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为父守棺
夜色中,微风悄然拂过,带着些许的凉意。
那风自奉安殿外悄然侵入,殿内的烛光在风的轻抚下摇曳不定,将跪地的人影映射得愈发悠长。
长时间的跪拜让朱允熥双腿感觉麻木不堪,然而在这个礼法至上的时代,朱允熥必须坚守着这份庄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只是静静地跪着,即便身心疲惫,又怎能与现今社会里,日夜辛劳、奔波劳碌的生活相比呢?
在当今社会,为了生计与家庭的重担,身为男性,我们皆无法松懈。
而回溯至大明时代,其关乎的不仅是个人的地位,更与自己的生死紧密相连,因此更无法有丝毫的放松。
些许年幼的弟妹已无法忍受,他们躺在宫人的怀抱中,疲惫地陷入沉睡,眼角还残留着泪痕。
然而,吕氏、朱允熥与朱允炆却仍旧坚守在灵前,默默跪拜。
“二哥!”
朱允熥看着同样瘦弱的朱允炆,低声呼唤,
“若是累了,你先去休息片刻,弟弟在此守护。”
他目光转向吕氏,继续道:“母妃也请去休息吧,让孩儿为父亲守灵。您的身体,才更为重要。”
朱允炆在听到这番话后,感到一丝迷茫,这个一直以来熟悉的三弟似乎变得有些不同,与他以往的性格大相径庭。
而吕氏同样也在仔细观察着朱允熥,仿佛在这短短的一天里,这个老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几何时,朱允熥并不会如此沉稳,更不曾如此关心他人,甚至连这样的话语都未曾说出过。
但此刻的他,却让人刮目相看,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
“何来兄长休憩,却让弟弟留守的缘由?“
朱允炆轻轻一笑,缓缓道,
“还是三弟你去歇息片刻吧!父亲临终前的一个月,都是我在榻前侍候,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这帝王之家,手足之情何在?
朱允熥不过是无心之言,却引发了朱允炆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是否是他在展现威严?
还是在表明他的地位与权力?
朱允熥心中不禁自问,记忆中的朱允炆,此刻的言辞究竟是何意图?
然而,朱允熥亦深知,并非原初的朱允熥无心侍奉,而是无法接近。
当家者即将离去,继母自然会携其亲子作态以示人。
非她亲子,她防备之心尚存,怎会轻易让人窥见佳态。
奉安殿内寂静无声,但周遭不乏窥视之眼,倾听之耳。
朱允熥心知肚明,他们在灵前的交谈,势必会传入朱元璋的耳中。
因此,朱允熥淡然自若地述说着。
朱允熥感慨道:“二哥真是辛苦了。自从父亲身体欠佳,我内心无比焦虑,多少次想要亲自在床前尽孝,却总被母妃婉拒。她总是说,有二哥在,我就无需过多担忧,人多了反而添乱。”
说到此处,朱允熥不禁低头,轻轻揉动着眼眶,“
我理解母妃的苦心,但身为父亲的儿子,我却未能亲手为他熬药,侍奉左右,这对我来说,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瞬间,吕氏的眼神锐利地投向朱允熥。
她本为侧妃,而太子妃常氏已经离世。
之后,她统辖东宫,对于这位由太子正妻所诞下的嫡子,自然是深怀戒备。
所幸的是,这位太子的嫡子,并不十分聪慧,日常里总是被她牢牢掌控。
然而,今日的他却仿佛换了个人一般!
不仅在皇帝面前博得了好感,言辞之间也再不是那般唯命是从。
而今日皇帝对朱允熥的疼爱有加,更是让吕氏心中泛起一阵忧虑。
她虽然出身平凡,但能以普通庶妃的身份,晋升至太子继妃的高位,自然不是寻常女子。
对于太子和皇帝的喜好与性格,她早已了如指掌。
这位君王素来以冷静著称,鲜少流露真情。
上一次目睹他如此深情,还是在那位逝去的马皇后的葬礼之上。
三十五年间,我耗尽心力,只盼我那亲生的儿子能够承袭太子之位。
然而,他庶出的身份始终如一根难以拔除的刺,深扎在我心头。
如今,那位平日里看似平庸无奇的嫡子,竟然开始擅长迎合君王,赢得了他的欢心。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吕氏的心绪起伏不定,甚至滋生出一丝难以名状的怨愤。
就在此时,一位宫中的嬷嬷,悄然走近,轻声细语地传达着什么信息。
吕氏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她轻声对“老三”说:“你已经哭泣并守候了一整天,是否感到饥饿和疲惫?去休息一下吧,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这是今天,吕氏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
朱允熥心中再次仔细思量,随后开口回应:“母妃,我并无疲惫之感,也不觉得饥饿。”
吕氏以柔和的语调再次劝道:“去吧,孩子。你的孝心我深感欣慰,但你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能过度劳累。你先去休息,等你回来,我再与你细谈。”
毫无征兆的献媚,背后定有隐情!
但在众目之下,朱允熥无法拒绝。
“遵命!“
他低声应允,手扶着膝盖缓缓站起,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然后转身向后殿走去。
吕氏凝视着他的背影,眼神锐利如刃。
她回过头来,对儿子说:“孩子,你瞧,真是人心难测。老三平日里装得如此和善,但你父亲一走,他便露出了真面目!“
朱允炆陷入了沉思,默然不语。
吕氏携其子靠近,轻声在他耳畔道:“你父亲临终之际,曾嘱咐我,告诫你须对你的叔父们保持距离。然而,依我之见,你更应多加警惕的,恐怕是这个三弟。”
话毕,朱允炆的兄弟朱允熥步入后殿,环顾四周无人,他舒展了肢体。
这宫廷之中,实在不是寻常人所能安居之地,每言每行都需反复斟酌。
才不过穿越至此的第一日,便已觉得度日如年,那未来又将如何?
