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案例集2: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个比肩巴菲特的人

盖可可能是巴菲特做过的最佳投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些因素有关,例如盖可在承保业务端的出色表现。但是,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创造惊人回报的是那个用保险浮存金进行股票投资的人,那个如同涡轮增压器一样起着功率放大作用的人,他就是盖可的卢·辛普森,他的投资表现足以与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创造的投资记录相媲美。

在伯克希尔持有盖可一半股份期间(1976~1996年),对于其他股东而言,任命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人来管理公司的投资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出于这一点考虑,巴菲特被排除在外,因为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用其他身份,例如蓝筹印花公司,买进卖出盖可投资的对象,从而操纵市场(至少,对于心存疑虑的监管层而言,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性)。卢·辛普森1979年被任命为盖可的首席投资官(CIO),这被证明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选择。

了不起的任命

1972年,在为多家基金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42岁的卢·辛普森回应了伯恩发布的为盖可招聘新首席投资官的广告。最终,辛普森与其他三人入围面试。

鉴于巴菲特对于投资的浓厚兴趣,以及他深谙一个优秀投资者所需要的特质,巴菲特在这次面试中发挥所长,这位持有盖可保险33%股份的人面试了四位候选人。

在与辛普森交流了四小时后,巴菲特立刻给伯恩打电话,告诉他不必再物色新人选了,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需要的人。巴菲特到底在这场交流中发现了什么,或许七年之后巴菲特在接受《机构投资者》杂志的采访时,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说辛普森“具有投资者的理想气质……对于盲从大众毫无兴趣,无论顺逆,他都会遵循自己的推理”。

巴菲特对辛普森欣赏有加,他经常在写给股东的信中称赞辛普森管理的盖可保险投资组合。

他写道:“辛普森拥有难得的品质与能力的完美结合,获得了出色的长期投资业绩。他以低于平均水平的风险,创造了迄今为止保险业最好的投资回报。”9而且,“辛普森采取了和伯克希尔一样的保守、集中的投资方式,他的加入是对我们的一个大大的加分”。10

于是,巴菲特真的将接力棒交给了辛普森。尽管每个月底过后十天,他才能知道辛普森的交易情况,但巴菲特对此很满意。

巴菲特为何如此看重辛普森

在这一节中,我会阐述辛普森在盖可的25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当他进入盖可的时候,公司的销售保费收入为7亿美元,到了2004年,随着客户群体的扩大,公司年保费收入达到了89亿美元。

与这些保费收入相关联的是盖可公司的浮存金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上亿美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浮存金达到了25亿美元之巨,到了2004年更是达到了60亿美元。由于大多数浮存金会被投在美国政府国债以及股票之外的证券类资产上,所以辛普森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不到浮存金的一半,如表1-2所示。

表1-2 盖可保险公司浮存金和辛普森的投资组合(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表1-3显示了辛普森的投资回报情况,请留意两点:

1.超额回报。大多数基金经理如果能获得跑赢大盘一个百分点的年化回报,就会认为自己遥遥领先,而辛普森的业绩是领先6.8%。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投资1万美元在标普指数上,按照年化13.5%的回报率,25年后能得到237081美元。如果投资给辛普森,他的年化回报率为20.3%,25年后能得到1015408美元。

2.跑输大盘。大凡投资者都有跑输大盘的经历,辛普森也不例外,他在1997~1999年连续三年跑输大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不必担心,坚持正确的投资原则,长期而言你会没事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泡沫中,辛普森这样的价值投资者似乎与这非理性的繁荣格格不入。但他坚持原则,终于在2000年泡沫崩盘之后取得了巨大成果。

巴菲特经常拿辛普森相对于自己的表现开玩笑,戏说自己的“尴尬”,1986年,他写道:“只因我拥有伯克希尔的控股权,我才有足够的安全感给出如下数字,将盖可的股票投资组合的整体回报与标普指数做一番比较。”11

2001年,巴菲特写道:“当然,辛普森的想法与我的思路一致,但我们通常挑选的个股并不相同,很大的原因是他管理的资金规模比我小很多,所以可以投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股票上。哦,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近年来,他的投资表现比我好很多。”12

2004年,巴菲特写道:“必须补充一句,有时候,我暗地里并不同意他的决定,但是,通常他是对的。”13

表1-3 一位纪律严明的投资者的画像——卢·辛普森

资料来源: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4年、2015年)。

巴菲特总是对辛普森赞不绝口,最大的赞美莫过于此:“有一点或许已经超越了辛普森的工作范围:如果万一芒格和我发生了什么意外,辛普森的存在可以保证伯克希尔立即会有一位非凡的专业人士来处理投资工作。”14

