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治法代表方药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说:“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高度概括了两类温病不同的用药原则。
1.温热类温病 以阳热阴伤为其病理特点,治则为清热生津。惠伯先生治疗温热性质温病,常用的有以下4种治法。
(1)清热解毒 是祛邪的主力,也是救阴的重要环节,包括辛凉解表,如银翘散;辛寒清气,如白虎汤;苦寒清热,如黄连解毒汤;清营凉血,如清营汤等。
(2)养阴生津 温(热)为阳邪,化火迅速,最易耗阴伤津。养阴生津至关重要,养阴生津即属扶正,如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
(3)通里攻下 “温病下不嫌早”,早下能祛邪退热。在时行感冒、肺炎等外感温热病中,适当配用泻下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对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少尿期)、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等,亦不可缺少泻下方药。通里攻下法又分:苦寒泻火,如承气汤类;导滞通腑,如枳实导滞丸;增液润下,如增液承气汤:通瘀破结,如桃核承气汤等。
(4)活血化瘀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热邪入营斑疹隐隐,入血耗血动血,两者都须凉血散血。温热之邪,内陷心包,阳明腑实者,当解毒通腑、活血化瘀,如牛黄承气汤合血府逐瘀汤;温病蓄血,血热互结者,应破血下瘀,如桃核承气汤;外感温热,经水适来,热入血室者,宜和解散邪、佐以消瘀,如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赤芍之类。
惠伯先生强调早用、重用清热解毒,清热解毒贯穿始终,温病下不嫌早,祛邪无拘结粪。主张在气分多采取清热、养阴、攻下三法;入营血则加入活血化瘀法。从整体观察病性,根据热盛、阴虚、腑实、血瘀之轻重缓急,分清主次,依法组方。
惠伯先生常用治温热性质温病的方剂如下。邪在卫分,以辛凉解表的银翘散为主。高热在卫气分,常以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芦根为主,加入石膏、知母、柴胡、黄芩、大青叶取效。如胃家实,银翘散加升降散。津液伤,银翘散加增液汤。邪在气分肺热者,用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自创治疗肺炎的“肺炎合剂”,即此方加金银花、野菊花、柴胡、黄芩、鱼腥草、虎杖、地龙、僵蚕、重楼、贯众等清热解毒之品,疗效远远高于原方。入营用清营汤。清瘟败毒饮是清代医家余师愚治暑燥疫之方,专治气血两燔证。
2.湿热类温病 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湿热稽留卫气分为其病机特点,“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治则为分消湿热。惠伯先生治疗湿热性质温病,常用的有以下3种治法。
(1)芳香化浊 常用药物:藿香、佩兰、石菖蒲、白豆蔻、郁金、薄荷。
(2)苦温(寒)燥湿 常用药物:苦温燥湿的草果、厚朴、半夏、苍术、陈皮、枳实、槟榔;苦寒燥湿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龙胆。
(3)淡渗利湿 常用药物:薏苡仁、通草、茯苓、泽泻、滑石、芦根、豆卷、川木通、茵陈。此外,甘寒清热常用药物有石膏、寒水石、金银花、连翘、竹叶。
惠伯先生主张“化湿三法”,可根据湿热所在的部位和湿与热的轻重,配合应用,依法组方。但解毒、活血、泻下等法于某些湿温病亦不可少。
惠伯先生常用治湿温方剂如下。湿遏卫气(湿重于热),表湿重者,用藿朴夏苓汤;里湿重者,用三仁汤。湿热郁阻气机(湿热并重),用甘露消毒丹。秽浊阻于膜原(湿重于热),用达原饮。湿热蒙闭心包,热重于湿者,用菖蒲郁金汤加抗热牛黄散;痰浊重者,菖蒲郁金汤配苏合香丸。特别是甘露消毒丹和达原饮,惠伯先生临床运用尤其得心应手,可参看本书相关病案。
惠伯先生强调治疗湿热性质温病是中医的优势,对于有效方药应认真总结,加以研究。治疗湿温,以分消湿热为其大法,而解毒、活血、泻下法应随辨证需要而灵活配伍。
此外,内科疾病属湿热者,病位多在阳明太阴二经,有的是湿与痰结,有的是食滞化热。病因病机是脾胃不健,湿不运化,或受时令湿热之邪。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临床治疗中可参考温病治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