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基本方法

心理调节通常有三大机制:一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心理免疫机制,这是最可贵的,人自身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心理资源;二是运用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心理平衡,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这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三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亲朋好友的心理帮助实现心理平衡等。

一、心理免疫机制

(一)心理免疫概念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免疫力按照获得方式不同,分为先天性免疫力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力两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反之,绝大多数疾病都能够通过提高免疫力得到令人满意的预防效果。

人们普遍具有心理免疫能力,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自觉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保持心理平衡。但是,人与人之间,心理免疫能力有很大差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让其一命呜呼,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临终时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哀鸣,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在司马懿那里却达不到目的。王朝兴衰成败,涉及时代发展潮流、政治、军事、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但是,战场上在面对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时,是心平气和不为所动,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还是情绪激惹,陷入感情用事的死胡同,这些不同的表现则与当事人的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息息相关。

(二)心理免疫力内容

心理免疫力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不良精神刺激的抵抗力;2.对不良精神刺激的承受力;3.对不良精神刺激的化解力;4.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自控力)。

(三)增强心理免疫力方法

1.增强心理免疫力的生物学方法。

(1)健身强体是心理平衡的基础。心理免疫能力只是人体免疫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心身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百病缠身必无好心情,反之亦然。人类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焦虑和抑郁等成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又反作用于身体健康,现代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心身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冠心病等疾病。

心身疾病需要心身同治,单纯服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胃炎是再简单不过的疾病,不少人有之,但是,多数病人久治不愈,其原因是,经常加班加点,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过大,而又缺乏心理平衡辅导等。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可以是正面作用,也可以起到反作用,有的被误诊为癌症的病人在不久之后即一命呜呼,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法摆脱的、持续的心理恐惧。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用大小与人们对咨询师、治疗师医德、医术好坏的评价和对自己求医效果的预期大小密切相关,心理预期高,则效果好。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和环境等因素对提高心理免疫力具有直接影响。

预防病从口入,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在食物中,维生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会休息,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心理免疫力。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休息是个大学问。睡眠具有修复大脑功能、消除身体和心理疲劳、恢复体能等作用。

第一,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睡眠期间是胃肠道及其他有关脏器合成人体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使用的最佳时间。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第二,睡眠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长期缺少睡眠则会导致幻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贮存能量。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活力。

第三,睡眠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各种侵入的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

第四,睡眠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而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加快,因为睡眠期间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

一般认为不同年龄的人每天最佳的睡眠时间是:

1岁以下每天16小时;

1—3岁:晚上12小时,白天2—3小时;

4—14岁:10—12小时;

15—29岁:约8小时;

30—60岁:约7小时;

60岁以上:5.5—7小时。

第五,睡眠可以延缓衰老,有助于长寿。

第六,睡眠保护心理健康。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短时间的睡眠不佳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而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则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异常情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失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一般人如果连续一周失眠就会陷入心理危机。失眠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制约,其中,突出的是睡眠节律的破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保证睡眠质量十分重要。长时间加班或通宵值勤、复习功课,不能按时休息固然是打乱睡眠习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但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就是青少年休息日睡懒觉(多睡觉、不该睡觉时睡觉)。有规律的起居饮食,不要经常躺在床上看书报、电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提高睡眠质量十分重要。

(3)生命在于运动,适量运动、劳逸结合有利于心理免疫力提高。适量运动是指运动者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会造成疲劳或者气喘,不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为宜。如果运动后感到疲劳、腰酸腿疼、什么也不想干了,就是运动过量了。运动过量最大的问题是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出现上火、咽喉肿疼、浑身无力、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样,不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损伤身体。反之,运动不足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人的运动量应以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为宜。适量运动是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消除疲劳、防止亚健康、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切忌在疲劳到极点时参加运动,此时运动对人体有害无益。对待运动的科学态度是贵在坚持,适度就好。运动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途而废。为了不引起骨关节的损伤和高能量消耗,中老年人通常不宜进行爆发力很强的短时间运动,而应选择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如早、晚散步。特别是休息日到野外享受日光浴,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免疫力。