辛普森说他的管理相比巴菲特难度要小一点,尽管他们两个都采用集中投资的方式,持股15~20只股票(通常持有7只或更少),但巴菲特管理的资金多达400亿美元,而辛普森管理的规模在10亿美元左右。

这意味着辛普森可以选择投资的范围更大,他可以将4亿美元投入一个标的而不必担心引发令人不便的公司控制权问题,也不用担心持股过多而引发的流动性问题。

相形之下,如果巴菲特将5%的资金投在一只股票上,资金量会达到20亿美元之巨,上市公司可以满足这个标准的为数不多。如果采取其他的替代方法,比如将20亿美元分为4亿美元一份,投入不同的对象,这样的方法也不具吸引力,因为这意味着将会持有几十家公司股票,而巴菲特可能对其中的大多数并不太了解,这会造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投资表现会处于吸引力曲线之下或最佳方案曲线之下。

卢·辛普森决定2010年退休,很明显,巴菲特不希望他离开,在当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称辛普森为“投资巨匠之一”。15

辛普森的投资方法

卢·辛普森的投资方法与巴菲特一样,都经历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反复锤炼,值得花点时间来看看两人的成功策略有多相似。

审视事实而不是看重愿景

在辛普森职业生涯的早期,早在进入盖可之前,他是一位成长型投资者。他的目标是从一些超级明星股上获得惊人的回报,希望自己对于未来的预期是正确的。对于投资对象的成长是否能以合理的价格介入,在这一点上他经常失败。

但是,经历过痛苦之后,他终于明白,良好的长期业绩来源于投资那些已经被证明的业绩良好、低风险、低价格的股票。那些过去没有被证明优秀却承诺未来前景光明的公司,很少是好的投资对象。

如果可能,整天阅读

辛普森对财经类报纸、其他专业媒体、公司年报、行业报告等有着极大的胃口,一般每天阅读5到8个小时。他和巴菲特一样,不是一个交易频繁的投资人,而是一个阅读密集型、思维密集型的投资人。

独立思考

他对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获取自己的信息,做自己的分析,不会陷入非理性的行为和情绪的浪潮中,愿意考虑不受欢迎和不被热爱的公司,因为它们往往会提供最大的机会。

投资于那些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高回报企业

审视公司股东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使用效率高,再看看公司的战略地位和管理素质,如果同时具备可持续性,那么股价就可能长期升值。现金流回报,而不是利润回报,是一个额外有用的指标,因为现金流造假远比利润造假难度更大。

减少投资

2017年11月,在凯洛格商学院的一次问答会上,辛普森说:“交易越多,赚钱就越难,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消化大量交易成本,更不用说由此产生的税收了。”(从盖可退休之后,辛普森担任了SQ顾问机构的主席,以及凯洛格商学院的兼职教授,对投资继续保持兴趣。)

只做少量的几笔投资意味着,你可以花时间去很好地了解这些公司,这也就导致:“我们所做的就是经营一个由10~15只股票组成的长期投资组合……基本上而言,它们都是好生意,资本回报率都很高,而且具有持续性。这些公司的领导者注重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同时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股东。16

发现那些符合投资标准的好目标是不容易的,所以一旦发现,辛普森会下重注。“你只能了解这么多公司,如果你持有50个或100个不同的标的,你获得更多价值的机会将会低很多很多。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只增加了一个投资标的,为此反复研究,非常谨慎。我并不确定接下来会怎样。我们投资组合的年换手率为15%~20%,通常每年会增加一两个标的,去掉一两个标的。17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策略。辛普森承认,大师般的不动如山也很难得,因为这“非常无聊”,但往往是正确的。

全方位信息

必须了解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团队。在进行投资前,了解公司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公司,以及公司战略和管理层的观点也很重要。辛普森曾说过,他喜欢拜访公司管理层,这“就像踢轮胎检测车辆一样”18,了解一家公司高层的想法非常重要。

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包括:管理层是否持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份,以及与公司大股东之间的交易是否坦诚?除此之外,他们是否愿意剥离无利可图的业务?是否愿意用多余现金回购公司股份,而不是为了建立企业帝国而投资获利不佳的领域?

