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悬壶济世
不炫虚名,惟其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
——明·龚信《古今医鉴》
遣方用药,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不谋取任何钱财。
小郎中探究(一)
你知道“悬壶济世”的典故吗?
悬壶济世铜像
传说东汉时期,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想学医。一天,他见集市上有一位挂着葫芦的卖药老翁,据称医术高明,凡施药必药到病除。于是,他悄悄跟随老翁。后见老翁在集市关闭后就化作一道烟钻进葫芦里。费长房觉得老翁绝非凡人,更加坚定了拜师之心,他便在葫芦边摆了一桌宴席恭候老翁。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中跳了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老翁见费长房心诚,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代神医。
为了纪念老翁,费长房在行医时总把葫芦挂在身上。久而久之,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做招牌,以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名医招牌。
原来“悬壶济世”的“壶”最早指的是葫芦啊!
医者“悬壶”只是形式,治病救人才是实质!
小郎中探究(二)
你们认识古代哪些悬壶济世的名医?
杏林始祖——董奉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他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治好后只要求患者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重病愈者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为什么要让患者种杏树,而不是其他果树呢?
杏仁,别名苦杏仁。杏仁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杏仁是一味常用的重要中药,性微温,味苦。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疾病。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割据,战乱连年,伤寒肆虐。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治疗伤寒的名方就有杏仁这味药。所以杏仁在那个年代的需求量很高。
董奉身处那个时代,深知百姓流离失所,十分困苦。于是,他用这些杏子换来的粮食来救济周边的贫苦百姓。据记载,每年因此而受到救济的贫苦百姓有两三万人,此举真是功德无量。
后来,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者,相传他以高超的医术和“专治穷人”的高尚医德流芳百世,在民间更有“华神仙”的美誉。
刮骨疗毒
三国时期,华佗得知关羽大将中了毒箭,特来医治。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需刮骨疗毒才能根治。关羽伸出右臂,请华佗治疗。华佗手法娴熟,用刀把毒刮尽,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关公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一点也不痛。先生真是神医!”并拿出黄金百两酬谢,设宴款待。但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没有希望要回报!”坚辞不受,留药一帖,辞别而去。
制作麻沸散
华佗收治了许多战场上受伤的人,为了减轻伤员们接受治疗时的痛苦,他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组方的调配,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后来,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进行配制,让患者服下,等患者失去知觉后,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疾,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药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名——麻沸。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小郎中实践(一)
各位小郎中,疫情来袭时,“逆行者”们挺身而出,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去哪里。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2021年12月,突如其来的镇海本土确诊病例,让宁波一夕之间成了疫情的“风暴眼”。疫情就是命令!一个个医务人员再次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连夜驰援镇海。
海曙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徐医生在生日当天毅然选择前往抗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
24小时待命,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加油,镇海!加油,宁波!
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赶紧来向他们“表白”吧!
小郎中实践(二)
如今,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嬉戏,都离不开那些抗疫一线英雄们的努力与牺牲。是的,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也是了不起的中国人。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像他们那样为祖国的抗疫战争贡献力量呢?
宣传防疫知识,让身边的人一起动起来。
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就是在战斗。
请设计一份宣传小海报。
小郎中公益驿站
带上防疫宣传小海报,约上同学,到附近社区去给那里的老人们宣传防疫小知识吧!
请你把宣传的过程拍成照片放到之江汇平台自己的学习空间,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