2.增强心理免疫力的心理学方法。

(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是提高心理免疫力水平的基础。心理问题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过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普遍关心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生存问题,对心理问题掉以轻心,甚至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直到现在有的人依然认为找心理咨询师是要遮遮掩掩的事情,心理咨询是被误解最深的职业之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问题与日俱增,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是提高心理免疫力水平的重要基础。

(2)保持乐观向上、知足常乐的心态。千保健万保健,心态是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心态主要表现为:

执着:对个人、单位和团队目标、价值观坚定不移的信念,信念能影响健康。

挑战:勇敢地挺身而出,积极地迎接变化和新的任务。

热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

奉献:全心全意地完成工作或处理事务。

激情: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现在全力以赴。

愉快:乐于接受微笑、乐趣,并分享成功。

爱心:助人为乐,感恩心态。

自豪:因为自身价值或团队成绩而深感荣耀。

渴望:强烈的成功欲望。

信赖:相信他人和集体的素质、价值和可靠性。

消极心态主要表现为:

对生活失去信心,丧失理想和信念,生活目标不明确。在消极心态下,人往往对自己、对生活丧失信心,处于困惑、迷惘状态,不知道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对自己的标准降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心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进取精神,得过且过。

意志衰退,精神不振。消极心态往往伴随着失望、丧志、抑郁、颓废等不良心态。

人在具有强烈消极情绪的日子里,免疫力会降低;相反,在具有强烈积极情绪的日子里,抗体的反应比正常水平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积极生活事件会导致免疫球蛋白的增加,而消极生活事件则会减少免疫球蛋白。并且,受积极生活事件影响的这种抗体增加会持续两天时间,积极生活事件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并且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3)建立心往宽处想的积极认知模式有利于心理免疫力水平的提高。认知模式有积极和消极的价值取向之分。前者有利于心理平衡。

人重要的是想得开,拿得起,也放得下,能屈能伸,人心宽处皆是路。

相传,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他爱兰花的素雅,对这盆兰花呵护有加,为其浇水除草,一刻也不松懈。兰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长得十分健壮,出落得清秀可人。这天,老和尚要外出会

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了小和尚,吩咐小和尚悉心照料。小和尚很是听话,也十分负责,就像老和尚一样用心呵护兰花,兰花依旧茁壮地成长着。一天,小和尚给兰花浇过水后放在窗台上就出门办事了。不想天降暴雨,狂风把兰花打翻了。小和尚赶回来,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责怪他。过几天老和尚回来了,小和尚一五一十地把实情告诉了老和尚,并准备受罚。可老和尚却只是笑了笑,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说。小和尚很意外,那毕竟是老和尚最心爱的兰花呀!小和尚问:“师傅,您不生气吗?为什么不责骂我呢?”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的。”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认知模式取向。我们养花不是为了生气;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我们相爱不是为了生气;我们生活更不是为了生气。

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那就不必再费尽心思去挽回,更没必要去埋怨、懊悔。当还拥有的时候,就好好珍惜,全力付出;当失去的时候,心平气和,淡然处之,无愧于心便好。

(4)情绪是健康的主宰,科学的情绪管理意义重大。情绪管理有两大机制:压抑和释放。宣泄是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这种紧张与抑制冲突、记忆或观念有关,常伴有对痛苦经历的回忆。宣泄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积极的情绪宣泄解压方法主要有:

第一,倾诉解压法。有时朋友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有两个人分享快乐;你把忧愁向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当遇到不愉快时,不要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找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向他倾诉心中的恐惧、痛苦、烦闷、苦恼或担忧,说出之后,心情会轻松很多,如果再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安慰,内心的压力就会加速消除。

第二,运动解压法。运动是很好的情绪缓解方法。因为当人们在沮丧或愤怒时,生理上会产生一些异常现象,如脸部发热等,通过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等方式,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心理便恢复正常。

