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物质与能量一体:在原子物理学中,物质与能量别无二致,无从区分,因为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抑或是同一单位的两极。因此,现在与机械科学时代不同,重量、长度、时间等概念都不再拥有绝对的定义,爱因斯坦⑥、普朗克⑦、怀特海⑧和金斯⑨都曾证明过这一点。
西方视角下的现实:西方多从理论层面探索现实,其理论往往立足于对现实之否定——探讨现实,围绕现实进行推导,捕捉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理性地将分析对象从现实中抽象出来。
“空”是一种过程:言及科学,我们免不了要回头看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⑩。他认为一切皆流、皆变,皆是一种过程,不存在真正的“物质”。“无物”在东方语境下称之为“空”。而西方则认为“空”是一种空洞,是空白,是不存在。而在东方哲学和现代物理科学中,这种空无一物之“空”,乃是一种过程,永不凝滞。
“是”与“应”,“实然”与“应然”:“实然”比“应然”更为重要。然而绝大多数人却总站在“应然”的角度去看待“实然”。
西方哲学对现实的否定:西方多从理论层面探索现实,其理论往往立足于对现实之否定——探讨现实,围绕现实进行推导,捕捉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理性地将分析对象从现实中抽象出来。这类哲学开篇便声称外部世界并非基本事实,其存在值得质疑,而那些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予以肯定的见解都模棱两可,有待进一步拆分、剖析和梳理。他们有意置身事外,化圆为方。
现实没有定法:切莫把现实简化成静止不变的东西,然后创造一种解读现实的定法。
现实与感知:二者的区别在于——
·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反应。
经历决定认知:饱汉不知饿汉饥。
努力住于“当下”:切勿放任散漫,或行或卧、或坐或躺、或默或语、或饮或食,都要尽力感悟“当下”。
事物的形式实在性:任何存在之物都有其实在性。抽象事物不具备形式上的实在性。
因果:事出必有因。
因果律的实在性:原因和结果一样实在。
物质的共性:所有物质本质相同。因此,一节见则百节知。
形式实在等于客观实在:有多少客观实在之物,就有多少种形式实在。
物质与对确定性的追求:在科学界,我们始终致力于探寻最终极的物质构成。但我们将物质分解得越细,就越是不断发现新物质的存在。我们发现了运动,而后发现运动即能量:运动——作用——能量,但并不涉及任何具体事物。新事物的产生,或多或少都是源于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我们可以将已掌握的理论,与别的东西结合起来,应用于实际。理论和具体事物相互组合后,就可能催生某种新事物。“这种新事物”就是一种实在,因此,即便是一个抽象名词,最终也可以转化成一种实在之物。
沉心静观:现在,止心息念——当你的心完全停歇下来,变得非常平静、明澈,才能真正着眼于“当下”。
拭去先入为主的尘埃:拭去我们自身积累的尘埃,彰显自性的本来面目,如其所是,如其所真,与佛教的空观不谋而合。
条条框框蒙蔽现实: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化会曲解现实。
真如与思想:真如即不生妄念,不能凭概念和思想去认知。
停止比较,本真自现:唯有彻底放弃比较,才能看清“实然”。而能够活在“实然”之中,才是真正的宁静。
现实存在于“本然”之中:现实指的是事物的“本然”,现实也就存在于这种“本然”之中。因此,“本然”意味着拥有最根本的自由,不受执迷、限制、偏见和繁杂的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