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
一、疾病
古猿在约3300万年前从旧世界猴中产生,是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与今天的猩猩、猴子一样,古猿主要栖息在树上,偶尔在地面上活动也是使用四肢行走。在经过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再到现代人6个阶段后,猿完成了向人的演化。
从这段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双足直立行走是人类诞生的条件,使用和制造工具则是人与猿相区别的真正标志。
人类为站起来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由于脊柱压力增大,可导致颈椎病、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等;由于骨盆狭窄、产道变化,使得生产需要帮助,生育变得危险;由于循环系统改变,导致高血压、脑供血不足、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肠黏膜充血、溃疡等;由于内脏支持不利,导致胃下垂、直肠脱垂、便秘、子宫脱垂等;由于支撑结构改变,导致腰背肌肉酸痛、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肩及髋关节脱臼等;由于双手下垂挤压胸廓,导致肺不张;由于自由落体距离加大,导致损伤加重等。
疾病是人类特殊的生命运动方式。目前认为,疾病是人体在外界环境与内在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患病的机体不仅可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异常,还呈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生命质量下降。导致疾病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等。内在致病因素有神经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及客观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另外,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也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在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称为常见病或多发病。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播、流行的特性,称为传染病。宿主长期暴露于当地特定的自然或社会致病因素而形成的地方性流行病,称为地方病。个体在生产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发生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一)疾病的病因学
病因(cause)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基因突变→分子病 如血友病。
(2)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 如两性畸形。
(3)易感性→多基因病 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
2.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其致病作用主要受病原体致病力强弱的影响,其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体内的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的程度及病原体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
14世纪中叶,克里米亚半岛上瘟疫流行,被感染者颈部、腋下、腹股沟长出大肿块,皮肤出现黑斑、发绀、坏死,并在不久后相继死去,人们给这种瘟疫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黑死病。黑死病在欧洲迅速蔓延,数年间夺走约2500万人的生命,几乎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50%。从14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黑死病在欧洲又反复多次爆发。黑死病就是著名的鼠疫,其病原为鼠疫杆菌,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与黑死病纠缠的漫长过程中,人们摸索出隔离是当时对抗黑死病最有效的手段,有组织的集体性抗疫是摆脱黑死病的重要因素。
3.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通过防御、监视、自稳三大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的疾病为免疫性疾病。
(1)过敏反应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AIDS)。
4.营养因素 各类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如肥胖症、夜盲症、小儿佝偻病等。
5.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暴露于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一些因素可以导致唇裂、海豹婴儿、无脑儿等。
6.衰老 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伴随着机体功能的下降,对环境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也相应减弱,逐渐趋向死亡,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理性衰老。而病理性衰老指由于各种外来因素(包括各种疾病)所导致的老年性变化。
7.其他因素
(1)理化因素 ①物理因素: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机械力等。②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化学毒物,以及动植物毒性物质等。
(2)精神、心理、社会等因素 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
(二)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指疾病发生与发展、转化过程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如下:①稳态与紊乱的动态平衡。②损伤与抗损伤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③因果关系交替转化。④局部病变与整体功能间的相互影响。
(三)疾病的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各成员国在卫生统计中共同采用的对疾病、损伤和中毒进行编码的标准分类方法,采用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为轴心的基本原则,用字母和数字代码来代表疾病,实现数据可存储、检索、分析和应用。它使国际上的卫生专业人员能够通过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换世界各地的卫生信息,是反映全球健康趋势和卫生统计的数据基础。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如下。
1.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肿瘤。
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
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5.精神和行为障碍。
6.神经系统疾病。
7.眼和附器疾病。
8.耳和乳突疾病。
9.循环系统疾病。
10.呼吸系统疾病。
11.消化系统疾病。
12.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13.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16.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17.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18.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19.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20.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21.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
(四)疾病转归
疾病的转归可分为3种情况: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与死亡。
1.完全康复 即痊愈,指机体已完全恢复健康。此时,致病因素的作用停止,临床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得到恢复,其生育机能也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指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经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机体未能完全修复其功能、形态结构的损伤与代谢障碍,机体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病理状态,通常会遗留某些持久性的、不再变化的损伤残迹。此时机体借助于代偿作用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如心内膜炎后所形成的心瓣膜闭锁不全。
3.死亡 指生命活动的终止,完整机体的解体。死亡分为两种: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生理性死亡多是因机体各器官的自然老化所致,故又称为老死(衰老死亡)。但现实生活中生理性死亡非常少,而由疾病的自然发展、恶化而引起的病理性死亡占绝大多数。死亡其实也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通常分为3期,分别是濒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二、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医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健康的正确认识不仅关系医学的根本目的,还影响着医学行为。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科学,更是研究健康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展,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人群对健康的认识及其内涵有不同的见解与定义。WHO将其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健康与疾病是相对存在的,但是,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二)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标准包括躯体健康标准和社会心理健康标准。
1.躯体健康标准 包括身体整体与局部的良好状态:①精力充沛,睡眠质量高,能从容胜任日常工作。②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③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④身体匀称,体重指数正常,肢体与躯干动作协调灵活。⑤反应敏锐,眼睛明亮,无眼部炎症。⑥牙齿无疼痛,齿色正常,无龋齿及牙龈出血。⑦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及脱发。⑧皮肤弹性良好,肌肉丰满,脏器功能、结构良好。
2.社会心理健康标准 包括各类社会活动下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①生活目标明确,态度积极,追求与理想切合实际。②拥有完整的人格,情绪稳定,自我感觉真实。③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缺点。④对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⑤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发泄自己的情绪适度。⑥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欲望要求。⑦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⑧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嫉恶如仇,对危害社会的现象表示愤慨。
(三)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指既非健康也并疾病,而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除急症之外,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均经历一定的过程,在疾病形成的过程中,人体的机能减退,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情绪低落、脏器功能减退等,但尚未达到诊断疾病的程度,即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具有两重性,可以回归健康,也可以进展为疾病状态。
进化视角下,完全消灭疾病是不可能的,疾病将会伴随进化的整个过程。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完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多种形式的医学是帮助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辅助手段。虽然当代医学已经解决了部分疾病和健康问题,但是仍有众多已存在的疾病及将会出现的疾病,需要未来医学去帮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