第三,想象解压法。俗话说,心由境生,经常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不但可以使人忘掉烦恼,而且对心率、血压、呼吸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对健康十分有利。当情绪不好的时候,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在美丽的花园中,周围繁花似锦,花香扑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等,心情很快就会变得愉快,不良的情绪也能得到缓解。

第四,音乐解压法。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听听音乐是缓解情绪的有效方法。当心情不好时,听上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或令人放松的轻音乐,沮丧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常用消极方法减压,结果适得其反,抽刀断水水更流。消极的情绪宣泄减压方法指:

第一,酗酒。酗酒是指面对负面情绪与压力时最容易采取的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有害健康。

第二,暴饮暴食。吃,其实会让你的身体和情绪得到一种满足感,引起愉悦,所以,吃也不失为一种舒缓负面情绪的方式。但是,暴饮暴食则不一样。因为暴饮暴食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强烈,当我们面对情绪问题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暴饮暴食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即便当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时,也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以致可能发展成为贪食症。

第三,盲目购物。很多人在情绪低落时都会选择购物,它也确实能适当地缓解情绪困扰。因为买到心仪物品时的那种欣喜可以冲淡负面情绪的痛苦,但是,当购物成了缓解情绪的唯一方式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购物了,而是购物癖或购物狂,即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3.增强心理免疫力的社会学方法。

社会是大课堂,是人生的大舞台,心有多宽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要修身立德,培养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和作风,避免四处树敌。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建立和谐的社会支持体系十分重要。

要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主流文化,坚决抵制消极文化,洁身自好,习得社会行为规范,远离黄赌毒,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机制

(一)心理自我调节概念

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称为心理的自我调节。人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凭自己的能力在一定范围之内解决心理问题,这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信念支持、认知化解、情感调节和意志行为调控能力等。

(二)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

人具有心理免疫力,也具有凭主观努力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能力,即使心理突然受到伤害,事后仍能自动修复(平复)。修复的程度视伤害情况和人所具有的心理平复能力而定。当外界事件的刺激超过人自身能力可承受的限度时才有可能造成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共分为三级:

1.轻微心理创伤。由一般的外部诱因引起,心理问题局限于事件本身,产生了心理问题,但是,一般可自我修复。心理自我修复是指运用心理的自我调节机制,自己调节、恢复心理平衡。

心理平复现象:有研究表明,除配偶子女亡故,其他任何事情带来的心理痛苦,一般都会在3个月之内自动平复。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心理问题持续时间没超过2个月则认为是一般心理问题。

2.中度心理创伤。由较大的外部诱因引起,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并泛化,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一般只能部分自我修复,需要结合心理咨询才能完全康复。可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实现心理平衡。

3.重度心理创伤。重度心理创伤即产生了精神障碍的心理创伤。由特大的外界事件引起,产生的心理创伤持续时间较长,心理问题泛化,并引起人格和行为模式的消极改变,形成应激相关障碍,一般难以全部自动修复,有的甚至因此而影响一生,需要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才能完全恢复。这种心理创伤是严重的,有的甚至因多种创伤叠加在一起产生复合型的心理创伤,将更不容易平复。

某青年,22岁,男,小学文化程度,无业,求询前,见到某特定区域的人就打。原因是:他小时候父亲与某特定区域的人做生意时被骗光了家产,不久积郁成疾并病故;随后母亲改嫁他人,造成了他严重的心理创伤;从小离家出走,以犯罪为生,并染上酗酒恶习,一次因交通事故造成严重脑创伤,目前有后遗症。打某特定区域的人是一系列创伤事件和经历的结果:(1)小时候父亲与某特定区域的人做生意被骗光家产,并因此而病故。(2)母亲改嫁,随母生活但寄人篱下。(3)从小离家出走,以犯罪为生,并染上酗酒恶习。(4)一次因交通事故造成脑创伤并留下后遗症。其中,主要是幼年丧父的重大心理创伤,影响了他的一生。

