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药材分册(梅全喜论中药全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1/50490011/b_50490011.jpg)
一、品种考证对广东地产药材研究的意义
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应用繁衍昌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中药品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研究历代和现代所用药物品种的一致性,是解决中药混淆品正确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中药材品种考证是以追溯中药的来源为目的,以古今本草文献考证的方法,予以鉴定,弄清历代医药学家和民间用药情况,并解决当代的药材混乱现象,为其他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历史依据。考证并确定广东历代本草中所收中药材的原植(动)物品种,不但对如实反映广东地区用药的历史事实,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广东地区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有所帮助,特别对正确地继承广东地区古代及民间药物生产和临床用药经验也有现实意义。
1.澄清地产药材的历史渊源和变迁 每味药材都要经历从其被发现,到小范围内的试用,直至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再至千百年来延续使用的历程。广东地产药材品种考证的目的,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出药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这些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产地演变、种类的变化、加工炮制的不同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改变和发展。如广东地产药材土茯苓在明以前多以“取以当谷食,不饥”记载,仅地方偶用敷疮毒而获殊效,药用价值似乎不大。至明弘治、正德年间杨梅疮流行,起初都是用轻粉治之获效,但轻粉毕竟是有毒的,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治疗剂量的增加,出现汞中毒也就在所难免了。不知是谁首先用土茯苓来治疗此疾,结果竟然一炮打响,为当时倍受汞毒煎熬的杨梅疮患者带来了福音。从此土茯苓成为治疗杨梅疮“要药”,其药用价值也相继被人发现和重视。
2.研究古本草,发掘新药效 古人对药物的记载多简短精练,其“只言片语”中,往往使某些药物的某些药效被人忽略。通过研究广东古本草,对药物的记载进行重新查阅考证,可能会有新奇的发现。如笔者在考证广东土牛膝治疗咽喉病功效与药用历史过程中发现,广东土牛膝在其最早被收载的广东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及稍后的《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等,均被载为专治跌打损伤的岭南中草药,均未提及可治喉症。广东新会名老中医黄华庭发现其可以治疗白喉,并于1958年在《广东中医》上公布了这一发现和发现经过。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被广东各地普遍应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沿用至今。后经进一步考证发现,原来20世纪40年代,广东地区白喉流行,黄老眼看身边患白喉的患者和亲人离去,众寻各药均无效而苦恼。黄老在某文献上看到有土牛膝兜一药而忽获灵感,在清代汪昂所撰《本草备要》中查得此药,言能治喉痹,便决心一试。其采来当地出产的土牛膝经用叶、茎、根一一试过,最终发现广东土牛膝根治疗白喉的功效显著。对广东土牛膝治疗白喉的这一发现,与黄老对古文献的记载用心细查有关,更与黄老积极探索之精神分不开。
3.澄清混乱品种,据实合理用药,确保药理药化研究准确 澄清混乱品种,据实合理用药就是把因种种原因与正品混淆的品种基原、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搞清楚,与正品药物相区别,是什么药就按什么药用,杜绝混用或代用。如据考证正品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n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而广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以广东白薇即菊科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L) Cass的干燥带根全草作为白薇入药。白薇与广东白薇科属不同,药用部分白薇为根及根茎,广东白薇为全草,其化学成分、性味、归经与效用均不同。白薇性寒,味苦、咸,归肝、胃、肾经,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广东白薇性凉,味苦、辛,归肺、肝经,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行气活血的功效。两药应区别使用,不能混淆使用。通过考证澄清混乱品种,明确正品,确保所开展的药理药化研究不要选错品种、走弯路,出现错误结论。
4.研究新品种,扩大新药源 独特的广东气候孕育了广东地产药材,也延续了广东人民使用中药的传统。广东地区中药品种众多,有些药材品种也很混乱。混乱品种的形成常有其历史变迁、条件限制和当地习惯用药等多种原因,品种考证工作可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证过程中,应对混乱品种进行研究,如能在混乱药物品种研究中发现某一种或多种药物中的新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并用于疾病防治之中,对人民的健康事业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乌药,《中国药典》载其正品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 Kosterm.的干燥块根。而广东地区除用上一品种外,还以同属植物鼎湖钓樟L.chunii Merr的块根混作乌药使用,该品种现在不仅作乌药使用,而且还因其块根多呈连珠状,香气浓郁,而被认为其质量优胜于“乌药”。
5.考证品种,纠正历代本草著作中的错误 本草著作是历代医药学家在前辈人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应用并总结而保留下来的宝贵资料,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应理性对待,虽说不能全面肯定,但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有必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考证,分清古人著作中哪些是正确的并可继承部分,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应该修正的,哪些是对当前工作有现实意义的,以期真正地做到“古为今用”。如广东本草古籍《南方草木状》载有“乞力伽”,曰:“药有乞力伽,术也,濒海所产。”而之后的《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著作均以此条目对本品抄录,未加考证辨明,认为“乞力伽”即为“白术”的异名。而据谢宗万考证认为,术是中国本土原产的药物,不应有“乞力伽”这一外国名称,并考证“乞力伽”应为希腊语“Teyaka”或拉丁语“Theriaca”的音译,是来自古代西方有名的万应药(万灵药)。历代本草对于“乞力伽”即为“术”的记载均为错误,应予以纠正。
同时,品种考证还可用于确定药物正名,考证药物正品来源。广东地区现存古本草有《南方草木状》《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等,大部分药物已经后人考证,但仍有不少药物知名而不知物,如能加以彻底考证清楚并予以利用,这也是对广东地区古代药学遗产的一种发掘和继承。品种考证也有助于广东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有很多野生植物还不知道它的功效用途,如能通过品种考证发现与某些本草书籍记载相关,则根据植物科属亲缘关系的线索,也许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将是有益的。品种考证还能全面反映出广东地产药材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各历史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证出药材产地的演变、种类的变化、加工炮制的不同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改变和发展,将为广东地产药材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