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中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共筑医患和谐

我经常对学生说:“一个好的医生是让病人在走出你诊室的时候,病就已经好了‘三分’。”

患者求助医生,希望医生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医生不是万能的,除了个人的专业素养外,还有整个医学认识水平的局限。特别是现代医院里中医师所面对的患者经常是一些疑难杂症,有的甚至是四处求医、几经周折无效的,这一类患者多是满怀希望而来,期望值很高,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病例和临床难题,医生不是都能解决的,这一点患者务必要理解,这也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在对待治病的问题上,《内经》就有比较辩证的看法,“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意思是说,有些病治疗效果不好,是因为还没有掌握治疗的方法。而对于患者则强调要尊重医生,信任医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名医扁鹊对患者也有“六不治”原则: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所以,医生的道德操守固然重要,患者的道德水准也应提高,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市场化医疗环境中,就难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而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中医认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无论是诊断、预防或是治疗都应当强调医患和谐,因人制宜。因此,提倡医生拥有高尚道德的同时,有必要树立一面提倡“患德”的旗帜。只有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果患者就医时怕医生不负责任,医生接诊时怕患者找茬,那么本应相互配合的医患双方就可能相互戒备猜忌,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发展成为对立关系,医疗纠纷也因此会越来越多。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医生则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这是极不正常的。由于失去了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治病救人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些人到医院看病希望找熟人,无非是希望找到责任心强、水平高的“好医生”,或者希望主治的医生能特别关照,这里固然有考虑到技术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希望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不管中医、西医都是如此。这种心理是人所特有的,对疾病的诊疗过程和疗效均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客观化、量化的,所以,如果忽略“人”这一特殊对象,去谈医学就难免会有偏差,这也是医学的“人学”特征。我经常对学生说:“一个好的医生是让病人在走出你诊室的时候,病就已经好了‘三分’。”这句话不是很“科学”,但是很管用,病人找我们不就为了治好病吗?其实,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的出发点和病人是一致的。没有一个医生愿意将更好的方法藏而不用,能治好的病故意不治好。据统计,当前医疗纠纷的原因中,真正属于技术因素的所占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与经济利益、医生的责任心以及交流沟通方式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处理好医患关系,除了医生的诊疗水平外,责任心和交流沟通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点正是医学生亟待加强的。

青花瓷碾船:一种专门用来粉碎中草药的器械。使用一个带轴的轮子,从船头推到船尾,反复碾,轮子就把药草碾碎了。船体的外面是青花图案,或绘有山水。

记得许多年前,我们科收治了一个关节痛的患者,这个患者长相比较特殊,有点“狮子脸”,鼻子和耳垂比较大,脸部皮肤有些凹凸不平。一位医生走过病房,看了一眼后说:“你那个新入院的患者的脸有点像麻风患者的脸。”当时麻风病患者已经极少见了,许多人只是在书上见到麻风病患者的照片,正因为这样,在场同学听说来了个“麻风”病人都觉得很好奇,纷纷跑过去看,甚至还把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喊过来,但由于害怕传染又不敢走到跟前,一群人在门口比比划划,却没人主动上前询问病史(其实麻风病也没那么大的传染性,著名麻风病专家马海德教授生前曾多次考察“麻风村”,同患者握手交谈,更何况这并不是麻风病患者)。结果这位患者很伤心、很生气,带着一肚子怨气走了。这件事情给医院和实习队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可以说这样的医生是不合格的!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爱心,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更不能因为有美有丑而另眼相待,或怕脏怕臭而退避三舍。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所说“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