4.由身体创伤事件引起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因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损伤和暴力伤害等造成的脑损伤带来的心理问题。

(1)主要特点。这类求助者大都有过脑损伤的经历,有的在头上留有明显疤痕,严重者有对创伤经历选择性遗忘,记不起创伤经历。对这类求助者要通过亲友进行生活史调查,以掌握其真实情况。

这些人往往述数(记数字)困难,重者难以记忆出生年月,心理定向能力差,谈话时有无条件顺从的特点;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环境,自理能力差,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他人或攻击自己,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等。

(2)脑损伤对心理影响的类型划分。根据脑损伤影响的大小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轻微影响:引起性格改变,警觉性高、敏感性强,多疑,容易冲动、发脾气等;

第二,中等影响:引起性格改变,警觉性高、敏感性强,多疑,容易冲动、发脾气,攻击性强;有轻微的语言表达障碍,述数有一定困难;定向和适应能力差。

第三,严重影响:引起性格改变,警觉性高、敏感性强,多疑,容易冲动、发脾气,攻击性强;有语言表达障碍,述数困难;定向能力差;适应性严重下降,行动迟缓,社会功能受损。

(3)调节方法。脑损伤的生理状况一般两年后趋向于稳定,造成的损伤再难以恢复,但是,因此造成的心理问题则可以疏导并获益:一是要对损伤损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影响程度;二是消除和减少引起新的心理问题的应激源,从源头着眼;三是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多用冷处理方法,严重者进行心理治疗,达到精神障碍程度的要送精神科处理;四是脑损伤后仍有生理炎症的要及时到普通医院医治等。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调节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自己、激励自己、调节自己,在环境中获得动态的、和谐的平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个体,标志着其心理成熟的水平。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意识的内涵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二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总体评价,指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三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人对自己的身体面貌、个性品质、自身社会价值与周围世界关系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

(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它是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体验。自我体验可表现为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情绪状态。在自我体验中,自尊和自信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和自信的程度也会影响个体自我调节的方向和力度。

(3)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指的是个体自觉的过程。自觉的自我调节是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包括自己的行为、心理活动、个性品质及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调节。正常的人都是凭着自我意识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适宜恰当。自我调节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奋斗、自我暗示、自我教育等形式,其中主要的调节方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3.自我意识的发展。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个体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18个月。此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这个阶段婴儿对母亲或身边的亲人表示信任,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的关心与照顾,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

(2)童年期——从18个月到4岁。此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阶段。此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等,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情况,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如果相反的话,父母溺爱他们,处处包办,或过分严厉,甚至采用体罚的方法,则会使儿童遭受许多失败的体验,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感。

(3)学前期——从4岁到6岁。此阶段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常常问这问那,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予阻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4)学龄期——从6岁到12岁。此阶段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阶段。此阶段孩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参加活动的范围已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尤其是学校里的老师。如果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父母、老师的支持、帮助与肯定,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

(5)青春期——从12岁到18岁。此阶段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阶段。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6)成年早期——从18岁到30岁。此阶段是建立家庭生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7)壮年期。此阶段是经由成家、立业而获得创造力,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8)老年期。此阶段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4.自我意识的作用。

只有对自己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后,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生活,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的作用有:(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3)自我意识大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发展。(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四)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的方法

1.读书学习。

读书对心理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现注意力转移,培养新兴趣、爱好,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2)增长知识,增强是非判断或认知化解心理问题的能力,遇事不失理智,处变不惊;(3)丰富精神生活,消除精神空虚,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学会心理调节理论与方法,可以更加广泛有效地调节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平衡。

2.通过运动增强心理平衡能力。

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被公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育,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改善情绪状态,并能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改善认知状况,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品质以及个性等。

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运动调节。心情郁闷时,最好去进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持续性的运动。甚至有人提出要在抑郁时跑步,焦虑时游泳。

