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步篇
1 家乡
我的家乡吉林通化,是一座小小的山城。在70年的时间里,我离开的时间大概有39年,在家乡成长和工作大约31年,显然离开的时间更长,因此,也就更加思念家乡。
一
家乡山城,被山抱在怀中。一条江水从城中拐过,两边是不多的平地,接着就是很高的山,周围都是。
西北部的山最雄伟,叫北大顶子,踞北朝南,向左右伸出臂膀,将半个城市与人民揽在怀中,遮风蔽雨,让人民幸福地生活着。江水从东而来,向西而去,中间却向南一折,不久,又拐而向西,一路向鸭绿江奔去,离开美丽的山城,留下了一片粼粼的波光,养育着山城的人民。
正是这江水的一折、一拐,把一座小小的山城一分为四,成了江西、江东、江南、江北四个区域。小的时候,我曾经每每质疑,就是一条江奔流而过,怎么会有江西、江东、江南、江北四个城区呢?难道江是四方的吗?
其实,原因就在于江水的这一折、一拐。江水本来向西,被伸入市区的山即玉皇山主峰一阻,一折而向南,就使城市东西分开,成就了江西、江东;又遇南山九女峰之南砬子头,一拐又向西,城市就有了北与南之分,却完全不挨着。因而形成的城区,江西之南是江南,江东之北为江北,只有江西、江东是直接对应的。
这样的格局,也难怪小时候的我,无法分辨江边区域的方向,不能理解江的四个方向如何区分,倒也情有可原。
江水滔滔,奔腾而过。四周山峦,林木茂密。田野肥沃、稼穑丰足。城市人民,勤劳勇敢。这样的家乡,不能不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儿女们日夜思念。
二
自今向前推衍,通化的历史似乎不长。通化在历史上寂静了大约二百年,直至光绪三年即1877年始设县治,有了通化县。这是因为,满清入关后,将通化一带长白山区的满清发祥地设为禁地,禁止人员进入。在封禁之前,通化并非寂静之地。
据说,远古时代,通化地域已有人类生存,留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有古人类生活遗迹,渔猎稼穑,繁衍生息。西周为肃慎之南界,东周为燕国辽东郡属地。秦属辽东郡,汉为玄菟郡。三国入魏之版图,晋仍为玄菟郡属地。唐初为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管辖,元为辽阳行省辽阳路婆娑府治下。明代,通化为努尔干都司建州卫,清属奉天府,后被封禁,直至1877年解禁设县。
1913年,通化划归奉天东边道。1931年,伪满洲国划通化为安东省管辖;1937年,先设东边道复兴办事处,7月设通化省,增设通化市,与通化县并列,时有通化省、通化市和通化县。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伪满洲国机构人员逃至通化一带,因而通化曾为伪满洲国临时“首都”,至溥仪被苏联红军逮捕为止。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通化。随后,八路军入关,民主政府在通化建政,始为通化地委、后为通化分省委驻地,成为战略大后方。1946年,撤销通化分省委,成立通化省委,直属于中共中央东北局。是时,原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迁至通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下设炮兵学校、工兵学校、航空学校、步兵学校。接着成立了独立的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对外称31部队,通化成为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诞生地。
同时,迁入通化的军政机关还有,东北民主联军供给部、卫生部、军事工业部、光明出版社、东北印刷厂、东北银行、东北造币厂,东北日报社出版《东北日报》。当时,通化成为我军在东北的政治、军事的综合后方基地。这是通化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期。
1946年11月,民主政府撤离通化,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东北民主联军在完成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后,1947年5月收复通化,直至今天。
通化的这些历史,多数家乡人并不知道。说心里话,我以前也不甚了解,后来综合查阅的资料,觉得这样的结论还算完整。
三
通化的山水格外美。
山,是长白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属老岭山脉的组成部分。在群山环抱之中,通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盆地。
水,是浑江,为鸭绿江支流。古时候,最早叫沸流谷,也叫沸流水、盐滩水、大虫水、佟家江,清朝改称为浑江,也叫混江,大概缘于江水不够清澈。江水发源于原浑江市龙岗山脉火望山北侧,流经八道江镇、通化市区,进入桓仁县,转至集安县,再入辽宁,注入鸭绿江。
群山环抱的小盆地,古称东边,得名于元朝中叶。清朝末期解禁之前,称为头道江,从此逆流而上,分为二道江、三道江直至八道江。头道江也称为佟家江,现在市区的佟江路即因此得名。我在小时候,知道有沿江路,比较好懂;有佟江路,实在不解,不知通化原称佟家江。依我猜测,最早破禁而入的一支人口为佟家,沿江而居,于是就有了佟家江之说,现在被称为佟佳江。东边道解禁后,人烟益稠,遂于1877年设县治,清廷赐名通化,一说认为通化亦称通沟,故取第一字“通”,二说认为佟家江之“佟”,谐音为通,均取通达教化、通归王化之意。
通化城区的主要部分,原来就是江西和江东,以江西为主。江南原为飞机场,占地面积大,居民很少。江北偏僻,人烟不多。我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去过江北,主要是一个缸窑厂,制缸,用来装水或者腌菜,其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厂,现在不一样了。江西为主要城区,当时分为东昌、中昌和西昌三区。大致东以东昌街为界,分为东昌和中昌,西以原老戏园子那条路为界,分为中昌和西昌。
1877年设县后,通化建有县城,以现在的民主路为主要东西道路,东设东门,西设西关。民主路中心线向南,为光明路。两条路的交会点,就是原来的县衙,坐北朝南,直向南关,通常称为南十字街。我记事的时候,县衙只有正门,正堂、二堂都成了制鞋厂。门口有两只石狮子,张牙舞爪,很漂亮,都被摸成了亮色,包浆相当好。城墙围绕,共设三门,即东门、西门和南门,没有北门。现在网络上有通化老城门,都很漂亮。城墙之内为城区,据我估算,大概一两平方公里。这样的城区是不是小了一点?应当知道,在1877年设县的时候,这里不过万人左右。这么大的城也算不小。小时候,经常站在县衙门前观察,向东为东门外,向西就是我家西关,向南是南关,一览无余。因而常问自己,这么一个小城,就是县城吗?
