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思维:将问题转变为机会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翻转思维

悲观者在每个机遇中看到困难,

乐观者在每个困难中发现机遇。

在本书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再跟大家多聊一聊我的职业背景。我所学的专业是舞台导演,专攻即兴表演。这一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提出翻转思维这一思想方法奠定了基础。即兴表演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接受现实,并且针对现实采取行动。大家想象这样一个即兴表演的场景:有两个演员,一个是牙医,另一个是病人。那么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那就是病人实际上没有病。这样一来恐怕场景非常单调:“早上好!”“早上好!”“你怎么样?”“我很好。”“好吧,那咱们明年再见。”“再见。”“再见”。就跟所有好的戏剧一样,即兴戏剧也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那么即兴表演者应学会什么呢?他们要学会拥抱甚至热爱问题,并且尝试围绕着问题创作一个好的故事,要把问题视为跳板。

从我当上舞台剧导演起,在工作上我便不太循规蹈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跟那些经历过生活挫折的人创作舞台剧,这些舞台剧也是关于他们生活的。这些人生活在乌得勒支(Utrecht)城市周围的贫困地区,他们失去了工作,生活困顿,有的还有着其他困难。跟我合作的人包括离家出走的儿童、无家可归的人,甚至有“酒鬼”等。我不仅是在荷兰跟这类人一起创作戏剧,也在乌克兰、西班牙、苏格兰、德国、波兰、比利时和美国做这项工作。比方说在芝加哥,我就同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发起了一个戏剧创作项目,名称叫作《不是你妈妈的巴士旅程》(Not Your Mama's Bus Tour)。通过舞台上的巴士之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或者曾经无家可归的人,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眼中的城市一角。

在所有的舞台项目中,我的身份都是导演,我必须学会接受一件重要的事实:跟我合作的这些人并不是职业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当中很多人毫无疑问是有表演天赋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我在工作中还是要面对相当多的限制要素。所以我得怎么做呢?我必须学会像即兴表演演员那样工作,也就是接受现实,要认识并且接受我的“演员”的局限性,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们有什么特长,然后想明白我如何根据他们现在的状态创作一个真实的、令人信服的舞台剧,而不是按照我对他们的期待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充分地使用翻转思维技巧。比方说如果你用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作为演员,想打造一出即兴舞台剧,在开幕的那天晚上,有五家电视台想对此进行报道,其中一家还是大名鼎鼎的媒体。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演员无法到场了。此时你会怎么办呢?你可能怒火冲天,极度失望或是气急败坏,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能够救场的,也许只有翻转思维了。你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种事儿还真的发生过。也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洞察力,我们在上演《不是你妈妈的巴士旅程》这出戏时,创作了这么一个精彩的场景:我们跟观众说,等到了下一站,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会出现在公交车上,跟大家讲述她的故事,不过她也可能根本不会出现。那么这位女士不管是及时地来到公交车上,还是虽然来了但来得太晚了,或者是根本就没来,都将变成那场演出的一部分。那么实际的表演效果怎么样呢?棒极了。如果她到场了,观众会给她热烈的掌声。如果她最终没到场,观众也会间接认识到街头流浪生活的艰难困苦。

说起好的即兴演员所喜欢的这类场景,其实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想碰到的。我们不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做出创造性的反应。我们想要的是幸福、快乐和健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日子是稳定的、顺顺当当的。

可惜的是,实际生活并非如此,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有失望之事、挫折、灾难,或者一言以蔽之,充满各种问题。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问题时,倾向于怎么做呢?当然是解决它们了。生活中出现问题总是让人感到糟心的,我们希望不存在问题,或者是希望能预防、杜绝它们发生。这里我想跟大家声明一下,解决问题没什么不对,但通常的情况是,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也往往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偶尔也可以像即兴表演演员那样,针对某个问题做出创造性的反应。通过翻转它,使其变成机遇。即让某个人无法来到公交车上这一事实变成整场演出的亮点。