运动调节情绪的原理是: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控制数学、语言、词汇、思维、分析等活动,右半球则分管形象、音乐及非语言性活动。忧郁等不良情绪通常是发自左半球的思维区域,而愉快区域则位于右半球。运动时,左半球逐渐受到抑制,而右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使忧郁等不良情绪被消除。

运动时可引起内分泌的一系列改变,如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水平降低,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和加快游离脂肪酸的利用。轻柔缓和的运动训练可使性激素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延缓衰老。通过坚持不懈的运动,中老年人体力衰退能保持在最小限度内。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良好的影响,运动锻炼可使多项心脏功能指标改善。人体运动时,循环系统功能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均增加,特别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运动还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降低及高密度脂蛋白增高,有利于防止高脂血症。

体育运动可使老年人肺功能加强,可推迟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老化。长期坚持锻炼的老年人呼吸深慢均匀,能量储备及氧的利用增加,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呼吸差和肺活量均增加,残气量减少,这些均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因此,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肺活量和摄氧量而改善呼吸功能。

坚持锻炼的人可使腹壁肌肉活动加强,对胃肠有良好的按摩作用,从而促使胃肠蠕动增强。由于运动时循环功能改善可增加胃肠供血,并使各种消化腺分泌增加,肝、胆、胰功能改善,故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因此而推迟消化道的老化,且减少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运动可增进食欲。通过检测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和活性的研究发现,坚持锻炼的老年人明显高于不参加锻炼者。

运动可增进新陈代谢,调整糖和脂肪代谢,对糖尿病和肥胖症都有辅助治疗作用;通过系统性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的代偿功能,使某些器官的局部功能损伤得以恢复。运动还能改善免疫功能,增加防御疾病的能力,长期锻炼者可使感冒的发病率降低。运动能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运动调节心理因人而异,某女青年在心理咨询时,自述冲凉是她最常用的心理放松方法,每天冲凉时感觉可以将所有的烦恼层层冲洗掉,冲凉后再喷上些香水,穿上漂亮的睡衣,觉得全身轻松,十分舒畅,烦恼全无。

3.唱歌增强平衡心理能力。

唱歌对健康有益,可以促进深呼吸,从而使肺部得到锻炼,并能清理血液;唱歌有助于面部表情和思维活跃;唱歌可以增强自信心,并发扬克服困难的精神;唱歌可以改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唱歌可以增强记忆力与思想的集中;唱歌可以发展对声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唱歌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唱歌有助于情感的表达;等等。

经常唱歌无论是对心理还是对生理都具有积极意义:

(1)唱歌如同跑步。如果唱歌的方法正确,可以充分利用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和内脏,会消耗大量体能,也就是说如同做了运动一样。

(2)利用腹肌收肚。唱歌时,基本呼吸方法便是腹式呼吸法,腹部的肌肉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可锻炼腹部的肌肉。另外,使用腹式呼吸法的时候,横膈膜的活动可以调节空气的吸入和呼出量,增加肺活量。

(3)放松心情。唱歌时,人会变得紧张,但当唱完一首歌后,唱歌的人会随即放松下来,这样一松一紧的循环可以刺激因压力而变得混乱的自主神经,放松心情。

社区矫正对象刘某(曾因抢劫罪判刑2年6个月),患有强迫症,每天要洗手,占着水龙头,被同犯起外号称为“水鬼”,性格内向,平时一紧张,压力大,强迫症状就加重,心烦,绝望。但刘犯在与心理疾病的抗争中学会了用唱歌调节心理的方法。他有唱歌的爱好,心烦时就找机会唱歌,在团体心理咨询现场,刘犯一口气唱了三首他喜爱的歌与狱友分享,获得阵阵掌声。

4.书法绘画增强心理平衡能力。

中国书法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成为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练习书法是一项全身运动。写字时涉及全身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书写的过程就像打太极拳,是一种持续的锻炼过程。书法通过各个环节协调来影响人体生理作用,达到调节身心、增强健康的目的。

