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的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在多年环保法的研读中,我期待通过本书找寻到方向,在方向中发现如豆烛光。与时代紧密关联,时明时晦,不改初衷。

近年来,环保法领域的立法实践云然,《民法典》(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长江保护法》(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年)相继颁行,而《行政处罚法》(2021年修订)是环保法不断思考、稳健行走的表征。在环保法对传统民法、刑法、程序法、法律关系、私益、伦理等视角不断提出挑战的萌动中,我们更能理解环保法的谨慎与慈悲,更能同理生态的补救和修复,环境权更在于“养深积厚,等待时间”。于是,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倾向于认为,环保法是法律部门中最具穿透力的部门法,其穿透性呈现于实体法与程序法中,更表达于刑法、民法、行政法、社会法的多层次性,亦体现于其对地域跨境的超脱,环保问题并非一域限定,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课题。为此,环境、资源、生态如如分别,洞穿时空,但紧密关联,环保法在前行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如造物的“视角”观照人类。

余秀华在《微风从我这里经过》中说,“我一直是一个怀揣泥土的人”,遇见环保法就有了“瓷的模样”。本书的出发点,仍非立足于系统的集成和严格的教义,仍关切于纤芥的探索与关键点的把握,没有成为线,亦未成为面。拒绝躺平于案例的堆砌和铺排,而是躬身于环保法理、哲学层面的蹒跚潜行。董桥在《今朝风日好》说:“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本书,是漫天散落的小星,有一点熠熠之光,便是足够。

我在冬日动笔,付梓已是秋落。本书的呈现,是一次艰苦的跋涉和远足,是对浮躁和焦虑的对抗和消弭。环保法的温度,恰在于可以在晨跑中思索,在落叶纷飞中呼吸,其不在于恢宏,更在于联络日常。本书的研究方法关注于逻辑和理性的考察,亦在于司法实践和规则制度的梳理,在信息膨胀和紧张的时日,挑战和重负几于极限。环保法的历史维度,亦不在于“拿遥远过去的启示生搬硬套当下处境,而是要真正具有凝思我们这个时代的眼界”。[1]

增加中的环保规则,如旧书堆放,看似杂乱,实则乱中有序,但需要维度梳理。本书更审慎地亲近文本,避免妄断的解读和随意的陈述。书中篇章致力于文本细读和具体个案,其间存在疏离,但又互相呼应,形成一定形式的对话。但因时间原因,遗憾布遍,每每推演,缺陷丛生。

对于环保法,笔者朴素地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将环保法的流变和意识,凝结成富含创新的司法实践。愿每一个读者对于环保法的理解,犹如王安忆所言,“蕴含在这日复一日的寻常生计中,以生态的视角平和地将日子的变迁不动神色地隐藏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更期待环保法的每一则规范,执行有力,字里行间,有声有言。

本书作为“不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思考和不完整的意念。正如鲁迅有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有炬火。

环保法不是“转瞬即逝的热情”,而是“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本书讲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本书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和“一个维度”。为此,“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是为序。


[1] a 吴雅凌著:《偏移:从荷马到拉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