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杏花谷追风
蓝田县的上许村,有个地方叫杏花谷。
杏花谷离西安不远,从东二环向东走快速干道20多公里,再上个塬就到了。每到早春三月,那里从河谷到山头都会有盛开的杏花。
壬寅清明,慕名前往。车开到塬上极目四望,只见漫山遍野的杏林已稍显绿意,不见想象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看来错过了最佳的花期。
走到山谷底,一汪浅水上漂满了粉白的花瓣,应该是春风将杏花从树上摘下,撒到了盈盈春水之中。这正应了王安石《北坡杏花》的诗句:“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看不到满树繁花,只好随意地在山间逡巡。谷中丝丝香风,带着天籁之音,拂弄着人的眼耳,萦绕着人的思绪,让人流连忘返,不觉忘了时间。
前行中,路过孟岩村,赫然看见村头广场立有一个石碑,书曰:“华胥陵”。原来,这里是华夏始祖的地盘!
驻足碑前,我的思绪不觉向上一路盘旋绵延,《山海经》里中华民族繁衍进程的场景不断浮现。
天地孕育于“混沌”,“盘古氏”开天辟地,共工触动不周山,山河大地再造。这些传说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差不多,都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中国人源头到底何来?目前尚无准确的考古证据,但是较为丰富的文献记载和野外遗存的传说可以相互印证。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传说中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根脉。
三皇,可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技能崇拜的化身;五帝,在《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较详。另外,据史书《列子》《国语》等记载,“华胥氏”出现在五帝之前,她姓“风”,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神农的祖母,黄帝和炎帝的曾祖母。
“华胥氏”创立的基业,在《列子》中就如现代人眼里的理想国一样,“其治国有方,民无奢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后来这一地域划入崇国,这个国家的国君尊称为崇伯,他的名字叫鲧。鲧者,大禹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更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他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
依此说来,就有如下一脉相承之生命延续:燧人氏—华胥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鲧—大禹—启—夏朝。正所谓:“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为第一朝。”“华胥氏”便是有史可考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想必,“华夏儿女”的“华”,就是华胥的华,“夏”,就是夏朝的夏。
夏,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一个人形,这也许就是以人为本的最早倡导和印记。
从汉字含义来考察,“华”其实就是花,“胥”表示一个正在行走的人。想必,“华胥”表达的是一个在满谷繁花中勇毅前行的人!
自然和人,在这里凝聚成绝美的和谐画卷。
“华胥氏”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其时,孩子不知有父。相传,“华胥氏”在杏花谷里一个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大脚印而有了身孕,她的两个孩子伏羲和女娲就出生在这杏花谷,这就是中国人的伊甸园。只是这里没有生长苹果,而是生长着黄澄澄的华胥大杏。
华胥陵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氏相关的遗迹。有相传是当年“雷泽”所在地的雷家庄;有华胥氏踩大脚印后,“感虹而生”伏羲女娲的华胥窑;有华胥氏走过的毓仙桥;还有华胥沟、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等遗址。
杏花谷,可以说就是华夏民族的肇始之地。中国文化深厚的包容和善良从此出发,延绵不断。
杏花谷的风,是带着华胥氏族的标志的“风”,以关中平原为源头,无形无相地吹遍了神州大地,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熏染成智慧勤劳的中华民族。
从华胥氏到三皇五帝,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华文化积淀成磅礴的力量,并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蓬勃茁壮。
在杏花谷,大大地吸一口蕴含着祖先气息而又香甜的清风,从头到脚,神清气爽,让我们不再彷徨,追忆着人文始祖历史的脉络,明晰着现代文明社会前行的方向。
杏花谷之行,让我领悟到了“其治国有方,民无奢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的真正含义和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