设县后,通化不断成长,人口不断增多,都在城外修建房屋街道,城市越来越大。听我家老邻居袁叔说,他到通化的时候,转盘街一带还是原始森林呢,大树两个人都抱不过来。袁叔年龄没有我父亲大,但是比我父亲到通化早。按照我父亲的说法,他来通化时,转盘街那里已经有路了,原来确是森林。
在20世纪40年代,也就是80年前,通化已经有了14万人口了。因此,那时候的东边道或者叫南满,是繁华的城市。自民主路这条街向东延伸,从东门出去,叫东门外,直至裕丰厚即现在的朝鲜族商店,是通化最繁华的街道,东有各大商号,西有县衙和市公署、县公署。裕丰厚向北也是繁华大街,商号林立。向南为毛家油坊等无数商铺,构成通化的商业街。“文革”期间,无学可上,我和同学大忠经常沿着这些大街,一个门、一个门地探索过,从那些已经破旧的店铺门和外墙装饰上,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现在的光明路是县衙前的街道,有“宪兵队”,以及若干家商铺、酱园等,不如其他街道热闹。
西关之外向南的路,有很多妓院,俗称窑子街。向西的路,一直通向老戏园子,还有说书馆等娱乐场所,应当是当时的文化娱乐区。
城墙之外的环路,叫环城路,相当于一环路,不过,也就这一条环路,不存在二环路。
四
我出生在县衙南的这条街的中段。按照看到的资料说,北边是营林署,不过,我没听父母说过这个名称。我记得我母亲说这是“宪兵队”或者“警察署”之类,反正是兵的驻地,我看过,原来有一个很气派的大门楼。在东边沿街的建筑中间,有一个门洞,后来门洞被封住,我家租了这间房子,我是在这座门洞房里出世的。小的时候,我经常走过这间房子,想象着自己在这里呱呱坠地,因而对这座房子很有感情。
从我记事时起,就没在这个门洞房中住过,而是在南十字街西侧的一个很高大的房子,左边是派出所,是现在的光明派出所,右边是胡同。从高大房子的门道进去,后边有两间房子,我家和另一家邻居住,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很清静。
再后来,就搬到西关,也就是民主路的西端。原本那里是一座相当大的院落,都叫它老市委大院,房子非常高级,主要的部分有两进,都有很好的院落,房子有长长的屋檐,都有大柱子支撑,非民房可比。两进院落之后,有很多日本人建的洋房、别墅。我们搬过来的时候,已经都成了普通居民区了,非常拥挤。老市委大院原来与民主路之间有很宽的距离,1958年在这些空地里盖了干打垒的泥土房,是建筑公司或者房产管理所的工人宿舍。由于我们原来在南关住的房屋在暴雨中倒塌,政府把工人迁走,改建成住宅,我家和邻居搬了进去,一下子就住了很多年,直至我插队离开。
五
回忆着家乡的一幕一幕,思念之情油然而起。在这座山城里,我出生、玩耍、上学、探索,几乎每一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不仅在城里沿着每一个店铺搜索,而且学会骑自行车后,骑车沿着每一条路探着走向,想把城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在心中。插队和当兵回来之后,在这个城市的中级法院工作了15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司法,改革开放后的平反冤假错案,迎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审理了一些本地的大案、要案。1990年离开家乡,在北京每每想起家乡,都有特别的感觉,就像有一只温柔的手,经常在抚摸着思乡的心灵。虽然经常回乡省亲,但终需离开,临走总是不舍。
家乡是不能忘怀之地。而我的家乡通化,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之中。
一缕乡愁万里长,
魂牵梦绕忆家乡。
白山依恋沸流水,
游子眷思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