辛普森告诉罗伯特·迈尔斯,令自己兴奋的成就感来源于“真正了解企业,当我对一个不太了解的业务有了一些见解时,我会非常兴奋”。19

坚持长期投资

猜测股市的涨跌或个股在两个月内的走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游戏,因为短期走势根本无法预测。

相对而言,高质量公司长期回报的预测倒是更靠谱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终将理性,或者至少有点理性。”20

辛普森非常喜欢巴菲特的打卡比喻:“你应该把投资想象成有人给你一张可以打卡20次的卡片。你每做一次决定,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一旦你做了第20个决定,你就必须坚持你所拥有的,无法再改变。这里的关键是你做每一个决定都要非常小心,你做的决定越多,做出糟糕决定的机会就越大。”21

一般而言,辛普森会将超过10%的资金放在一只股票上,会将超过50%的资金放在五只股票上。

以合适价格买进

一旦确定了一家优势企业,那么只有在股价相对于前景而言不算过高的情况下才应买进。“如果价格太高,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22辛普森使用的指标诸如收益率(或其倒数:市盈率)和市现率(价格对自由现金流之比)等。

卖出错误的决策,持有成功的决策

有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趋势是持有那些亏损的股票(因为它们可能还会涨回来,不想面对账面浮亏的变现,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人们会过早地卖出表现良好的股票(因为没有人会因卖出获利而破产)。

辛普森在谈话时以野草和鲜花为例,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观点的反对:“很多投资者做的事就像是剪除鲜花、浇灌杂草。他们卖掉赢家,留下输家,希望输家能涨回来。”23辛普森说,我们应该抗拒自己的直觉,卖掉那些不成功的投资,同时保留那些表现良好的或更好的投资。他声称自己犯过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过早地卖掉了真正优秀的公司,正确的投资通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产生良好的回报。

将定量和定性的技能结合在一起

辛普森告诉我们,大多数股票买家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定量技能,但关键的定性技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磨练。定性分析在分析公司时的重要性体现在巴菲特的格言中——“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以下是辛普森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些定性因素,尽管不可能精确:公司管理层是否高度诚实?他们是否善待组织中的人员?他们是否持续关注股东长期利益,而不是沉迷于短期的粉饰财报?

杰克·伯恩对于辛普森的评价

杰克·伯恩曾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他对辛普森做出如此评价:“我思考了八年,是什么让辛普森干得如此漂亮?他很聪明,有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的背景,但世界上到处都是聪明人。他的成功与他的个性有很大关系,他通常会非常、非常坚持自己做出的判断,不为他人意见所动摇。他每年会有一两个非常棒的主意,然后全力以赴。”24

托尼·奈斯利时代

即使是伟大的企业也会时不时地走上错误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期,盖可的高级经理们也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不错,他们再次犯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老毛病。原本,他们以低成本分销模式,在汽车保险领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但他们将业务扩展到航空保险、家庭保险和金融领域。这导致盖可失去了业务上的专注,并带来了不良回报。

一直以来,杰克·伯恩不断提醒高管们集中精力,一旦没有了这种提醒,他们就会迷失方向。但伯恩于1986年辞职,他被一家从美国运通剥离出来的保险公司——消防员基金公司的发展前景所吸引。

还有一个打击来自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这场飓风引发了巨额赔付,导致当年承保业务亏损。

盖可的股价一度超过300美元,公司市值约45亿美元,但之后不断下跌,跌到仅略高于200美元。(这是以1992年股份分拆之前的股价计算的,在一拆五之后,股票实际交易价格略高于40美元。)

巴菲特开始担心盖可保险跨出自己能力圈,向着不明方向发展,并开始考虑将伯克希尔持有的盖可股票出售。

1993年,托尼·奈斯利接任盖可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负责公司的运营业务,公司的另一位联席首席执行官卢·辛普森负责公司的投资业务。

在奈斯利的领导下,公司重回专注的轨道,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到低成本直销中。我们知道巴菲特是多么喜欢有护城河的公司,他后来说:“多亏了奈斯利和他的团队,盖可的护城河变宽了。”25

收购盖可另一半股份

现在,盖可重新专注于自己在汽车保险销售领域的无代理模式,巴菲特内心非常喜欢盖可,并希望伯克希尔能持有100%的股份。于是,1994年,巴菲特和芒格开始与盖可董事长萨姆·巴特勒、辛普森、奈斯利谈判收购的价格。艰难但友好的会谈一直持续到1995年,值得称赞的是,巴特勒、辛普森和奈斯利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肩上所负有的、对盖可小股东们的信托责任,对于巴菲特打算收购余下49%的股份,他们坚持要求一个不菲的公平价格。

巴菲特咬了咬牙,最终伯克希尔出价23亿美元买下了另一半股份。相比之下,当年巴菲特买下前一半股份时,价格仅为4570万美元(每股70美元,也即一拆五之前的350美元)。

奈斯利对于伯克希尔全资拥有盖可公司非常高兴,举双手赞成。在达成协议后不久,他对《华盛顿邮报》表示:“我坚信,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我们的增长速度可能更快。”有了巴菲特所推动的对长期的关注,他觉得自己可以毫不犹豫地在短期内大举构建那些利于公司长期成长的业务。

