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读书写作
逼仄拥挤的临皋亭,一个无比简陋的官驿,在苏轼的笔下,竟然成为了江边的绝佳观景台:“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但是这毕竟是诗人的笔触。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被东坡先生表面的文字所蒙骗,因为无论其笔触多么优美,也无法改变这临高亭极其艰苦的条件。这也是我们所以崇拜苏东坡的原因。不仅其眼中无一个不是好人,艰苦至极的生活,其也可以安然闲适。我们来一起截取一个片段,看看公元一零八二年的三月份,苏轼的临皋亭的生活。
在我们走进这种生活中时候,要记住,这种生活,才是苏东坡生活的常态。
寒食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北宋时期比较重视寒食节,是仅次于清明节的重要节日。古代认为火是有生命的,用了一年的旧火需要在寒食节前一天熄灭,禁火三日,寒食节过后再点燃新的火种,而禁火期间只能吃冷食。
公元一零八二年的寒食节,雨水非常多,天地昏暗,万物笼罩在阴雨蒙蒙之中,给这个原本悲伤的节日又增加了一丝丝肃杀之气。苏轼病了,病中的苏轼靠卧在临皋亭的床上,裹着厚厚的衣服,看着被氤氲水汽弥漫着的大江,而这肃杀的景象在苏轼看来如同秋天一般。那温暖的春天似乎忘记了时令,永远不会到来。今年的春天或许就这么过去了。
苏轼所喜爱的海棠花,也不能出去欣赏了,夜半时候,苏东坡躺在床上,侧耳听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树在摇曳,想着今年的海棠花肯定是在风吹雨打中散落满地,美如胭脂的海棠浑身裹挟着泥土在地上奄奄一息,“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次日醒来,苏轼醒来,隔窗看海棠花树。果然是不堪风吹雨打,原本簇簇团团的花朵凋落殆尽。苏东坡感慨这春天疾风骤雨的力量,一夜之中,好像是有一位大力士将花朵摇落一般。苏轼正想着,王朝云端来一碗汤药。朝云感慨苏轼在此病中须发更加白了。
雨越发大了。窗外的江水高涨,奔腾汹涌,滔滔浪流,浩浩汤汤,好像要破门流入临皋亭中一般。苏轼感觉自己所居住的临皋亭好像一叶漂泊在浩渺水雾中的小渔舟。
苏东坡突然想到自己来黄州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了,“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这时光过得真是太快了啊!年年春天来了,都想好好的感受下春天,欣赏下春天,留住春天,但是春天每年都这么无情流逝了,根本不在乎人们的惋惜和挽留。
苏轼走到灶房生新火,怎奈灶房漏雨,芦苇和柴火都已经被雨水湿透了,苏轼找到几块干燥的木头,却怎么都点不着。苏轼感觉那躺在灶房的木头都在笑话自己。窗外飞过几只乌鸦,其中有的乌鸦嘴中衔着上坟的纸钱。
苏轼才知道,清明节上坟的时节到了啊!
清明节!
苏轼突然想到了千里之外家乡的父亲、母亲还有结发妻子王弗的坟墓!“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本应当是回家祭奠先人和已经去世亲人的时节,却没法回去。而那大宋的首都开封,也距离我苏轼越来越遥远了!贬谪黄州已近三年,看来皇帝是不需要我了,朝廷不需要我了,我是回不去了,他们已经将我忘记了吧?苏轼在诗歌中写道“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苏轼在灶台点火而不着,这个时候,徐太守派人送来了新的火种。有了火种,点燃了柴火,做点东西吃吧。但是拿着蜡烛在昏暗的屋子中绕了一圈又一圈,竟然没有什么粮米了,米缸里面的米已经见底——劳作一年,但是去年收成不好,家中积蓄也快要花光,已经接近断粮。
苏轼在诗中写道“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苏轼只能在破败的炉灶中烧着潮湿的芦苇,烧开水煮点蔬菜吃,诗中写道“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此时的苏轼真有一种穷途末路之感,肚子饿的咕咕叫,精神上只能写诗文、读书,物质上穷乏的连粥都喝不上,其身后还跟着一家子老小跟着一起吃苦、挨饿,没有半点俸禄,苏轼在一文中写道“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苏轼在悲愤痛苦之中,真想跑到江边呐喊长啸一声,但是这种呐喊长啸化作了千古名作《寒食雨二首》,而其书法作品《寒食帖》也被成为书法的经典。
