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出,因其理法方药齐备,临床疗效好,后人咸尊其为治外感病准绳;清代吴门叶、吴、薛氏根据当时当地外感病特点,创温病学说而自成一派。绍派伤寒可追溯到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治例”九类,为其滥觞。俞根初(1734—1799)弘扬景岳学术并确立了“绍派伤寒”,记载于《通俗伤寒论》。《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其说于伤寒、温病派有新意。2021年6月,“绍派伤寒”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绍派伤寒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俞根初、何廉臣、徐荣斋发挥了重要作用。俞根初撰《通俗伤寒论》,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新论,总结出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六经、擅腹诊的独特诊病方法,形成疏达清宣的用药特色,留下蒿芩清胆汤、柴胡达原饮、羚角钩藤汤等一批名方,为绍派伤寒奠基者。何廉臣先著《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扩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述义》、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1908年,何氏与同人成立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在1909年4月朔日医药学社例会时,特邀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医生高福林参加,进行中西医之间直接学术交流。何氏积极汲取新知,学识、胆略超人,为绍派学说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徐荣斋积十年之功,编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及《学报》编辑部任职期间,撰写并刊发了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文章,热忱培养绍派后生力量,为扩大绍派伤寒在当今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9月,我考入浙江中医学院,由于徐荣斋先生的孙子宝尔与我同班,又缘于是绍兴同乡,课外有较多向徐老请教的机会,受他老人家指引,开始了解绍派伤寒。1985年8月,我被分配到绍兴市中医院工作,受陈天祥院长影响,进一步阅读有关绍派的著作及文章。1989年10月,我因参加《绍兴市志·卫生篇》《绍兴市卫生志》编撰,走访了较多绍派名家的后代及学生,收集整理了绍派医家的遗稿及相关资料。1992年,在《中国医药学报》(现改名为《中华中医药杂志》)第6期发表《俞根初治外感病特色》。尔后,我一面临证,一面从事越医文化的挖掘、传承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对绍派医家、绍派学说研究越深入,我对先贤的敬佩之情越深。绍派伤寒是中医药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绍派医家是守正创新的楷模!
本书分概述和代表医家两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绍派伤寒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学术观点、诊疗特色以及对后世影响,代表医家则选取张景岳、章虚谷、俞根初、何廉臣、张畹香、周伯度、赵晴初、胡宝书、邵兰荪、曹炳章、徐荣斋11位绍派伤寒名家的生平及代表著作、学术思想与诊治经验、原文选释、方剂选录、医案选按,书末附新中国成立后绍派伤寒研究相关论文、著作目录,以期读者通过目录阅读相关文献,对绍派伤寒的发展历史、辨证思路及用药经验,有较完整的认识,有益临证之助。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各医家内容的编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体例不强求一律,如原文选释、方剂选录、医案选按,有的医家兼具,有的则有缺如,请读者鉴谅。
衷心感谢项目组、出版社专家老师的不吝指正,感谢全体编撰人员的辛勤付出!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诸君批评指正!
沈钦荣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