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麻黄汤类方证
1.麻黄汤方证
麻黄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饮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
胡希恕注:麻黄为发表致汗的要药,凡由于表气闭塞,而致咳喘水气诸疾,均可用之。本方为主药,与桂枝为伍,发汗止痛,佐杏仁以平喘,使甘草以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体疼痛而喘者。
【参考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
上4味,以冷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同时盖棉被取微微汗出。不汗出,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
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亦麻黄汤主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滞体表的体液和毒素,得到部分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甚,并亦不至逆迫于肺,因亦不喘。而麻黄汤证,由于不汗出,体液和毒物充实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由于汗出或汗不出的关系,遂有虚实不同的表证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同时发作太阳病发热、恶寒的表证,和阳明病大便难的里证者,亦可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喘为麻黄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不过大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今喘而胸满为麻黄汤证,仍宜责在表,虽大便难亦不可下,而宜麻黄汤以解表。
按: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腹满而喘,为里实之极,势必上迫胸膈,阻碍呼吸而作喘。此喘由里实所起,主证为腹满,以大承气汤攻其里,腹满消则喘自平;麻黄汤证为喘的胸满,表实汗不出,涉及于肺而喘。呼吸困难,气充胸膛,因而发满,此满由喘所起,主证为喘,以麻黄汤发其汗,表解则喘止,而胸满亦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此于辨证甚关重要。
本条就喘之一证,以示麻黄汤证与承气汤证的鉴别法,对于辨证甚关重要,应仔细玩味。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提示:治喘有麻黄汤证和大承气汤证的不同,即显示经方用麻黄必有表证时方可用之,而脏腑辨证强调宣肺定喘,而不强调表不解。当无表证时,里实之喘误用麻黄,使喘加重,临床屡见不鲜。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细,为血气不充于外,困倦嗜卧,为病传少阳之征,故断言曰外已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汤证具,故宜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且无嗜卧、胸满胁痛者,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当与麻黄汤。
按:后之小柴胡汤条,有“血弱、气尽、腠理开”的说明,即指病传少阳时,则体表的气血不足也。本条的脉浮细,即血弱、气尽于体表之应,疲倦、嗜卧为病传少阳的确征。较重感冒表解而热不退,多见此情,以小柴胡汤随症加减治之,无不立验,但不限于十余日,三四日即常见之,宜注意。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若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其为麻黄汤证确切无疑,故虽八九日,若上之表证仍在不解者,亦宜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则上述为证稍有减退的意思。其人发烦目瞑,为病欲解前,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剧甚者,更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言,其所以致衄,是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体表的津液过重的关系。
按:阳气,指津液,注家谓为阳热之阳,实误。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益实,因谓为阳气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解,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的说法,医家病家均当识此,免得临时惊惶,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冯世纶解读:本条的“阳气重”,是全书的解读重点。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阳气指津液,本条最能体现其科学性。历代注家把阳气重做“阳气重盛”“阳气郁遏较重”解,如张志聪认为是“太阳合并于三阳……阳热盛”,三阳阳热盛,应用白虎或承气清热,怎还能用辛温的麻黄汤发汗?显然其说不妥。如再联系看第27条的“无阳”则更不妥。经方体系的阳气,不是指阳热,这里指津液,概含津血、水、湿、邪气等,姜春华即持这种观点。
《伤寒论》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者,提示病在表,若无汗,宜麻黄汤以发汗。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而数者,为表实,可与麻黄汤发其汗解之。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当指无汗一类的表实证,因略解如上。
《伤寒论》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延不发汗,因致鼻衄者,麻黄汤来主之。
按:宜发汗的麻黄汤证,若延不与麻黄汤以发汗而致衄者,病有因衄即愈者(可参前第47条)。若虽衄而病仍不解者,仍须麻黄汤以发汗,不可不知。
冯世纶解读:表实宜发汗,如果拖延不发汗,往往造成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鼻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述为鼻衄后而表不解,故用麻黄汤发汗来解表,表解则鼻衄亦自然好转。另外,要注意,患太阳病后出现的鼻衄,要与衄家相鉴别。所谓衄家是指长期鼻衄、衄血的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由于长期失血,津血内虚,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出夺津液,进一步使血虚。而本条所述之证,是本应发汗而不发汗治疗,致使体液(阳气)上冲而致衄,这时发汗表解而鼻衄亦自止。
