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饮酒栖霞楼
七月,大热。苏轼突然想起七岁时候的夏天。一个尼姑告诉自己说:她曾经进入蜀国国王孟昶宫中侍候,天气很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里起来到摩诃池避暑,孟昶作了一首词。
这尼姑将这首词背诵给小苏轼听。这件事情距今已经四十年了,尼姑已经死了。但是苏轼仍然记得前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于是顺着韵脚,在暑热无聊的夏季,顺着前两句的韵脚,将这首词填写完整《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喜欢竹石画,在湖州任上时候,曾与友人方竹逸一起欣赏文同画的竹石。一零八二年八月四日,方竹逸的朋友金镜有事前往黄州,方竹逸于是托金镜捎去素绢,向苏轼求竹石画。苏轼画完后,题跋一首:
昔岁,余尝偕方竹逸寻净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茎脉缕,牙角节叶,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石,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并画旧事以赠。元丰五年八月四日,眉山苏轼。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苏轼酒后登高望远,作词中秋词: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重阳节,受太守徐君猷邀请,饮于栖霞楼。
自从贬谪黄州,每年重阳节都会与太守相聚栖霞楼。
这是苏轼与徐太守最后一次重阳节相聚了,徐太守即将离开黄州,致仕湖南。想到此,苏轼怅然若失,与自己交好的徐太守走了,苏轼感慨自己还得在黄州待多久?
苏轼作词《醉蓬莱·笑劳生一梦》: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秦观也即将离开黄州,回到家乡高邮。
头天晚上,杨世昌、巢谷、苏轼在东坡雪堂为秦观践行。喝醉了,睡着了,醒了,继续喝,又醉了。
苏轼已经记不得当时的时间了,东坡静悄悄的,连鸟雀都睡着了。踉踉跄跄回到家,孩子都已经酣睡了,幽幽传来打呼噜的声音。
苏轼敲门,没有人回应。大概以为自己今晚夜眠东坡吧?不开门就不开门,苏轼对着江水,带着醉意,拄着拐杖,听江水流动和拍岸的声音。
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在临皋亭已经听了三年了。
苏轼痛恨之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
苏轼难以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一直在仕途上被别人左右,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忘掉、抛弃官场的忙忙碌碌、尔虞我诈、蝇营狗苟,换得一个自由的自己呢?夜已经完全安静下来,长江也一片平静,没有一点波纹。走吧,走吧,苏轼看到停在临皋亭江边的一叶小舟,去吧,去吧,趁着三分醉意,乘一叶扁舟,离开这里,管他什么贬谪之身,在江海中自由飘荡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余生。想到此,苏轼即兴吟诵出《临江仙》,并大声地吟唱: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歌声被渔猎的乡人听到了。这么优美的词,次日便传遍了黄州这座小城,人们纷纷传说:苏轼乘一叶小舟,归隐江湖了。
苏轼酒后乘醉驾一叶扁舟,离开黄州,踪迹也不定。
这消息似乎是确凿的,这似乎符合苏轼的个性,像是苏轼所为。
整个黄州城和乡野都传遍了。那些人说得真真切切、有鼻子有眼还有细节,这种传奇,更给苏轼增加了几分仙风道骨的气息。想苏轼若是当年真的乘舟而去,不知所踪,必定会成为千古奇谈。更加让人感觉苏轼的可爱和洒脱。他们愤慨朝廷对此等人物的不公。这种人都不得做官,那么官员都是给谁做了呢,这种人都遭受了贬谪,那么又是哪些人在朝廷做官呢?
走了也好,官场也不好混,逍遥自在也好!只是剩了一家子老小,这可怎么过日子。
此事传到了太守徐君猷耳朵中。
徐太守说道:苏轼刚和我重阳节聚会,感觉苏轼并无异常,怎么会突然跑掉呢?不会听错吧?
衙役回道:我只听渔翁和黄州人传说的。也不知道真假。
徐太守说道:无论真假都得核实下。若是真的,赶紧禀报朝廷,你这就差人,随我苏轼家中看个究竟。若是假的,大家都安心。
作为黄州太守负有看守谪臣的责任,苏轼若是跑掉了,朝廷会追责的。
徐太守带衙役随从,赶紧往临皋亭去。一路上听闻百姓说:苏轼夜半酒后江边徘徊,反复吟唱这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来坐小船随大江而去,不知所踪。
临皋亭门紧闭。
门口站着一些看热闹的百姓。他们也想求证苏轼下落。徐太守敲开门,走进屋,只见苏轼正在床上酣然大睡。苏轼昨晚睡得很晚。见到了苏轼,徐太守悬着的一颗心落地了。徐太守示意不要吵醒苏轼,便离开了。
下午时候,苏轼醒来,得知此事,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在江边唱的词。心说,又是诗词惹的祸。
这只是苏轼随口说说,过过嘴瘾。苏轼始终是一个积极出世的读书人。神宗皇帝始终关注着苏轼。每天早饭前都会像是追剧一样,读一读苏轼新写的诗词,他读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并听闻此趣事,几乎笑喷。
宋神宗暗暗想到:苏轼贬谪黄州也近三个年头了。苏轼被冷落时间太久。其实心里已经有起用苏轼的意思。苏轼或许知道宋神宗时刻关注着自己的诗词动态。每一首诗词很快就会传到朝堂和宋神宗手里。这一首首诗词,或许也寄托了苏轼的一种另类的表白。
苏轼也始终关注朝廷大事。
早在五月份,宋神宗召见徐禧、李舜举商议西方边境的事情,计划在夏、银、宥三州交界处建造永乐城,以屯兵驻守。西夏国王秉常得知这个消息后,派遣三十万军队攻取永乐城,九月,传来消息,西夏以三十万攻宋永乐城,永乐城被攻陷,宋军大败,损失惨重。
永乐城之战后,宋神宗开始反思,不再轻言开战。
而之前苏轼曾经写过《代滕甫论西夏书》,提出攻西夏战事不能操之过急。苏轼为朝廷没有能够听取自己的建议而扼腕叹息。苏轼心说:此战之后,我大宋又将割地赔偿议和。
而对这些国家大事,距离苏轼太遥远,作为罪臣,其为国家出力或者谏言,都没有机会。他无法像真正的黄州老农那样,一心一意只是扑在土地上,想着庄稼的事情。
苏轼变得喜欢回忆过去。
苏轼想到自己离家赶考,路过华清宫,梦到自己穿越到唐朝,唐明皇一见是大宋才子苏轼,于是让苏轼写一首词赞美杨贵妃。梦醒后,苏轼还记得梦中写的词:
百叠依依水皱,六铢纵纵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
时过近三十年,苏轼将这首词赠给潘大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