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处方学是由诸多具体治病的处方,以功能归类,衍生出来的学科。
同一个处方,在治疗学和处方学中各有不同的内涵。在治疗学中,是为相关病证而设,明乎病因病机,以方合证;在处方学中,是为该方的功能所设,明乎功能,以证合方。以证类方,以方类证,相辅相成。
处方学的诞生,不仅阐明药物或腧穴相互配伍的机理,即方义;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药处方始于清·汪昂的《医方集解》。该书按照方剂的效用不同,分成21类,列方800余首,奠定了现代方剂学的基础。
中药的方剂学,荟萃历代精方,有权威性,得到普遍认可。纳入现代效方,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成果,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针灸古籍虽多,尚无类似处方学之作。建国之后,针灸工作者模仿方剂学,开创针灸处方学。针灸处方学之处方,都是今人所拟,虽然实用,但权威性受到挑战。研究、整理、筛选古籍的权威效方,任重道远。
本书自2005年6月第一版出版后,共重印9次,承蒙读者和出版社厚爱,要求再版。接此任务,欣忧并存,欣于大家的认可,忧于再版内容的增删。
经反复考虑,遵循总体例不变的再版原则,增删或置换部分内容。
关于体例,以往的针灸处方学书籍,有的类似治疗学,以病证为纲,处方为目,一证一方;有的类似方剂学,以功能为纲,处方为目。
本书以部位为纲,处方为目,开创了新的体例。方药与针灸虽同属中医学,但中药与腧穴的性质不同。中药治病,说到底是化学疗法,作用机理既有病位,又有病性。腧穴治病,说到底是物理疗法,作用机理基本是病位,腧穴具有双向或多向调节作用,与病性基本无关。对病性的调节,是通过针刺手法和灸量实现的。确认以部位为纲的处方体例,更符合针灸学。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在脏腑组合方面,仍依照“仓廪之本”的概念将脾胃、大小肠合为一体。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处方的内容,二是针刺手法和针感。
由李岩、周震主编的《李志道组穴》已经面市几年,组穴应用相对成熟,将其中部分内容纳入处方中。由本人主编的《飞经走气发挥》和《针灸临床应用发挥》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中针刺手法和针感较以前深入具体不少,将体会融入修订版中。笔者对灸法体会不多,所及内容浅显,是最大缺憾。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有师承辅助教学模式,本人应邀与李玉仙、麻凯璇、赵志恒结缘,衣钵相传。她们三位在此次修订中承担重任,增补李玉仙为副主编,麻凯璇、赵志恒为编委。
李志道
2022年9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