《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胡希恕注:脉浮为太阳脉,无汗而喘为表实,此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按:此述太阳阳明的并病而表未解者,故须先解表,依证而选用适方。
【讨论归经】本方证已明确为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恶寒、身疼、无汗、脉浮紧。
麻黄汤与桂枝汤皆用于治疗太阳病,桂枝汤适用于有汗的表虚,麻黄汤适用于无汗的表实,两方皆常用于急性和慢性疾病。不过麻黄汤更多见于急性病、外感之初起。如治例:陈某,男,24岁,1965年10月9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无汗、身热、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6℃。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麻黄1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急煎服,并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2天如常。
本方加减变方则见于临床各病,在临床常见证为: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4)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2.葛根汤方证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解】
胡希恕注: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发汗的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而无汗者。葛根甘平,《神农本草经》谓“主身大热”,其为一解肌除热药甚明。桂枝本为解肌,但肌不和以致项背强的高度者,则须加葛根以解之。若更无汗,又须加麻黄以发汗也。
冯世纶解读:葛根汤是治太阳伤寒见项背强者,《伤寒论》第31条以下主论麻黄汤加减证治,其实际与桂枝汤加减证治密切相关。胡希恕老师注解本条时用“宜更加麻黄的葛根汤主之”恰切地说明了这一关系,说明了中风与伤寒,并不是中风邪和伤寒邪的不同,而是感外邪后出现的症状不同,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这样方证的积累,便产生了表证的不同治法,同时也自然渐渐认识到里证的治法,六经来自八纲,是经方发展自然之理。
本方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增量麻黄而成。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参考处方】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擘)4枚。
上7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同时盖棉被取微微汗出。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葛根汤本桂枝汤,加入葛根增麻黄,
太阳项背强,无汗而喘用之良。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若同时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如上述。今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故宜更加麻黄的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注:既有太阳病的表热证,又有阳明病的里热证,二者不分先后同时发作者,则谓为太阳阳明合病。二阳的邪热不得外越而迫于里,故必自下利,宜葛根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二阳合病,但主要矛盾在于太阳病。由于表不解,则热邪水气不得随汗以外越,因下注胃肠而下利,此时用本方以发汗,使热和水从体表排出,则下利亦自止。以是则无论水泻痢疾,凡同时发作太阳病征候者,自汗出者,可用桂枝汤;无汗者,可以用本方,均当有验。合病之说,只是古人对此证的一种看法,并无关紧要。下利而现太阳病,为欲自表解之机,故发汗则愈,脉弱汗出者,宜桂枝汤;脉紧无汗者,宜本方。读者于此必注意,不要以为发汗即能治下利,若不伴太阳病证,用之反而有害无益,此治病所以即须辨证也。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讲解时还提示,“必自下利”为倒装句,应看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强调本方治下利,必是太阳阳明合病时才能用之。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有下利。后文还将提到太阳阳明合病,就没有下利而见其他症状。葛根不仅有解肌的作用,还有治下利的作用,其他发汗剂就没有治利的作用。以发汗法治疗下利,是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同是外感兼有下利,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汤,这与后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与桂枝汤”可以互参。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无汗,为表实,无汗者小便当多,今以气上冲胸,水伴冲气以上迫,故小便反少。口噤不得语,痉之为候已显,此欲作刚痉也,葛根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实即颈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项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多以本方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已明确为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本方证多见于急性病,如郭某,女,2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31日:昨日早晨醒后即感颈项僵疼、头痛、身热、关节痛,自服感冒清热冲剂3包,仍不见好转,仍恶寒,并述鼻塞,流清涕,口中和,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辨六经属太阳病,辨方证为葛根汤证: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结果:服1剂,身濈然汗出而解。
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与本方治之屡验。《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这可能都是痹之属?