我希望通过本书帮助大家学会像在戏剧中扮演一个角色那样生活。生活本身是一出非常真实的戏剧,你也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角色,当然会面临一些非常真实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当中,可能隐藏很多我们未曾预料的机遇。时不时地你会发现,针对某些问题可以运用翻转思维。有一些问题有可能使你失去力量,但是有些问题也有可能让你变得更强大、更睿智、更有趣,从本质上说是变得更具创造力。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给大家提供这样的工具和见识,帮助大家通过翻转思维,积极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翻转思维并不容易做到,运用好它需要很多的技巧。但是不要害怕,这些技巧大家都能学会。也许最难学会的是树立一种基本态度,即像即兴表演的演员那样接受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东西或变数。然后针对这些情形思考一下:你能做什么?如果大家一直拒绝接受这样一种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那么所谓的翻转思维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一旦你真的接受了这样一种态度,翻转思维就是一项很容易掌握的技巧了,那么我们现在进入正题吧。

荷兰的电视节目《太棒了!又是德·利乌》(Great!De Leeuw Again)曾经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个节目是直播的,主持人是喜剧演员保罗·德·利乌(Paul de Leeuw)。有一次在直播中,一个裸奔者突然闯进演播室,嘴里还大喊着“请停止残忍地对待动物”,这句话也被写在他的胸脯上。不过说他是裸奔者,倒也不太准确,因为他好歹还穿着内裤。此时节目的主持人德·利乌正在表演过程中。他给一个女士打电话,刚跟对方交谈起来。他在这时暂停了电话交谈,扭头冲着裸奔者喊道:“你先等一等,我马上就来招呼你,到时候咱们好好谈谈。”裸奔者就干站在舞台上,脸上似乎有些茫然,但是他仍然很有礼貌地等着主持人来找他谈话。德·利乌在打完电话之后,示意裸奔者来到舞台上的一个凳子旁。“跟我说说你所谓的残忍地对待动物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另外,我想知道你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既然你已经脱到这个程度了,不如全裸吧!”随后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和尖叫声中,主持人德·利乌去扯那个人的内裤。裸奔者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惊慌失措地跑出演播室。

在电视节目直播现场,如果有裸奔者闯入,往往被视作一个演播事故,是播出的问题。保罗·德·利乌采取了“是的,而且”的态度,从而把这样的一个困局巧妙地转换成一场效果爆棚的喜剧。本来裸奔者闯入演播室打断了节目的演出,但是通过翻转思维,主持人把这一幕变成节目的一部分,这一段也变成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视频,播放量达到数十万。

这一个直播“事故”充分展示了翻转思维的魅力。如果我们能够把问题视作机遇,就能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它。翻转思维可被视作一种心理上的柔道比赛。在柔道比赛中,你可以借力打力,即借助对手的力量来将对手摔倒。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某个问题的力量解决该问题。此时我们不要跟问题正面对抗,而要学会借力打力,让问题得以自行解决,消弭于无形。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对刚结婚的夫妇,此前男方跟父母一直住到他31岁那年,现在这对夫妇搬到了自家的房子,这个房子距离男方父母家有150公里远。结婚后,男方父母每隔一周就会不请自来,而且还带着水桶、抹布、拖把,帮这对年轻夫妻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很显然这对新婚夫妇并不欢迎他们这么做。于是这对年轻夫妇每次都赶在男方父母到来之前给房子来个大扫除,以迎接检查。但是男方的父母每一次都还是能够找到问题,然后说家里真脏,接着开始进行清扫。

面对这种情形,年轻夫妇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心理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瓦兹拉威克给了他们一个让他们感到无比惊讶的建议,这个建议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建议夫妻俩在男方父母下次来之前不要再打扫,而且把家搞得越乱越好。如果男方父母开始打扫,夫妇俩也应该泰然处之,就好像父母给孩子打扫屋子是世界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样,他们二人不要帮忙,连一个手指头都不要动。这对年轻夫妇听从了他的建议。

结果,下一次男方父母来的时候,屋子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还没有打开看的账单,满地都是脏衣服,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对老夫妇整个周末都在打扫房子,他们累坏了。到了周日晚上,他们在离开的时候,简直像胜利大逃亡一样,开车拐弯的时候车尾都飘移了。男方的父亲在回去的路上说:“他们俩肯定觉着我们疯了。”老太太回答说:“是啊,咱也就帮他们这一回,以后还是把家留给他们自己打扫吧!”