书法对心理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书法对认知的提升作用。毛笔书法能够更好地提高书写者的空间想象力及抽象推理能力。书法书写由于在知觉、注意、思维和认知活动上积极的激活作用,能使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产生锻炼思维能力和增强认知能量等正面效果。

第二,书法的情绪调节作用。书法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减少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能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首先,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喜”则喜。其次,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正如明代书家祝枝山所言:“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最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发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因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书法的行为养成作用。书法亦是修行,是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映。

第四,书法的人格完善功能。要学好书法,既需要掌握书法的技法,又需要通过读书向古人学习,这样,古代前贤的品德、情操、风范自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使人们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纯洁。

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书如其人”。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类似的评价:“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我国宋代诗人秦观在《渥海集》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秦观在河南汝阳县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心情烦躁,每况愈下。一天,有位朋友拿了一幅唐代诗人王维作的山水画《辋川图》给秦观说:“你要常看这幅画,病自然就会好的!”秦观起初好奇,后来试着每天坚持看画数遍,渐渐地神清气爽起来。不久,果然食欲增强,恢复了健康。

(1)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赏画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然要引起患者的丰富联想,从而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影响免疫力。

(2)患者由于赏画入迷,促使身体分泌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起着调节血流量、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疾病的痊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无论是作为调节身心健康的群众活动,抑或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门技术方法,书法、绘画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心理自我调节的专门方法。

(1)暗示调节。心理暗示是被公认的大众心理现象之一。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当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迅速做出判断。当人处于一个新环境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在现代心理分析中,心理暗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个人会在自己的意念支配下发生生理变化,这就是心理暗示。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为了证实一种药物是否有疗效,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对病人施加的心理暗示,这样才能获得确切的治疗证据。

心理暗示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与不好,你已经受到了心理暗示,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即自己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暗示,如困难来临时,人们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那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情景就对人构成自我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使人们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但是,催眠和心理暗示有本质区别:催眠必须让人完全失去显意识,也就是将潜意识暴露出来,这种技术只在心理医生那里才可以实现;心理暗示则完全不同。所以心理暗示最为常见,应用很多,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并传达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这样,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可以给自己的人格(潜意识)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己的个性与人格。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习惯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就会有不快的感觉,顿时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继而会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要去医院看病。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

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进行自我暗示: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地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恰当地使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会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

暗示作用的本质是利用潜意识的作用原理,各种各样的暗示,会被潜意识接收。当然,潜意识也不是盲目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存在着沟通和联系。但由意识控制潜意识的能力因人而异。同时,观念的形成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内因方面,主观检验的水平由各人的智力结构和素质决定。

暗示对潜意识有影响。如果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每天对孩子的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在这里可以看出,她在打痛孩子肉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向孩子潜意识注入消极暗示,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或许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会有心理障碍,有可能听不清音色,或者看不全颜色。

心理暗示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的心情,所以当自己的月经过期未来时,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医生经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心理暗示也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心理暗示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古今中外不乏心理暗示成功的例子,如望梅止渴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

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曹操这位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心理暗示现象。

(2)放松调节。放松是指人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放松的方法有很多,如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放松应经常化,平时多放松,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4)想象调节。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况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想象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从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最后由低向高进行想象训练,就能达到情绪改善的效果。

(5)正念冥想疗法。正念有三大要素:有意识的关注、非评判的态度和专注于当下的立足点。冥想是身心灵修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已被尝试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活动中。冥想可以减少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有规律地练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启迪。有研究指出,正念冥想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山的冥想。你可以选择任何你觉得舒适的坐姿。盘腿坐禅会更好,因为这样的姿势更像一座山。在心中想象一座秀丽的山,关注它的雄伟、沉稳和美丽。观察它,体会它的品质。然后,将这座山代入身体,让你与心中的山融为一体。将自己幻化为一座山,体验山的力量与沉稳。