3.甘草麻黄汤方证
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方解】
胡希恕注:麻黄发汗治喘,甘草缓急,故治无汗而喘且急迫者。若里水见此证,当亦可用之,以麻黄有发越水气的功能。
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增麻黄、甘草的用量而成,其功能虽也是发汗解表,但无桂枝则不治身疼,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亦减弱。故本方主要作用在解表行水,而治水湿有表邪者。
【参考处方】炙甘草6克,麻黄12克。
上2味,以冷水5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同时盖棉被取微微汗出。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甘草麻黄二味行,表实无汗此为营,
增量麻黄为祛水,不似越婢治身疼。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25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胡希恕注:里水,即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所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而言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说在前。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者,谓此里水,若为甘草麻黄汤证者,则亦可与之也。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的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浮肿症有表证,而里热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在临床可见于急性肾炎,以本方加减的方更多见,宜注意。
4.《千金》麻黄醇酒汤方证
《千金》麻黄醇酒汤方: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方解】
胡希恕注:外感伤寒,湿热在表,郁而成黄,当以汗解之,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当湿明显时,当加茵陈、五苓散利湿为宜。
冯世纶解读:麻黄辛温发汗,用酒煎加强发汗之力,使湿热从表解则黄亦自除。
按:本方用麻黄治黄,以酒煎药,其治疗方法、理念,很值得注意。
【参考处方】麻黄10克,白酒200mL。
上2味,以冷水2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附方:(二)《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胡希恕注:外感伤寒,湿热在表,郁而成黄,当以汗解之,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当湿明显时,当加茵陈、五苓散利湿为宜。
冯世纶解读:这里的黄疸,当指表实无汗而湿热在表之证,是单纯的太阳表实证,湿热在表郁而成黄,故用麻黄发汗解表、祛湿,使黄从表解。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黄疸,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治病非常重视病位,黄疸多是湿热盛于里,而多呈阳明里热证,但黄疸初起,亦可见无里热证而以表实证明显者,或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明显者,如本方证,则应试用本方。
5.半夏麻黄丸方证
半夏麻黄丸方:半夏、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方解】
胡希恕注:半夏降水饮,麻黄散水气,故治胃中有水气、心下悸,或有浮肿者,炼蜜为丸,服量甚轻,亦久病缓治之法也。
【参考处方】半夏12克,麻黄6克。
上2味,以冷水5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13条: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胡希恕注:心下悸,由于水饮所致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表实见心下悸者。
心下悸者以茯苓、桂枝适应证较多见,但临床如见表实证明显又心下停饮而心下悸者,可选用本方证。
6.葛根加半夏汤方证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
胡希恕注: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
冯世纶解读:于葛根汤加半夏,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参考处方】葛根12克,麻黄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姜15克,大枣(擘)20克,半夏15克。
上8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同时盖棉被取微微汗出。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胡希恕注:如上述(第32条)的太阳阳明合病,若病邪不下迫为利,而上逆为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讨论归经】半夏温中化饮止呕,故葛根加半夏汤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考】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葛根汤方证兼见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
本方证即是葛根汤证与小半夏汤证的合并证,故凡见葛根汤证有呕者,皆可用本方治疗。本方证多见于外感初起,如治验: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天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疼、恶心欲呕、恶寒、素有腹疼,大便稀,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太阴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的适应证: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两剂症已。
7.麻黄加术汤方证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解】
胡希恕注:麻黄汤发汗解表,加白术兼逐湿痹,故治风湿相搏而身烦痛者。
