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杨琼 胡秋妍
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说:“有唐一代,有两个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旅程文化,一是河西丝绸之路,另一个便是浙东唐诗之路。”(《从义桥渔浦出发》)这是对于浙东唐诗地位的衡定和价值的阐发。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朝代,唐诗是中国文学中登峰造极的经典,唐代诗人因为漫游、为宦、征戍、贬谪、旅行,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条条绚丽多姿的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便是最富有特色的唐诗之路之一,它以独特的山水奇观、深邃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国东南最美的区域,也留下了两千六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正是因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崇高地位,所以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创办,就在浙江新昌召开了成立大会,并在浙江台州举行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浙东唐诗之路命名的首倡之功,应该归于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竺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地考察,认为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至余姚、宁波,形成一条以唐诗为纽带的路线。竺先生1991年首倡并命名“唐诗之路”,1993年经过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论证并确定作为中国文学上的专有名词。
三十年余来,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无论在学术研究界还是在地方文史界,都形成了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选取浙东唐诗之路成果的精华,以展示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经臻于水到渠成的境地。我们编纂这部论文集的宗旨,定位于“会通”与“嬗变”,目的是突出研究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路径。在众多的研究成果当中,精选了二十四篇论文,聚焦于七个专题板块。
“诗路特稿” 特地组织学术耆献的三篇论文,以突出他们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创和开拓之功。傅璇琮先生高屋建瓴的展望,郁贤皓先生诗路嬗变的论析,陈桥驿先生诗路地理的阐发,树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高标。
“诗路综论” 选取浙东唐诗之路综合研究的四篇论文,一是通过诗路研究的总体思考,突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领先地位;二是从域外传播的层面,探讨浙东唐诗之路对于日本平安朝汉诗发展的总体影响;三是从“浙东诗”的概念切入,厘清其崇尚自然和具有浓厚宗教情趣的特征;四是论证历时的文化底蕴和共时的山水风物,共同建构起唐代诗人对浙东空间的想象。
“诗路生成” 选取浙东唐诗之路源头研究的三篇论文,一是论述钱塘江上的西陵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二是论述六朝浙东人文奠定了唐以前浙东地区特有的人文特点和优势,从而吸引唐代诗人纷纷前来探幽览胜,促进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三是考证唐代两浙驿路一条干线、三条支线的格局,提供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参照系和坐标系。
“诗路人物” 选取唐代浙东重要诗人研究的三篇论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本土诗人代表贺知章的文学成就研究;二是贬谪官员包括重要诗人浙东仕历的考证;三是以元稹为中心的浙东幕府诗人群体的诗酒文会活动研究。
“诗路山水” 选取浙东唐诗之路山水研究的四篇论文,前两篇专门考察浙东山水代表的天姥山,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稽考了天姥山的得名、扬名、式微与复兴,梳理了从晋宋谢灵运开山到盛唐李白天姥吟的过程;第三篇探寻了浙东诗人所作的《状江南》组诗艺术创新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第四篇则论述以谢灵运为首的会稽山水诗对于浙东唐代山水诗发展的影响。
“诗路宗教” 选取浙东唐诗之路宗教研究的四篇论文,一是论述唐代浙东的宗教空间与文学创作活动的关系,侧重于佛教寺院与诗歌创作互动的探讨;二是立足于文人游寺和寓寺,揭示佛寺文化融入浙东诗路,进而对诗路文学的影响;三是集中研究天台山诗僧寒山,探讨寒山诗的禅修心路、山水禅境和域外变异情况;四是通过考察唐五代词对于“刘阮遇仙”情事的表现,探讨民间传说经典化过程及其对文体发展的意义。
“诗路记忆” 选取浙东唐诗之路历史记忆的三篇论文,一是通过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详叙魏万吴越之游全程以及对自己多次浙东之游的回忆,揭示李白对魏万名士之风的称赏,体现当时文人关于江南的地理意识;二是钩稽李白五入越中的经历,阐明李白驻足时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以及离开越中后对浙东的想象与追忆;三是考察沿丝路内迁浙东地区的胡族文人足迹、文学创作,揭示了浙东唐诗之路与丝绸之路的接驳、交流、碰撞与融合。
这部论文集呈现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强大的学术阵容和精湛的学术成果。一流的作者队伍,上乘的学术质量,代表着唐诗之路研究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准。也希望这部论文集能成为一部学术样本,对于今后的唐诗之路研究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
2022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