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内分泌代谢病的中医学认识

内分泌代谢病中涉及的具体内分泌腺体及各种激素,中医古籍中均无明确的相关脏器名称,且现代内分泌代谢病出现的症状、体征复杂多样,多数现代医家将内分泌代谢病归属于中医杂病范畴,症状散在于水肿、虚劳、消渴、尿崩症、瘿瘤、痿证、痹证等多种疾病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且绝非纯虚纯实之证,常涉及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经络,数脏同病,或以某脏为主,虚实夹杂而以虚象或实证较为突出。内分泌代谢病的这些特征反而更能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优势。从整体而言,中医学认为内分泌代谢病多由于激素分泌异常所致,激素失衡是诱发内分泌代谢病的关键。激素是内分泌腺体分泌的物质,从中医理论推理,当归于“阴”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阴液,具有量小而效宏的特性,与“精”之特性相似,故激素当归属于“阴精”之列。正是由于“阴精”的失衡而导致“阳气”功能的变化,阳主动而阴主静,阳主化气,阴主成形。腺体功能亢进者多为阳亢阴虚,功能减退者多为阳虚阴盛。治疗时既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要注意壮阳时须阴中求阳,滋阴时须阳中求阴。这些可作为中医诊疗内分泌代谢病的总纲。临证时需结合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辨明病邪的性质,阴阳、气血、津液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内分泌代谢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而利用中药的天然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这为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代谢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内外,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起来,组成五大功能系统。五脏中每一脏的变化,均受生克乘侮四种反馈回路的调控及闭环控制,最后使五脏系统功能活动维持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从各章疾病命名角度,本书借用西医学认识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纵观中医临床辨治思维的演变历程,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从《内经》开始,传统的中医辨治策略从未忽视过辨病论治,然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病”的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很多传统中医病名、证名中所体现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和精髓,中医的病名需有甄别地扬弃;另一方面,中医许多病名是朴素的、直观的、笼统的,缺乏规范,靠四诊得到的诊断也较为模糊,对疾病的全过程缺乏完整的认识。例如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而中医传统的病名往往无法很好地对应。再如消渴,“三多一少”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西医学中糖尿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三多一少”,所以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仅以中医“三消”的理论作为指导是局限的。大部分中医病名以症状命名,例如水肿,既是病名也是症状,可见于肾病,也可见于心衰,然而这两种疾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医病名无法体现这种差异。此外,现代检测技术可以在疾病的早期发现特异性指标的异常,此时的患者往往无证可辨,中医传统的病名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医疗发展的需要。故本书建立以现代疾病诊断为主的诊疗策略,用不断发展的技术推动现代诊断的进步,使中医内分泌学科有更长足的发展。

本书以一种从宏观态势把握疾病辨治规律的临床处方策略——“态靶因果”辨治方略对不同疾病进行辨证论治。该策略参照西医的疾病框架,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审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疾病进行分期,抓住每个时期“态”的核心病机,重新确立主要证候、治法、处方,包括靶方、靶药。以“病”为纬,在疾病横向认识上按病分期;以“态”为经,在疾病纵向认识上层层剥离分析,实现的是对疾病全方位的、动态的、连续的认识,使治疗有的放矢,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临床可操作性。病者,失衡之态也,证为其表。人体疾病的外在状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机体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呈现出各种病“态”(如热态、寒态、湿态、燥态、虚态、实态等),机体的病态导致正常的功能和作用无法发挥。中医学从宏观入手,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疾病时的偏态,最大限度发挥体内的自调节、自修复、自平衡的能力,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思维。西医针对局部的“祛邪”和中医针对环境的“调态”,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擅长调“微态”,中医的特色和长处在于调“宏态”。识态、辨态和调态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思维。辨病论治是中医重要的诊疗方法,但受时代的限制,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模糊和笼统,很多疾病仅仅根据症状或体征命名;西医利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在解剖、病因、病理、生理等层面对疾病的认识更为完整。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多数疾病的发现时间提前,使我们得以窥见疾病的全貌。早期治疗的介入使疾病的进程延缓,很多古代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已逐渐归为慢性病的行列,加之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所以本书以“病”为纬,以“态”为经,使中医内分泌学可以借鉴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西医学技术丰富辨治理论,使中西医从技术到理论上有更深的融合。

从病因病机方面看,“态靶因果”辨治方略对于中医辨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内分泌功能减退者,多以精气内虚为主,常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等),所以并非纯虚之证;内分泌功能亢进者,多属邪气有余,同时伴消耗增加,所以实证中多兼有虚象。故内分泌代谢病之虚实当依证而辨。相火妄动、痰瘀并存、心肝失调、脾肾多虚、虚实夹杂、数脏同病为内分泌代谢病之病机。论脏腑,则脾肾多虚、心肝多实;论虚实,则有阴阳与气血津液之不同。辨实证有阳盛热实与痰瘀交阻之变化,因为肝胆同主生升之气,心主神明,在凉肝清心泻火时应慎用克伐。又脾主后天,肾主先天,所以里虚应重在脾肾。中医内分泌代谢病中,如甲状腺癌等多因痰气血瘀互结、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感受外邪而为病,“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内经》“伏邪”和“痹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学说,指人体外感风寒湿邪,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外邪时引动伏邪,造成疾病加重或反复发作。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则称为脏腑风湿病。伏邪内扰,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伏邪与痰瘀交织凝结,久之可成积、成瘤、成癌、入络,形成顽疾重症,缠绵难愈。

从辨证分型方面看,内分泌代谢病证型复杂,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如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具体到某一个或多个脏器的虚损、偏亢,再根据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分析病理产物,推测痰、湿、水、火、热、燥、滞、瘀等,最终可得出最符合患者的临证分型,平调阴阳,表里同治,以达邪去正安、阴平阳秘之效。

治疗上,总体以调整阴阳,恢复机体阴平阳秘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目的。在治法上,则根据不同病机有益火温阳、滋阴壮水、补气和血、活血化瘀等,具体到脏腑又分为疏肝健脾、补肾填精、宁心安神、补肺润燥等,根据兼夹证的不同,又可辅以化痰、理气、利水、降火等,特别是近年来对活血化瘀疗法的重视,为内分泌代谢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临床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柴胡疏肝散、海藻玉壶汤、归脾丸、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同时各种内分泌代谢病也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治疗时也应有针对性的专病专药,即“辨病施治”。如对生殖腺疾病,或用女贞子、旱莲草、龟甲(胶)、鳖甲(胶)、生地黄、玄参等以补肾益阴,或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茸(胶)、紫河车等以补肾填精(此类药物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其机理在于调整下丘脑的功能。针灸是中医的瑰宝,针灸治疗内分泌代谢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腧穴是人体自稳调节系统的信号,在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闭合循环中形成了人体的反馈调节和自稳自控的信息,腧穴即治疗信息的反应点。针灸刺激腧穴,通过复杂的自稳调节系统,使治疗信息经经脉输入以激发调动机体产生抵御病邪的能力,其内在机制也是通过启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综上,内分泌代谢病属于中医杂病范畴,适合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随着中医药领域对内分泌代谢病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甚至可部分替代西药治疗。中医学和西医学相辅相成,中医药可以在西医学诊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西医学的不足,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