第二,湖的冥想。在心中想象湖水的图案后,可以躺卧下来,或是静坐,使自己与湖融为一体。想象自己就像湖水一样善纳万物。在每一个当下,伴着湖的形象呼吸,敞开心胸,映照浮现出的一切东西,留意自己头脑中的各种能量活动,留意自己的心灵什么时候平静如镜,什么时候风起浪卷,留意湖面之下的平静。

第三,行禅。你可以选择坐半个小时,或45分钟后,练习行禅一段时间。在练习行禅的时候,你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行走上,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行走的各个分解动作上,如抬腿、向前推、放脚、着地。如果是坐禅和行禅相配合,你可以在家里选择来回地走。如果是单独行禅,你可以选择到户外小路上行走。最主要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双脚上,全身心投入当下。

第四,立禅。立禅最佳的观想对象是大树。你可以想象自己像一棵树一样站立,双脚在地下扎根。感受自己的呼吸,在每一刻,感受自己的站立姿势。呼吸、存在,感受风吹在皮肤上,感受双脚与大地的接触,感受心灵的跳动。每一次,当身处林中或是山间,抑或在等公交车时,尝试这样静立。当一个人独处时,可以张开双手,以各种姿势伸展,就像树枝和树叶一样,开放、包容、耐心地伸展。

第五,卧禅。在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卧在床上,给自己的身体一次放松的扫描。从头部开始,给自己身体每一个部位下一个指令,让身体完全地放松下来。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也不要急于马上离开床。试着静静地躺几分钟,感受自己的呼吸,要特别注意自己身体的问题部位,让呼吸引导它与身体其他部位融合。

6.心理自我平衡术。

(1)自嘲法。生活中当遇到一些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若一味地埋怨和逃避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坏。不妨调侃一下自己,通过自嘲而达到出奇制胜之效果,从而使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2)遗忘法。现实中不少人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中,反复品尝旧时受到的挫折,陷入恶性循环中,使心理越发不平衡。因此必须学会遗忘,这是对痛苦的解脱,能使身心获得宽慰,从而激发出新的力量。

(3)激励法。要走出每日“消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出去找个朋友聊聊天,踏踏实实干点活,参加一个培训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我们就能再选择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

(4)闲聊法。闲聊对心理调适起很大功效。它可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表达温情,避免碰撞,化解怨气,发泄怒火。

(5)哭泣法。我们应当让自己随情绪波动而哭泣。哭能使人产生有益的激素。

(6)移情法。移情是精神分析用语,是指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愿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的过程。它是宣泄、调节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心理健康的帮助机制

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需要心理咨询师或亲朋好友的帮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遇到心理问题寻求帮助将会成为常态。

(一)心理咨询概念

心理咨询以解决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咨询解决。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不是包办代替。心理治疗则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不同心理咨询学派确定咨询目标各有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等,其强调人自身的能力、潜能,将咨询对象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能力决定自己行为的自我实现的人。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华生等,这个学派探索刺激与心理反应的关系,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反馈,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用行为名称来描述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特殊的、微观的、短期的目标。

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人格,处理压抑的冲突。

心理平衡疗法则强调心身一体,既注重消极心理因素的消除,也强调积极心理因素的挖掘和提升,实现心理平衡发展。[4]

(二)心理咨询对象

心理咨询主要的对象是心理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或者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员。主要包括有心理问题的心理异常者、确诊的或可能患有神经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人等。

(三)心理咨询种类

1.发展心理咨询。

发展心理咨询是指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为今后选择合适的职业、对象、居所等,为个人事业的成功突破个人弱点所要进行的心理咨询。咨询可使得咨询对象更好地认识和调节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解决人生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2.健康心理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针对精神正常,但因各类刺激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人员。目的是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主要进行知识与技巧教育,帮助他们以适当的方式摆脱目前的心理困境。

(四)心理咨询技术的层次

心理咨询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初级心理咨询主要查找关键的心理症状,中级心理咨询专门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高级心理咨询消除心理问题获利的次级动机。