这幅书法名作,字字看来皆是泪,其中辛酸谁能知?而这就是乐观豁达的苏轼一家在黄州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苏轼本不愿将这些生活的窘况写在其诗词中,奈何情之所至,实在是难以自抑,只能将欲哭之泪,变成墨水流淌在笔端。
写完《寒食帖》,吃了一碗蔬菜,喝了一碗青菜汤,肚子终于不叫了。在淅淅沥沥的风雨声中,苏轼睡去了。或许是太疲惫太累,这一觉,苏轼睡得很香。
次日醒来,仍旧是雨,这雨一下就是半个月。
苏轼在家中修《易》《论语》,无论多么艰难,苏轼始终坚持写《论语说》,为《易》做注解。贬谪而无公务的苏轼,闲暇之余笔耕不辍。苏轼记得《左传》中的一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自己并非圣贤,不能像老子孔孟那样立德了。余生看来是身无官位,也没有一个平台可以立功,那么只有为先贤传绝学、立志立言了。
读书写作累了,休息时候,苏轼会到回廊中转一圈,看看海棠树,或者是看看大江风雨。下午时候,感觉困倦,苏轼躺在床上,在飘洒的雨中进入了梦乡,俄而鼾声微起。这位叱咤大宋文坛的文化巨人、刚刚入道的农夫、不自暴自弃弦歌不绝的人,太累了。
趁着苏轼休息的时间,我们回首一下苏轼过去一年的生活。
为了解决家庭温饱问题,他不得不垦荒耕种,白天放下笔,日日耕作在东坡,但是艰辛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却仍不够吃;过节时候,会有朋友邀请他去做客,这个时候苏轼会暂时放下锄头,再次混迹于酒局,这种酒局,或是市井朋友,或是政府官员,苏轼随时切换着角色。
为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处,大冬天、趁着农闲时候,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苏轼在东坡边上筑雪堂;为了完成一名读书人的使命、和父亲临去世前的遗愿,加之那没有泯灭的精神力量不断驱使,苏轼利用一切闲暇撰写《论语说》《易传》。
他白天日头下是田地里的农夫,拿着锄头,夜晚昏暗的灯光中是在纸上耕耘的读书人,握着笔。
身在黄州耕种,苏轼却始终关注着朝廷的大事。
当大宋和西夏边境再度紧张起来,苏轼又冒着风险,以一谪臣的身份,大胆上书议论大宋与西夏的边事;当苏轼得知弃婴事件,立即上书官府,召集民间力量,成立基金,拯救鄂州、岳州、黄州的弃婴,在自家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捐献了几乎所有的积蓄……苏轼一直没有停歇过。
他的乐观并不是无所事事,遁入空门似的虚无主义,逃避生活躺着看空一切的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比起物质的富庶,其更重视精神上的富足。这位东坡兄热情地拥抱生活的一切、乃至痛楚,始终站立着,不惧风雨,一直往前走,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
这真是一个伟大而坚韧的灵魂。乐观两个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东坡先生。他能用纸笔记录自己的痛苦,看他的笔记诗词,却并不觉得其贫苦,感觉他很快乐。这种快乐,既感染同时代的人,也感染后来者。
苏轼一上午在写文章,王闰之担心苏轼的身体,说道:我也不知道你写这个有什么用?!饭都吃不饱了,病刚刚好些,写这个还费心神,就不能休息休息?
苏轼停下笔,看着已经写好的文字说道:时不我待啊,我得做点事,之前一直忙着做官,好不容易没有案牍劳神,趁着有时间我得著书立说。
王闰之不再和苏轼讨论读书写字的事情,说道:先生你看看这是什么。
苏轼回头看到,夫人手中提着一块猪五花肉。
王闰之说道:这次让你尝一尝我做的东坡肉,这几天一直吃蔬菜,咱们吃点猪肉,补一补。
苏轼问道:哪来的钱?
王闰之笑着说道:你日日夜夜读书写作,我日日夜夜织布,也织了一些,今天拿到街市换的钱。
午饭过后,雨仍然下得很大。
王闰之在灶台炖肉,苏轼看着书,在雨声中又熟睡了。
——苏轼的睡眠质量是很好的,一旦倒在床上,甚至在监狱中身子一触及茅草,便能呼呼大睡。
傍晚,苏轼醒来了,猪肉的香味弥漫着屋子。经过一觉,感觉病情有所缓解,身体还行,便挣扎着起身,吃两块东坡肉,披上衣服,出门去。
王朝云看到,便说:这病怏怏的,能出门?苏轼笑着说道:我还没睡醒,现在是梦游阶段。
王朝云哈哈一笑,拿起一件斗笠蓑衣来,披在苏轼身上,说道:那我走入你梦中,给梦游人披蓑衣、戴斗笠。苏轼出临皋亭,漫无目的散步,连着阴雨,到处都是积水,苏轼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竹林中偶尔传来鸡鸣声,傍晚时分,母鸡要上树找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