喜剧导演保罗·德·利乌的反应以及这对年轻夫妇所采取的措施都有悖普通人的直觉。要想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出这样一种似乎不合逻辑的反应,人们需要培养极强的创造力,但实际上这里面还是有章可循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家应该注意,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主人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采取了完全无视的态度。不管是那对新婚夫妇还是保罗·德·利乌,似乎都拒绝针对问题做出反应,就好像他们眼中根本没有看到问题一样,甚至拿出了“欣赏”眼前情景的态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遇到了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会采取抗拒的态度,也就是此前所说的“是的,但是”那种做法。我们总是想把问题解决掉,或者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节目直播现场突然闯入一个裸奔者大喊大叫?

是的,但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要阻止他,把他给拖出去。

每隔一周父母就来到孩子家做大扫除?

是的,但是不想要他们那么做。跟他们谈!解决问题。

当然了,有的时候直面问题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么做的结果就好像是想踩死地毯底下的一条蛇——问题会溜走,然后在另外一个场合重新冒出来。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它们总是过于复杂,我们无法通过某种直截了当、符合逻辑的方式解决它们。就好像那句俏皮话所说的:“根据问题的定义,问题本质上是无法被解决的。”

此外再说一点,如果我们总是抱持“是的,但是”这样的思维,我们就会给一个情形施加一种非建设性的限制。我们总是在纠结事情“应当如何”。年轻夫妇会希望他们的父母能够以好的父母为榜样;德·利乌很可能希望他的节目能够按照台本进行。在上述情形之下,我们通常希望能够拯救局面。我们的期待使得我们把类似情形视为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依据的是“我们认为外部世界应当如何”这样的想法,问题将继续存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成全问题本身。窍门在于,我们要学会跳出个人思维局限进行思考。

我们不妨自问一下:什么是好的父母?或者现场直播究竟应该如何展开?究竟是谁来制定规则的?谁来定义规则的?是否存在明确的不可违反的定律?翻转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放弃事物“应当如何”的想法,而去接受事物“可能如何”的想法。

第一步,解构,把问题变为事实。

进行翻转思维的第一步,是把你的思维方式从“是的,但是”这样的模式转变为“是的”。也就是在面对某个情形的时候,要对它说“是的”。如果父母干涉了你的生活,那么这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你要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面对现实,而且这是唯一理性的做法。因为针对现实,不论你说什么,根据定义,现实就是现实,接受现实能够省去很多麻烦。

第一步(从问题到现实),就是我所谓的“解构”。你把一个问题看作事实,将抛弃几乎所有的“应当如何”的想法,而只保留了“事实如何”部分。大家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慢慢地就会发现这一步实际上有时候很难做到。这就像是我们拿着坚果钳想去夹破一个很结实的坚果,坚果坚硬的外壳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现实应该如何”之类的想法。

第二步,重新建构,把事实转换为机遇。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相对有些矛盾,但是又颇富创造力的观念——可能性是什么?如果父母想做大扫除,那么好啊,就让他们帮这个忙。父母的本意并不是要干涉我们,好的父母行为和干涉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油和水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可以把看起来明显矛盾的情形变成未曾料到的机遇。在这一步当中,也就是从“是的”转变为“是的,而且”的过程中,你等于在把事实的这些碎片重新拾起来,你不妨思考一下能拿它们来做什么。从事实到机遇的转换过程,就是所谓的重新构建过程,即从“情形如何”变成“情形应当如何”的过程。

翻转思维,有的时候非常复杂,令人非常痛苦,而且运用起来特别耗时。这么做有可能会带来悲伤情绪,甚至引起心理抗拒。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耐心、坚韧以及信心,才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翻转。但是有的时候整个过程又简单得令人惊讶,更像是戳破一个肥皂泡,而不是打开一个坚果。每次实现这种翻转的时候,你都会有类似这样的感觉:“好家伙,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另外你也会自问:“我怎么没早想到这一点呢?”