1.初级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主要把握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导症状,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对症下药式的咨询。比如,青少年考试焦虑,可以直接用放松方法将其快速消除。

这类咨询一般时间短、见效快,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事后易反复。这是心理咨询的初级形式。

初级咨询常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分析等方法。

2.中级心理咨询。

这类咨询的特点是咨询师不直接面对心理症状,专做原因分析,让当事人自我觉察和领悟心理问题的实质,从而标本兼治。

这类咨询中最典型的方法是精神分析,咨询师让咨询对象自由联想,他们只在一旁倾听。这类咨询的特点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见效慢,属长程咨询。

这类咨询面对的心理问题是现实的,但是,在心理分析时大多会联想到既往,特别是童年的心理创伤,这些既往的事件是无法改变的,这样就有可能将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都始终同既往的某一创伤事件挂钩。

3.高级心理咨询。

更高一层的方法则是在心理问题咨询中,既不直接面对症状,也不直接寻找原因,而是寻找和消除心理问题的次级获利动机,使心理问题失去存在的动力。

最典型的方法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需要入手,以求助者为中心。强调心理问题的人性、整体性特点和当事人的主导地位,是更加高级的心理咨询。

(五)心理咨询方式

1.门诊咨询。

门诊面对面咨询,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特点是能及时对求助者进行各类测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妥善处理,如转诊或会诊等。

2.电话咨询。

电话心理咨询是利用电话给求助者进行支持性咨询。早期多用于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心理危机所导致的恶性事件,如自杀、暴力行为等。

3.书信、网络、现场心理咨询。

这些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对心理咨询需要的多样性而出现的新型心理咨询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求助者,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

(六)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咨询中常见心理问题

第一,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问题。

1.认知问题表现形式。

(1)不服判决。比如,冤枉说:无中生有、屈打成招;被害说: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不是犯罪;时运不济说:运气不好,有错无罪。

(2)认罪不服判,认为轻罪重判。认为政府不给机会,一棍子打死人。

2.认知问题的原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2)心存侥幸。(3)消极的思维习惯。

3.认知问题的解决方法:(1)消除根源法。比如,妻子闹离婚引起焦虑,寻求调解让妻子打消离婚念头。(2)对症治疗法。通过放松转移注意力等,也可以消除焦虑。

重构认知模式:(1)认知方向、坐标。积极与消极:只看到判刑,没看到已经获得从轻处罚。不合理的比较:与不判的比较,不与从重判决者比较。(2)认知的理性逻辑。改判要有新证据(人与物)。

4.认知转变过程:闹申诉,驳回、悔悟、接受现实。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

第二,社区矫正对象规制适应问题。

1.心理适应有三个层面:(1)生存适应。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2)规则适应。适应法制和行为规范。(3)发展适应。与时俱进。

2.社区矫正对象规制不适应的表现。

(1)不请假外出。

(2)不服从监管,顶撞管教人员。

(3)不回户籍所在地报到接受社区矫正,逃匿。

(4)继续为恶(吸贩毒、赌博、行凶等)。

3.社区矫正对象规制不适应原因。

(1)恶习深重,积重难返。

(2)坏人引诱,特别是涉毒、涉赌。

(3)小恶惩后易复发,矫治不持续、不彻底。

4.社区矫正对象规制适应方法。

(1)学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接受社区矫治。

(2)正本清源,莫因恶小而为之。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遇事三思而行。

(4)适应性训练、辅导和咨询。

第三,社区矫正对象人际关系。

1.与人关系敏感、冷酷无情等,与亲朋关系不融洽。原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理在作怪,进而怀疑人生,对人猜忌、敌对等。

2.消除方法。

(1)平复心理创伤,消除创伤情结。

(2)常怀感恩之心,以宽容的态度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使矛盾在沟通中化解。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2]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页。

[3] 叶扬主编:《中国监狱劳教工作警官心理健康读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 叶扬:《心理平衡疗法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心理学的新起点》,罗大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