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经方实验录》刊刻于1937年,记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经方大家曹颖甫和其弟子姜佐景等数十年运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经验。
一、作者生平及成书
曹颖甫(1867—1938),名家达,字颖甫、尹孚,号鹏南,晚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和中医教育家。其少攻科举,后绝意科举,隐志于医,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学术思想专宗仲景,临床以善用经方而闻名,是经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曾任教于中医名家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医工作者,近代名医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丁济万、严苍山、张赞臣、姜佐景等是其弟子中的杰出代表。
《经方实验录》收录的主要为曹颖甫运用经方诊治疾病的验案,由其门人姜佐景收集、整理、阐发而成。其中,姜佐景还在书中加入了自己和同门师兄弟在恩师曹颖甫的指导下运用经方治疗疾病的验案。全书共计100则验案,每则验案后附有曹颖甫自己诊治疾病用药的思路,以及姜佐景对曹颖甫用药的感悟和姜佐景自己运用经方的体会等。该书最终由曹颖甫审定刊刻,因为涵盖师徒运用经方的经验,以及真实记录了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的病案,故名《经方实验录》。
二、版本源流及底本、校本的选择
《经方实验录》现存1937年5月大东书局初版,1947年5月千顷堂书局再版,1959年12月香港实用书局三版,1979年1月台湾文光图书有限公司三版删减版共计四种版本。其中,该书三版及三版删减版都不同程度地删减、增加了部分内容。
为展现《经方实验录》的全貌,此次校注以1937年大东书局初版为底本,以再版、三版及三版删减版为校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发微》等书为他校本,收录初版、再版的全部内容,并将三版及三版删减版增加的内容一并全部补录,最终形成《经方实验录》全本。
三、校注原则及体例
本次校注以尊重原著、尽量保持原貌为原则,主要对底本进行了标点、校勘及注释。具体如下:
1.底本为繁体字竖排,本次整理改为简体字横排,并加以规范的现代标点符号。
2.底本有误,据校勘依据出是非校记;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底本义胜者不出校记,校本义胜者出校记。
3.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古字径改为通行简化字。通假字保留,在首见处出注,并予以书证。
4.底本中的冷僻字予以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同音字注音的方法。对费解的字和词、成语、典故等,予以训释,用浅显的文句解释其含义,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烦琐考据。
5.底本中的“右”“左”表示“上”“下”之义时,径改为“上”“下”;“左”表示“男”,“右”表示“女”之义时,保持原貌。
6.底本字形属于一般笔画之误,如“日”与“曰”,“未”与“末”等,根据文义直接改正,不出校记。
7.底本古今意思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字词,统一按照现今习惯写法修改。内容大致如下:“题辞”为“题词”,“流览”为“浏览”,“辨症”为“辨证”,“全愈”为“痊愈”,“星加坡”为“新加坡”,“覆诊”为“复诊”,“姜豆”为“豇豆”,“黄蘗”为“黄柏”,“只壳”为“枳壳”等。
8.底本目录原分置于卷首、上卷、中卷、下卷之首,本次整理将目录重新编排并置于卷首之前。
9.底本序言目录内为“曹颖甫先生序”“章次公先生序”“邵餐芝先生序”等,但正文中为“经方实验录序”“章序”“邵序”等,现把目录和正文统一规范为“曹颖甫先生序”“章次公先生序”“邵餐芝先生序”等。
10.底本中夹注的内容,以括号另标。
11.底本中姜佐景“按”的内容用楷体字标示。
12.底本中第一〇案、第一一案等,按照现代数字应用规范,改为“第十案”“第十一案”等。
13.底本名为《经方实验录(第一集)》,此书刊刻后,并未再出第二集。书中《经方实验录》即指《经方实验录(第一集)》。
14.底本上卷、中卷、下卷正文前有“江阴曹颖甫先生医案”“门人瑞安姜佐景编按”,上卷、中卷、下卷末尾有“经方实验录第一集上卷终”“经方实验录第一集中卷终”“经方实验录第一集下卷终”,校注时删去。
15.底本正文中穿插“江阴曹颖甫先生著《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特价通告”,“《国医正言》月刊”“北平《明日医药》杂志”发行启事等广告,校注时删去。
由于校注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校注者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