待得他日能赢得朱元璋的赏识,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或许,生活才会真正变得安逸吧。
朱允熥漫步于地面之上,心中却不断地沉思。
对于朱元璋那般才华横溢、谋略深远的君主,要想获得他的青睐并继承皇位,除了赢得他的喜爱外,更需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然而,自己究竟有何种能力呢?
虽然自己热衷于历史,对大势的脉络有所了解,但细究起来,却似乎并无特别的卓越之处,那么又该如何展现自己的价值呢?
行进间,朱允熥的步伐戛然而止,他的脸庞绽放出愉悦的笑容。年青的他,其最大的优点和长处与朱元璋如出一辙。
他们皆是出身于平民之家,深知民间生活的艰辛,理解生计的困苦与不易!
就在此刻,侍奉朱允熥的贴身宦官,九头牛从暗处悄然现身。
“三爷,您有何需要?奴才即刻去为您张罗!”
他恭敬地问道。
朱允熥轻抚着自己的腹部,低声吩咐道:“为我准备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吧。”
“遵命!”
九头牛毕恭毕敬地回应,随后再度融入了那深邃的夜色之中。
朱允熥站在后殿的深处,目光远眺大明宫的宏伟景象。
这座宫殿虽尽显辉煌,却并不过于奢华,朱元璋与朱标都是崇尚简朴之人,他们不愿让钱财与民力白白耗费在奢华的装饰之上。
宫殿中的楠木柱子,尽管红漆已有多处斑驳脱落,却从未见有粉刷修缮的痕迹。
朱元璋实际上与平民百姓并无二致,他在生活中秉持着实用至上的原则,只要能用的东西,他便将就着使用,不会刻意追求新的或者奢华的。
一阵脚步声逐渐接近。
两名侍卫,手按腰间的刀柄,恭敬地在朱允熥面前下跪行礼。
“属下等,拜见三爷!”
这两名体格魁梧的年轻人,面容颇为相似,显然是一对兄弟。
朱允熥的记忆里清晰地记得他们,他们是廖镛与廖铭兄弟。
他们是大明已逝的楚国公廖永安的孙子,他们的亲祖父则是大明德庆侯廖永忠。
当提及廖永忠时,尽管他的名声未及常遇春、徐达等显赫人物,但在史籍之中,他依然被浓墨重彩地记载。
这是因为,他完成了一项震撼人心的大业。
廖永忠亲自导致了朱元璋名义上的领袖,韩林儿与刘福通的不幸溺亡。
此举为朱元璋日后登基称帝,扫除了名义上的绊脚石。
值得一提的是,刘福通曾是北方红巾军的领袖,而韩林儿则是红巾军创建的宋国的皇帝。
这两位人物,在历史的篇章中,亦被视为值得敬佩的忠诚之士与孝顺之子。
永乐皇帝靖难之变后,在南京继位,方孝孺坚守自己的信仰,坚决不向朱棣屈服,因此遭到了残酷的腰斩之刑,并在市集上公开执行。
更为残酷的是,他的家族也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株连十族,连收尸之人都不被允许。
然而,在朱棣进城之际,有两位英勇的战士,他们尽管身负重伤,却仍然奋力抵抗。
由于他们出身于功臣之家,朱棣对他们网开一面,只是贬为平民,剥夺了他们的爵位。
然而,这两位战士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和信仰,他们明知前方是死路一条,却仍然以建文臣子的名义,为方孝孺收尸,并予以安葬。
廖氏一族的这一义举彻底激怒了永乐皇帝,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死亡,留下了一段永载史册的佳话。
“哦,是你们两位呀!”朱允熥轻声说道,他虚扶了一下他们,
“你们今晚当值吗?为何如此晚了还不去休息呢?”
兄弟俩相互瞥了一眼,廖镛环顾四周,低声说:“三爷,皇上正朝这边接近!”
朱元璋再度驾临!
朱允熥猛然回头,目光紧盯着大殿中吕氏的方向,充满了怨愤。
“难怪此刻非要我出来用餐!原来是皇帝要驾临!”
“是想将我支开,不让我接近皇帝?还是想在皇帝面前对我进行诋毁?”
“白天的孝顺不过是伪装,皇帝一走,连守灵都不愿!这简直是……”
“诛人于无形之间!“
朱允熥冷笑数声,再度回首凝视廖家兄弟,
“你们的好意,我深铭在心!“
回应中,廖镛谦卑地表示,
“我廖家承蒙太子殿下的厚爱,三爷您过誉了!“
廖永忠曾担当阴暗职责,最终被朱元璋赐予死罪。
廖家因此衰败,然而朱标却忆起这兄弟二人,亲自提拔他们为宫廷卫士,赐予了他们一份崭新的未来。
古人云:“时间检验真心,长久才能显露人的本性。“
这两位既是宫廷的卫士,又是父亲昔日的旧部。
对于用人之际,他们倒是可以被聚拢,朱允熥如此陈述,“谁真正对我忠诚,我心中明明白白!感激你们两位的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