岳时说:“古法只用一指专诊各穴,如以人寸少阴三部言,三部形状,迥然不同,比较自易,两寸同为太阴脉,既不别左右,又不分关尺,一指诊之,何等简易。今于一脉之中,强分左右,又分三部,一部之中又分脏腑下指,莫不迷惘,学者苟不自欺,则莫不以诊脉为苦。”又评张景岳时说:“诊脉必明白浅易,老妪可解,初学能行,扫除一切悠谬迷惘之言,非彰明古法,简而能博,易记难忘,不足以明经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