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霁岩 三条
一
陈霁岩知开州(1),时万历己巳(2),大水,无蠲而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3),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尽见真态故也。
【注释】
(1) 陈霁岩:陈允升,号霁岩。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知开州,治行为畿辅第一。开州:今河南濮阳。
(2) 万历己巳:万历为明神宗朱翊钧年号(1573—1620),无己巳年,此处当为明穆宗隆庆三年,即1569年。
(3) 行牒:发下公文。
【译文】
陈霁岩任开州知州,当时为隆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没有减免赋税而放赈救济。知府让有关官吏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倡议:极为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发五斗,务必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发放救济物资时,对灾民加以编号让他们拿着号码旗,依次行进,虽然有上万人,没有敢喧闹的。陈霁岩亲自坐在粮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观察他们的衣服容貌,把极其贫困的人偷偷记下来。第二年庚午年春,上级发下公文让再次救济极其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是否再另外登记名册上报。陈霁岩说:“不必了。”只是拿出以前点名册中暗暗记下的极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救济,乡民都认为神奇。原来前次领救济时都来不及修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真实容貌仪态的缘故。
二
陈霁岩在开州。己巳之冬,仓谷几尽,抚台命各州县动支在库银二千两籴谷(1)。此时谷价腾踊,每石银六钱。各县遵行,派大户领籴,给价五钱一石,每石赔己一钱,耗费复一钱,灾伤之余,大户何堪?而入仓谷止四千石,是上下两伤病也。公坚意不行,竟以此被参,以灾年仅免。至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谷价减至三钱余。方中抚台动支银二千两,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2),即如数给之。自后时价益减至二钱五分。大户请扣除余银,公笑应之曰:“宁增谷,勿减银也。”比上年所买多谷三千余石,而大户无累赔。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先是本州土城十五,连年大雨灌注,凡崩塌数十处。庚午秋,当议填修,吏请役乡夫,公不许。会有两年被灾流民闻已蠲荒粮(3),思还乡井。因遍出示招抚,云:“亟归种麦,官当赈尔。”乃因前大户所籴余谷,刻期给散(4)。另出四五小牌于各门一里外,令各将盛谷袋装土到城上,填崩塌处。总甲于面上用印(5),仓中验印发谷,再赈而城已修完。
【注释】
(1) 抚台:巡抚。
(2) 报价三钱:不管用银多少,上报用银均为每石三钱。
(3) 蠲(juān):除去,减免。
(4) 刻期:限定日期。
(5) 总甲:村里保甲之长。
【译文】
