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罗伯特·雷德福(1)
1981年,在一次蒙大拿之行中,我和好友汤姆·麦夸尼聊到西部作家。我们就他们书中题材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这些作家到底是亲身经历、真正了解书中那些事,还是单纯出于热爱而进行的想象。我们随便提到了几个作家,华莱士·斯蒂格纳,伊凡·杜瓦哥,A. B.古斯里,瓦迪斯·费什。最后,麦夸尼建议我去读诺曼·麦克林恩的《大河恋》,说读完后这个问题就会彻底解决。“这是真正的西部小说。”
我一开始觉得麦夸尼的论断靠不住,但当我读到第一句——“在我们家,宗教和蝇饵投钓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我觉得自己可能被里面的某种东西吸引住了。当我看到最后一句,我知道吸引我的是什么东西了。我读完这部中篇小说后,就打算将它搬上银幕。
我之前听过有关麦克林恩的一些传闻,说他是个不容易接近的人。他堪称一个现象,芝加哥大学退休英语教授,在七十高龄写了三个故事,费了一番周折后才得以出版。他出生在世纪之交的蒙大拿,早年生涯丰富多彩,充满各种元素:打架、钓鱼、林业、文学,以及身为长老会牧师的父亲的严格家教。麦克林恩并没有借助自我推销或文学评论,却跻身备受推崇的作家之列。无论对待文字还是荣誉,麦克林恩都抱着十分严肃的态度。别的作家都去追求作品的电影改编权,往往还追求不到,据说麦克林恩却因为一个演员没有钓鱼执照而拒绝他出演影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在犹他州的圣丹斯和麦克林恩晤面,商讨将他的作品拍成电影。他待人客气,讲究礼节,又不失戒心,而且天真得出奇。我决定破除围绕我俩各种传言的最好办法就是拿出一个具体方案,这样或许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六个星期内,我三次前往芝加哥,就是为了和他商讨这件事。他可以提出他的疑问,我也会问一些我的问题。我告诉他读完作品后的感受,他会对我的感受提出质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看法中的错误,这也是他喜欢的行事风格。最重要的是,我们彼此都只说真话,坦诚以待。如果遇到不和谐的事情,我们就一带而过地略去。
我当时并不敢肯定《大河恋》一定能拍成电影。它的故事情节比较单薄,而且过于依赖麦克林恩本人作为叙述者。这本书还极其晦涩难读,在书中麦克林恩像个拳击手那样,在读者面前腾挪闪跃,冷不丁迅速照你两眼之间猛击一下,向你展示作品的语言之美,或者用深沉的情感直捣你的心窝。
不过六周之后当我们的会晤结束,我坚定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诺曼也基本保证同意拍摄。为此我还使出了最后一招:在剧本第一稿的写作时,我会请他过目。如果他不喜欢,可以否决这个项目。如果诺曼觉得剧本不错,那么后续就请他回避,剩下的拍摄工作将由我不受干扰地完成。
又过了三年,其间剧本几易其稿。我再次前往蒙大拿时,是为了电影《大河恋》的拍摄。而诺曼已于几个月前离世。若是他还活着,我不敢肯定他是否能承受从写作这种私密行为到拍电影这种公众活动的转变。他的这本著作是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我们能在大多数问题上看法一致,并且最后在电影里体现这种一致性。
(1) 罗伯特·雷德福(1936— ),著名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1992年,雷德福执导电影《大河恋》,凭借该片提名第5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