翻转思维并不遵循什么数学公式,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我特别想强调这一点。有相当一批人——至少是我所接触过的——希望翻转思维过程如同一个逻辑分析过程,是某种科学,希望它能够具备一整套原理,然后他们就能够把这些原理应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且这套原理能够具有数学定理一样的确定性。然而,当他们意识到翻转思维并不是那样一种过程的时候,他们会大失所望。所以我想再次强调翻转思维是没有简单公式的,翻转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人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真实的视频,非常火,视频内容是,在西班牙,有个父亲想走路带着他三岁的儿子去超市里转一转,但是儿子想让爸爸开车去。父子俩就反反复复地说着两个词儿。父亲站在人行道上,嘴里反复地说着“走路”,而儿子将手放在车门上,每次都回答说“开车”。父子俩来来回回说了三四遍,就是“走路”“开车”“走路”“开车”。接着父亲突然转换了角色,他没有半秒钟的迟疑,脱口而出道:“开车。”那么令人惊讶的结果是什么呢?儿子立即回答道“走路。”并且松开了车门,跟着爸爸走上了人行道,父子俩的冲突结束了。

这位父亲就使用了翻转思维中的角色颠倒策略,而这个策略在他三岁的儿子身上效果非常好,因为三岁的小孩有时想自己独立做决定。我们如果跟三岁大的孩子说“你可不许把盘子里的东西吃干净,不然的话你就成了大孩子了”,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把盘子里的东西吃干净。他们总是想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个策略不可能长期有效,过不了几个月,孩子就会看穿父亲的把戏。到了那时候,当父亲说“开车”的时候,他也会跟着说“开车”。

翻转思维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永不出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翻转思维必须因势而变,但是它的确能够不断地拓展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那么,大家能够仅仅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就变得善于运用翻转思维吗?很可惜,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你必须通过实践掌握这一技巧。这一点跟弹钢琴很像:要想成为钢琴家,你需要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如果各位读了这本书,但是并不去把书中提到的技巧应用于实际,那么到头来,你只不过是读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而已。大家必须把翻转思维的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然后这种思维的力量才会真的为你所用。

就像钢琴家必须坚持练习一样,翻转思维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练习。翻转思维包括多种工具,其中的诀窍在于针对具体的情形选择最好的工具。为了强调翻转思维的手段是多样的,我这里使用了“翻转策略”一词。“策略”(战略)这个词是一个军事名词,在军事上最有效的策略是进攻;在其他的情形下,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防御;当然也有另外的一些情形,那时最好的策略是等待或是谈判。战争行为是需要我们有战略性眼光的,而翻转思维就包含一系列不同的战略,或者说是策略。本书将会给大家介绍15种策略,其中一些跟解构阶段有关,这些方法谈论了如何剥离、拆解或者是拆散一个问题;另外一些策略则被应用在重构阶段,可以为创造新机遇提供一些选择。

大家可以把阅读本书的过程视作一次翻转思维之旅。在现实生活中,在旅行出发之前,大家会把自己认为所有需要的东西塞到行李箱里。对于我们的翻转思维之旅来说,一些行李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洞察力。出于这个原因,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行李”进行介绍,它们是一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并且能够使策略发挥最大效率的基本洞察力;第二部分是我们的正式旅程,我会为大家具体介绍这15种翻转策略。而第三部分是帮大家总结一下这些策略。

享受接下来的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