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所收论文的发表情况
本书所收的十篇论文和三个附录都已发表。其中第二、五、九、十、十一篇,系提交在洛杉矶、香港、北京、阿里尔德(瑞典)、台北和汉城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并分别以中文(第四、八篇)、英文(第一、二、九篇)及韩文(第十篇)在海内外刊出;第三、五、六、七篇以及三个附录,则在大陆和台湾学术刊物上发表。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简介如下:
1.《有无“13、14世纪的转折”?——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原名“Was There Really a ‘Thirteenth-and-Fourteenth-Century Turning-Point’?——Changes in Population,Cultivated Land,Technology and Farm Management in Jiangnan from the Late Song to the Early Ming”,系提交1997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近郊箭头湖(Arrowhead Lake)举行的“宋—元—明过渡”国际学术讨论会(The Conference on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的论文。英文本收入Richard von Glahn与Paul Smith主编的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The Califomia University Press,2001)。该文主要内容后来以中文刊出,包括《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13、14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一》、《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13、14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13、14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3、14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四》(以上文章连载于《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1998年第1—3期),以及《“革命”乎?“虚像”乎?——宋代江南农业的时空变化》(刊于《九州》第2辑,1999年)。
2.《“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原名“Changes in Climate,Land and Human Efforts:The Production of Wet-Rice in Jiangn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系提交1993年12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国际学术会议”(The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的论文。英文本收于Mark Elvin(伊懋可)与Liu Ts'ui-jun(刘翠溶)主编的Sediments of Time: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中文本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刊于《新史学》(台北)第5卷第3期(1994年)。该文的部分内容也曾在大陆学术刊物上发表,包括《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代江南人口问题探讨之一》(刊于《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与《节制生育,控制增长——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问题探讨》(刊于《计划生育研究》1996年第3期)。
4.《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系提交199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婚姻、家庭和人口行为”国际会议的论文,收入李中清、郭松义主编的《欧亚的家庭与婚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并刊于《中国学术》2000年第1期。该文附录一《唐初至清中叶江南人口的变化——答陈意新〈节育减缓了江南历史人口的增长?〉》,刊于《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该文附录二《明清江南确实采用了药物堕胎:四个实例及相关分析》,刊于《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
5.《“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刊于《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6.《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7.《“男耕女织”与“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8.《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原名为“Farm Labor Productivity in Jiangnan,1620—1850”,系提交2000年8月在瑞典阿里尔德(Arild)举行的“工业化以前欧亚地区的生活水平的新证据”国际会议(The Conference on New Evidence of Standards of Living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and Asia)的论文,收于Tommy Bengtsson主编的New Evidence of Standards of Living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and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其主要内容也先以中文刊出,为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的第五章“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系提交2000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中研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收入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的《汉学会议论文集》(2001年)。
10.《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系提交2001年4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中国都市规划与社会变化”国际会议论文。韩文译本收入朴汉济主编的《中国都市规划与社会变化》(韩国国立汉城大学东亚研究所,2001年)。中文本分期连载于《清史研究》2001年第2、3期。
本书第一篇《“江南地区”之界定》,原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刊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后经修改,收入拙著《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