冯世纶解读:本方由麻黄汤加白术而成,胡老从临床观察认为用苍术更好。白术、苍术皆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神农本草经》谓:“白术治风寒湿痹,止汗。”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但加入白术,则湿从下走,从尿出,因此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利湿除痹的作用。又要注意,发汗剂中加利尿药为小发汗法,是经方常用之法,本方属之。
【参考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苍术15克。
上5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麻黄加术治湿家,发表利水同时下,
汗出变少而尿多,身体痛烦效果佳。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胡希恕注:风湿证,身疼而烦者,可与麻黄加术汤微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也。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疼者。
风湿性关节炎初期,有见本方证的机会,也可见葛根汤加白术再加生薏苡仁方证,宜注意辨证用方。本条所说的火攻,是指火烤、熏蒸、火针、艾灸等,近代的红外线、蜡疗等热疗也属之。
8.射干麻黄汤方证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洗)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
胡希恕注: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泻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汗解表,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此治外邪内饮,而致咳逆上气、喉中痰鸣者。
【参考处方】射干10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细辛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5克,大枣4枚,半夏15克。
上9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射干麻黄枣生姜,五菀冬夏细辛镶,
小青龙汤主同近,外寒内饮上热彰。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胡希恕注:表不解则气不得旁通,壅逆于肺,故咳而上气,若复有痰饮与气相击于喉中,则声嘶如蛙鸣也,射干麻黄汤主之。
冯世纶解读:咳逆喘满,喉中有痰鸣声者,本方有捷效,气管炎或哮喘多有本方证,宜注意。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又见喉中痰鸣明显者。
本方证常用于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如治验:康某,男,49岁,1965年12月2日初诊。1958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1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化热的射干麻黄汤证:麻黄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结果:上药服3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7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9.牡蛎汤方证
牡蛎汤方: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方解】
胡希恕注:此方同蜀漆散意,但有麻黄,宜于表实无汗或有水气者。以是可知,则所谓牡疟为内有水饮而有惊悸等精神证的一类疟疾。古人以心主神明,因谓为牡疟。
冯世纶解读:胡老谓“此方同蜀漆散意”,是说以蜀漆主治疟多寒的牡疟,两方是相似的,而两方的不同为牡蛎汤有麻黄解表。本方是甘草麻黄汤加牡蛎、蜀漆而成。甘草麻黄汤用于表实无汗。蜀漆,即常山苗,《神农本草经》称其“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为有力祛痰逐饮药。牡蛎,《神农本草经》称“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故四味组合,治甘草麻黄汤证胸腹悸动而有痰饮者。
【参考处方】生牡蛎15克,麻黄10克,甘草6克,蜀漆10克。
上4味,以冷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牡蛎汤内四味药,甘草麻黄蜀漆到,
胸腹悸动痰饮作,解表逐饮治牡疟。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附方(一):牡蛎汤,治牡疟(《外台秘要》方)。
冯世纶解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5条曰:“疟多寒者,名曰牡疟。”古人以心为牡脏,心阳为痰所阻,故多寒,因称之为牡疟。蜀漆逐痰,为治牡疟的要药。当无表证、不须发汗者,宜蜀漆散;当有表证须解表化饮者,宜本方。
【讨论归经】对于本方方证论述不全,只有“治牡疟”;“疟多寒者,名牡疟”,以药测证,则蜀漆辛平祛痰饮,而牡蛎咸平清里热,甘草、麻黄解表,故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本方证可见于疟疾病或热性病、传染病,证属外寒内饮,且内饮重甚则成痞坚者。
10.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解】
胡希恕注:取桂枝汤和麻黄汤各三分之一而合之,故治二方合并证的轻微者。
【参考处方】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10克,炙甘草3克,麻黄6克,大枣(擘)10克,杏仁6克。
上7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歌诀】桂枝麻黄各半汤,邪在表而身发痒,
发热不得小汗出,热多寒少如疟状。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胡希恕注:太阳病已八九日,其人定时发寒热如疟状,热多寒少,则未转为阴证。其人不呕,则未传入少阳;清便欲自可,则未传入阳明。只如疟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次发,诊脉微缓,病邪已衰,故肯定其为欲愈也。
若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脉甚微,并不发热而但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当随证治以附子剂,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若如上一节的为证,虽脉微缓,其人面色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之候,可肯定其为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表终未解,则身必痒即其候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汗则愈。
