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瑶医药是瑶族历代先祖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宝贵医学经验,迄今在瑶族地区人民的疾病防治、养生保健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医药都是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家族传承的形式流传,缺乏以本民族文字记载传承历代瑶医经验的典籍。因而随着有经验的瑶医们的故去,不少宝贵的瑶医药经验逐渐失传。加强瑶医药经验与知识的挖掘、整理,既是瑶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对于丰富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瑶药学著作,为瑶药学的系统整理和瑶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限于相关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实地调查等基础工作不足等原因,不同著作中对于瑶药的品种、来源、临床应用等常有不同的观点,尚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澄清、确证,也影响着瑶药的正确使用。鉴于此,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协会等单位从事瑶药研究、瑶医临床等方面工作的专家、医生编写了《瑶药学》一书。在编写过程中,编委会遵循尊重和客观反映瑶医临床实际用药习惯和经验的原则,在对现有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实物收集、查漏补缺、座谈讨论等,对瑶药的品种、来源、性味、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进行了确证。
本书以广大瑶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包括民族医药专业)在校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也可为瑶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者提供参考。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特对本书内容进行以下说明。
1.本书正文总共收载瑶药(以基原物种数计)226种。药物及其来源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临床传统及实际常用瑶药为基础,并补充了广西恭城、湖南江华等地的瑶医用药。书中收载常用瑶医方剂近700首,方中共使用药物500余种,其中瑶药200余种,中药300余种。
2.本书按照瑶医传统老班药、其他常用瑶药进行分类。传统老班药包括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其他常用瑶药按照瑶药功效分类习惯分为风药、打药及风打相兼药三类,其中风药是具有补益作用的瑶药,打药是具有散瘀消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风除湿等作用的瑶药,风打相兼药则兼具有风药和打药的作用。需注意的是,传统老班药中的“七十二风”药是瑶药中以“风”命名的传统常用瑶药,并非完全为风药,也有打药和风打相兼药,也即“七十二风”药是以“风”为名的归类,而并非单纯的以功效划分的具有补益作用的风药。
3.各瑶药名称均采用瑶族地区瑶医广泛使用的名称,多数与中药名称不同,也有部分与中药名称相同,但即使名称相同,其基原植物物种、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方面也多有差异,故在备注项中给予比较说明,以体现瑶药的特点。
4.各瑶药名称下均注有瑶语发音。发音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同胞瑶语发音为依据,可能与其他地区瑶族发音不一致,供参考。
5.所有瑶药下列出了别名及瑶医名称,为正名外不同地区或瑶族民间习用的名称,包括与中药名一致的名称,在本书中列出,供参考。
6.瑶药的来源以调查收集的临床使用药物样品,或瑶医实地采集使用的药物实物,经原植物鉴定为依据,并参考有关瑶药专著文献对比考订,其中文名及拉丁学名以《中国植物志》为准。
7.瑶药的性味、分类、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均以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的临床用药为基础,并融入了广西恭城、湖南江华等地瑶医的临床用药经验习惯。
8.本书备注部分重点介绍了瑶药与中药在来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中药的内容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以及《中华本草》《广西本草选编》《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学》。
9.有关瑶药的现代研究部分,系与基原植物一致的药材的现代研究成果,并非以瑶药名索引获得的文献,以供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诸位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瑶药学》编委会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