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构成与特点
一、临床医学的构成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诊断与治疗疾病,判断预后,促进人体健康的学科,是直接面对疾病、患者,对患者直接实施治疗的学科。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侧重医学实践活动。临床医学由一系列二级学科构成,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等,部分学者专家认为诊断学基础属于临床基础学科,也应当纳入临床医学。
(一)内科学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并发症、治疗措施和预防的临床医学。它所论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整体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整体性强,涉及面广,其范围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营养性、风湿性、神经系统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目前,随着基础理论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内科学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扩大与发展,与前文相对应地细化成许多专科,如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消化病学、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病和营养代谢病学、神经病学等。部分原属于内科学范围的学科,如传染病学等,因具有一定的特性,已独立分出。
(二)外科学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范畴随着时代的迁移,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古代,外科学仅限于一些皮肤表面的疾病和外伤;如今,随着人们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发病的病因与病理的全面认识,加之诊断手段与外科治疗技术的改进迭代,外科学的范畴也包括了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可将外科疾病分为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性质的疾病5类。外科学在范畴上是相对于内科学而言,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以化脓性感染为例,最初多先以药物治疗,当脓肿形成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些内科疾病在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如消化性溃疡,有穿孔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常需要外科的手术治疗。部分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而原本不能手术的疾病,现已存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案。近年来,由于内镜诊疗技术与介入放射学的日臻成熟,外科与内科更趋于交叉。由于外科学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的深入挖掘,外科学向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如按身体的部位可分为头颈外科、脑外科、心外科、骨科、腹外科、泌尿外科等;或按疾病的性质分为整形外科、肿瘤外科、血管外科、内分泌外科;按患者的年龄又可分为小儿外科、老年外科;按照术式又有显微外科、腔镜外科、移植外科等。
(三)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变化及生育调控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组成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主要研究女性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其组成通常包括妇科学基础、女性生殖器炎症、女性生殖器损伤和发育异常、女性生殖器肿瘤、女性生殖内分泌异常及其他特有疾病、计划生育等。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全过程中的孕产妇、胚胎及胎儿所发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产科学基础、生理产科学、病理产科学和胎儿医学。围产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专门研究围产期孕妇、胎儿及早期新生儿的监护及其病理改变的预防、诊断和处理。母胎医学概念的出现,使产科学从以母体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转向母胎统一管理的理论体系。
(四)儿科学
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儿童的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具有动态的特点。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
(五)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治疗及预防、康复等方面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并与其他分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近年来,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等迅速发展,成为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近代科学技术的特殊辅助检查的发展,有可能更准确及时地确定疾病部位和性质。在防治方面,除了应用各种传统和近代的内科治疗外,外科手术也日益发展,促使临床神经病学又形成神经内科学和神经外科学两个分支,神经病学又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形成新边缘学科,如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六)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目前已从内科学中分离出来,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与鉴别、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同时兼顾流行病学的研究,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七)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是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涉及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现场急救(first aid)、创伤急救、急病(症)救治、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及环境因素损伤,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皆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急诊主要针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意外伤害及心理急症,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治疗及精神心理救助。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尽管作为一个学科,急诊医学存在时间并不很长,但急诊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是和临床医学与生共存的。生存的本能使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患了急性病或受了意外创伤时,需要立刻找医师诊治,以减少病情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八)诊断学
诊断学是为医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等课程之后,过渡到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诊断是临床医学最根本的任务之一,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临床医学首重诊断”。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病史、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和常见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以及病历书写、临床常用诊疗操作和临床诊断思维等。根据其取得资料的不同,可分为症状诊断、体检诊断、实验诊断、生物电流诊断、超声波诊断、X线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内镜诊断、手术诊断和试验治疗诊断等。只有将这些方法有选择地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诊断。综上,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
临床医学内的其他数个学科内容,在本书的各章节中都有详细谈及,此处不再详述。以上各学科之间虽独立分科,有各自的独立性与整体性,但它们之间却又相互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此外,限于篇幅,还有一定数量的疾病未收入本书之内,学生应参考有关专著,以扩大知识面。
二、临床医学的特点
(一)注重个体化
人体有个体差异,患者的个性寓于疾病的共性之中,每一个患者身上的疾病表现都有所不同。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随着人类生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患者首先是人,除了生物学的个体性之外,还具有人的社会性,有社会、经济、文化在内的非生物学方面的个体性。不同的疾病,患者感受不同;同类疾病,由于患者的脾气、性格、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患者的感受亦存在差异,诊断的难度和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临床医学遵循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个体差异性,从预防和治疗的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延缓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分化与综合
随着医学发展的深入,医学科学越分越细,亚专科层出不穷,一切有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和技术,都会成为医学的内容。精细分科与多科综合的辩证统一,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主要发展特点之一。医学各学科之间,医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以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下,分化与综合并重对于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如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的建立,推动医疗机构内部实现各中心相关专业的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了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了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开展常见慢性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以促进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三、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素养
以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心,医务工作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一项崇高事业。
历史上就曾将良医与良相并提。好医生受群众欢迎和信任,受医务界的爱戴。《大医精诚》是《备急千金要方》中论述医德的重要篇章,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诚”强调的就是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医师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提高执业水平,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精”是对医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仅仅是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更包括有效沟通、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多方面的能力。
“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和“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新时代对于医疗健康职业精神、业务专业能力的法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