按:恶寒是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可验之于寒多或少,宜注意。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欲愈之兆。又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见54条)。今虽时发热,而身痒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冯世纶解读:身必痒,为湿在表,故小发其汗可解。
太阳病开篇是先论述桂枝汤方证及其加减方证,临床变化多端,加减用药亦就多变。本条是讲出现中风桂枝汤证和伤寒麻黄汤证,故以合方治之。
由本条可体会,临床治病主在方证相应,其用量多少,亦必与证相应,决不能胶柱鼓瑟。那种不看临床症状、病情,而评价某药用量大小是不科学之举,是未正确理解经方治病之道。胡希恕老师体悟了本方证之旨,常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于临床,尤其治疗湿疹、皮肤病等,疗效卓著,正是悟道致臻。近年仿老师用之,亦屡试不爽。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常见于感冒、发热病后期、慢性病复感外邪时见湿疹或身痒者。
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祛邪外出。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功类麻黄、杏仁,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如治验:例1,房某,男,43岁,1965年5月24日初诊。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结果:上药服3剂,身痒已。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之。
例2,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息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外邪客表,营卫不和,与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结果:上药晚上服1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11.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方解】
胡希恕注:取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
【参考处方】桂枝10克,芍药10克,麻黄6克,生姜10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大枣(擘)10克。
上7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歌诀】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在而非少阳,
形似疟一日再发,小汗出则营卫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胡希恕注: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里热盛,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错乱在此,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得法,而致大汗出,病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外,可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若形似疟状,只一日两次发寒热,外邪已微,稍使汗出即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按: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但服桂枝汤后,脉浮无汗,其人形似疟、日再发者,乃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并证,故可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由于桂枝汤证较多,麻黄汤证较少,因取桂枝二麻黄一法,此与前之各半汤均示人以合方之法,学者当细玩。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本方证大致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相似,如桂枝汤证明显者,可用本方。如汗出不明显而发热明显者,可用前方。
12.小青龙汤方证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
胡希恕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中逐饮而治咳逆,故此治外邪内饮、发热无汗、咳而微喘,或呕逆者。
按:本方后原有加减法,其实或以下,皆是或有或无的客证,只要主证备,不论客证有无,本方均主之。而且所加减药味,多不合理,当为后人所附,故去之,以下诸方均仿此。
【参考处方】麻黄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5克,清半夏15克。
上8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歌诀】小青龙本桂枝汤,去姜枣后加干姜,
麻黄五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心下有水气,虽发汗则表不解,水被激动,故干呕。表未解则仍发热而咳;水停不化故渴;水气冲逆故食则噎;气蓄不行故小便不利,少腹满;外邪内饮上干于肺故喘,小青龙汤主之。
按:里有停饮的表证,无论伤寒或中风,若不逐水而只发汗以解表,则表必不解,且由于发汗激动里水为证多变,前于桂枝去芍药(桂)加茯苓白术汤条已略述之,此亦其一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胡希恕注:平时胃有停饮的人,一旦外感,发为太阳伤寒证,外邪激动里饮,上迫呼吸,故咳而微喘。病在表故发热,里有饮故不渴,宜以外解表邪、内逐水饮的小青龙汤主之。服小青龙汤后而渴者,此即寒饮被祛除的征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按:小青龙汤为外邪内饮而致咳喘的主方,以上二条是说明其具体证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胡希恕注:溢饮,本当汗出而不汗出在表的病,法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二方均有发汗祛水的作用,可依证选用二方中的一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胡希恕注:咳逆,即咳而上气之谓。倚息不得卧,谓呼吸困难,只有凭倚于物而喘息,不得平卧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据“小青龙汤主之”观之,不只有支饮,亦必有外邪,故于上述证候外,应有脉浮、发热等表证为是,未言者,特略之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注:吐涎沫者,为心下有寒饮,暗示小青龙汤证也。医反下之,外邪内陷,因致心下痞,若仍吐涎沫,小青龙汤证续在者,当先以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再与泻心汤以攻痞。