奈斯利说:“在保险行业,通常第一年的新业务会赔钱,因为你有更高的损失和费用率……但现在我们有一个关注长期业绩的大股东,而不是仅仅关心眼前的业绩。他说,你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去拓展业务,我来关心财务状况。”26

新的管理层

奈斯利热衷于扩大广告预算,巴菲特对此非常鼓励,认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盖可保险的低成本优势,由此可以带来更多的承保利润和更多的浮存金用于投资。但只有在盖可保持低成本的情况下,这才是一件好事,而这正是奈斯利的长项,因为他经历过公司勉强求生的日子,懂得盖可的竞争优势在于出色的运营效率。1997年,公司销售支出增加了2倍多,达到1亿美元,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又过了两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42亿美元,到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亿美元。

在巴菲特1998年写给股东的信中,表达了对更多广告的热情:“伯克希尔愿意为盖可公司任何新业务活动进行投资,而且没有上限,凡是能为投保人提供适当服务的基础设施,我们都愿意投资。”

对于承保业务第一年亏损这种情况,巴菲特不太关心,因为这是常态,“我们只是算一算每花一美元是否创造了超过一美元的价值。如果计算的结果是有利的,花的钱越多,我就越高兴。”

接下来的一年,他在信中写道:“奈斯利的脚将继续踩在给广告投入加油的踏板上(我的脚将踩在他的脚上)。”

他强调,广告支出的大幅增加将实现业务的显著增长,并扩大和巩固盖可品牌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些支出是伯克希尔能做的最好的投资……盖可正与大量家庭建立直接关系,这些家庭平均每年会向我们提供1100美元的现金流入,而不是现金流出。”

人们经常会看到盖可公司的一个广告,是一只卡通小壁虎[1],它用超现实的幽默带着一口英国腔(不是澳大利亚腔,沃伦,我曾经听你说过!)说话。这只卡通小壁虎在电视上首次亮相是在2000年,一经亮相便迅速成为广告偶像。到2006年,盖可在广告上的花费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在将广告投资转化为承保利润和浮存金方面,奈斯利做得非常出色。

“去年我就说过,如果你有一个儿子或孙子要出生,一定要给他取名托尼。但伯克希尔的董事唐·基奥(Don Keough)最近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2006年在回顾了盖可的表现之后,唐写信给我说,‘忘掉新生儿吧,告诉我们的股东,立即把孩子改名托尼或安东尼。’在这封信上,唐直接签名:托尼。27

加入伯克希尔大家庭

1995年,盖可的市场份额为2.5%,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到2008年,盖可的市场份额提高到7.7%,跃升为第三大汽车保险公司。巴菲特指出,美国人专注于省钱,因此他们向盖可蜂拥而来。

又过了四年,盖可成为第二大汽车保险公司。2015年盖可已经拥有了11.4%的市场份额,巴菲特写道:“到2030年8月30日,我100岁生日的那一天,我计划宣布盖可已经荣登榜首。28

2016年是保险全行业亏损的一年,但奈斯利和巴菲特却将其视为一个机会,因为这个时候,行业内的其他公司已经失去了吸引业务的动力。在别人踌躇不前的时候,盖可加快了新业务的发展。巴菲特以一种典型的独立思考的方式说:“我们喜欢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晒干草,因为我们知道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盖可继续保持前行的步伐。当保险价格上涨时,人们会买的更多,这也就意味着盖可赢了。”29

保费的增长证明盖可在广告上的投放是非常值得的,营业额在24年中增长了10倍,见图1-5。

图1-5 盖可的飞跃——保费收入和浮存金

资料来源: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全国保险专员协会。

随着保费收入的上升,公司的浮存金从不足30亿美元上升到220亿美元,这是一大笔可以用于投资股票或其他证券的资金。即便这些资金只有7%的回报率(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回报率),也可以产生超过14亿美元的收益。

当然,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这种投资回报对于弥补承保损失是必要的。图1-6和图1-7显示,盖可不需要用投资所得去补贴承保业务,因为奈斯利团队所取得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这使得承保业务本身也有利可图,有时利润可以超过10亿美元。

图1-6 盖可的综合成本率(%)

资料来源:伯克希尔年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图1-7 盖可承保利润(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伯克希尔年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如此一来,一家伯克希尔以4570万美元加23亿美元购买的公司,今天能为股东在投资方面赚取10亿甚至更多的钱,同时在承保业务方面每年能赚取10亿美元(到2018年底累计已达155亿美元)。这样,巴菲特就有了大笔资金可以在其他地方投资。难怪,巴菲特将盖可视为最伟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