陈霁岩在开州任职。己巳年冬天,粮仓中的米谷几乎用尽,巡抚命令各州县动用公库的存银二千两买米谷。这时候谷价大涨,每石要花费银子六钱。其他各县都遵照办理,派地方大户供应官府所需购买的米谷,给价五钱银子一石,大户们每石赔一钱,损耗又费一钱,在灾害发生已受损伤之后,大户怎么能承受得了?因此收购入仓的谷物只有四千石而已,这样是官方与大户两方受损。陈霁岩坚持不肯执行,竟因这件事被弹劾,因逢荒年才幸免。到第二年庚午年秋天,开州之高乡大丰收,临近的地方也都丰收了,谷价降到每石三钱多。陈霁岩刚得到巡抚动用的官银二千两,派大户分头收购谷子,报价每石三钱,谷子一到就如数给付。后来谷物时价又降到每石二钱五分。大户请求官方从总额中减去超付的银两,陈霁岩笑着回应说:“宁可多收购谷子,不减少银两。”结果比去年各县所买的谷物多出三千多石,而大户也不会一再赔钱。除了回报上级官府之外,多出七百多石谷物,则全都分给流民回乡复业。先前本州的土城有十五座,因连年大雨浇灌,共崩塌了数十处。庚午年秋天,应当商议修补土城,官吏请求在乡里征调役夫,陈霁岩不准。恰好有两年遭灾的流民听说已减免荒年的田赋,都想回乡。于是陈霁岩到处出告示招抚他们,说:“赶快回来种麦子,官府会救济你们。”于是利用之前大户收购的余谷,按期发放给他们。另外于各城门一里外挂出四五个小告示牌,令领谷的人各用装谷的袋子装上泥土送到城上,填补崩塌处。总甲在袋子上面盖印章,谷仓管理人员查验印章后发放米谷,经过两次发放救济城也修好了。
三
北方州县,唯审均徭为治之大端(1)。三年一审,合一州八十八里之民,集庭而校勘之,自极富至极贫,定为九则(2),赋役皆准此而派。区中首领有里长、老人、书手,官唯据此三等人,三等人因得招权要贿。公莅任,轮审均徭尚在一年后,乃取旧册,查自上上至下上七则户,照名里开填,分作二簿。每日上堂,辄以自随,或放告(3),或听断(4),或理杂务,看有晓事且朴实者,出其不意唤至案前,问是何里人,就摘里中大户,问其家道何如,比年间,何户骤富,何户渐消。随其所答,手注簿内,如此数次,参验之,所答略同。又一日,点查农民,本州概有二百余人,即闭之后堂,各给一纸,令开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等家,严戒勿欺。又因圣节先扬言齐点各役(5),至期拜毕,即唤里、老、书手到察院,分作三处,各与纸笔,令开大户近年之消乏者(6),或殷厚如故,不必开也。以上因事采访,编成底册。审时一甲人齐跪下堂。公自临视,择其中二三笃实人,作为公正,与里长同举大户应升应降诸人。因底册甚明,咸以实举,遂从而酌验之,顷刻编定,一日审四五里。往往州官待百姓,不令百姓待州官也。边批:只此便是最善政。
【注释】
(1) 审均徭:调查、审核徭役与居民贫富情况是否相当。均徭,明代三大徭役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
(2) 九则:九等,自上上至下下分九等。
(3) 放告:开衙受理诉讼。
(4) 听断:审理案件。
(5) 圣节:此处指皇帝的生日。
(6) 消乏:衰败。
【译文】
北方的州县,只以调查、审核均徭是否得当作为治理的主要方面。每三年审核一次,聚集一州八十八里的人民,集中到官府审核,从极富到极贫,定为九等,赋役都依这个标准来派定。区中的首领有里长、老人与书手,官府只依据这三种人所定的为标准,这三种人于是得以掌握大权向百姓索贿。陈霁岩到任后,轮到均徭的审查还有一年,他就把旧的登记册拿出来,查出从上上到下上等七家庭,依照名字里籍开列填写,分为两册。每天上公堂,就带在自己身边,或是受理诉讼,或是审判案子,或是处理杂务,看到有明白事理且朴实的人,就出其不意地把他叫到案前,问他是哪一里的人,就选择那一里中的大户,问他大户家道如何,近年来,有哪一户突然富裕,哪一户逐渐没落。根据他的回答,记在簿册上,这样反复几次,验证之后,所得的答复大致相同。又有一天,查点农民的基本情况,本州大概有二百多人,就把他们招到官府关在后堂,各发一张纸,令他们列出本里中拥有万金到百金的人家,严厉地警告他们不可作假欺骗官府。又借着皇帝的生日,事先宣布要查点全部各种隶役,到了那天大家行礼完毕,就把里长、老人、书手叫到都察院来,分为三处,分别给他们纸和笔,令他们列出近年来逐渐没落的大户,有些依旧富有的,不必列出。以上借事机所做的采访,编成底册。等到审查均徭的时候,一甲的人都跪在堂下。陈霁岩亲自到场检视,选择其中两三个忠厚老实的人,做为评判的公正人,与里长等人一起选出大户中该升级或降级的人。因为底册很详细,于是他们都按事实选出,于是照着参考验证,很快就把分等级的名册编定出来,一天之中审核四五个里。在审核过程中,往往是官府万事齐备等待百姓来,不让百姓等待审核的州官。边批:这样便是最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