按:先青龙而后泻心,即先表后里之定法也,宜与下利篇四逆汤条互参。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笔者大学实习跟随经方家宋孝志老师治验一例,体验较深:王某,男,27岁,文化馆画家,1961年12月14日初诊。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10月来本院治疗,前医以宣肺、润肺化痰方药多治无效,用黑锡丹过两,亦不见效果。刻下症: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吞服麻黄素、氨茶碱以平喘。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张口则口水流出,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因患者满口涎水,故语言不清,却不时自语:“服热药后吐黄痰,则症可愈,若痰不出,将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万状。辨证为外邪内饮,与小青龙汤:麻黄10克(泡去上沫),桂枝木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2克,细辛10克,干姜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结果:12月21日来诊:述服药3剂后感身热,吐痰爽快,喘减已能平卧睡觉,口水减少,说话清楚,仍小便频,舌苔黄腻除,脉稍滑不数。前方加杏仁10克,同时间服六君子汤。服一月,咳喘缓解。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虚寒性咳喘,但症以喘为主,如以咳为主多适宜半夏厚朴汤。
13.《千金》三黄汤方证
《千金》三黄汤方: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方解】
胡希恕注:此治历节无汗表实的治剂,不可与中风混为一谈。
冯世纶解读:本方中麻黄、独活、细辛重在利湿兼以解表,通络以解痹痛拘挛。同时用黄芪利湿固表,可防麻黄发汗太过。复用黄芩以除烦热,故此治历节疼痛、手足拘急,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参考处方】麻黄10克,独活10克,细辛10克,生黄芪15克,黄芩10克。
上5味,以冷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
冯世纶解读:太阳中风证而见手足拘急、一身关节俱疼、烦热、心乱、恶寒而不欲饮食,以本方治之。本方证的形成,因风湿困表,血脉受阻故手足拘急、一身关节俱痛,湿郁化热上扰则烦热心乱,湿阻营卫不利故恶寒,湿阻于里,胃气被困故不欲饮食。总之,本方证是湿困而营卫不利。
按:本方证谓中风,却用麻黄治之,可能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主中风”。魏念庭认为:“亦为中风正治而少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黄芪补虚以息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是在说,本方证以下湿上热为特点,表亦因湿困而似表虚,故治用麻黄、独活、细辛重在化湿,黄芪利湿又兼固表,复用黄芩清上热止烦。故用于中风历节。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14.《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证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出,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解】
胡希恕注:此于麻黄加石膏汤,复加补气养血等味,当治麻黄加石膏汤证而气血不足而烦躁者。
冯世纶解读:本方以麻黄加石膏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以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当归、川芎强壮补血活血,当治麻黄加石膏汤证而气血虚兼瘀血者,中风虚极而有表证者,可适证用之。
【参考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党参10,生石膏4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杏仁10克。
上9味,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冯世纶解读:《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枯或全废皆曰“痱”也。临床见半身不遂,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昏冒而知觉减弱,或身体拘急,难以转侧,当有外邪里热时,可适证用本方。
按:本方来历及临床应用历来存在争议。南京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译释》考证:“此方出《外台秘要》第十四卷风痱门,冒昧下有‘不知人’三字。方用麻黄三两,芎䓖一两,杏仁四十枚,余各二两。煮服法后云:范王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可知本方原是仲景旧方,而《金匮要略》失载,故林亿等取附篇末。”力主本方为仲景方,可参考。近有黄仕沛先生用该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脊髓膜瘤术后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帕金森等症有突出疗效,并对该方证有独到认识,如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认为麻黄有“温散宣通,破癥坚积聚之效”。但统观所治病例,多有表证,更说明本方的适应证,必有表证时方可应用。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肢体偏枯,或拘急不能转侧见外邪里热者。黄仕沛先生曾用本方加减治疗多例多发性硬化症,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