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武帝朝的盛世在杀戮与忏悔中落下帷幕,我们来到了昭宣时代。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武帝时代足够热血激荡,武帝一死,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因而很多人对后武帝时代的印象都比较差:皇帝荒淫、宦官专权、王莽篡汉。
其实不是这样的。
后武帝时代,故事同样精彩和曲折。就拿昭宣和元帝时代来说,对外,有傅介子重开西域,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两汉最强音,有呼韩邪单于来朝。
班固在写《汉书》时发了这样一句感慨: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开通西域,建立起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可是直到西域都护府设立,中原王朝才正式统治西域。
武帝时代,汉与匈奴征战四十余年,双方你来我往,顶多打成平手。直到宣帝时代,汉军重出西域,斩断了匈奴右臂,才算彻底降服了这个百蛮大国。而西域,也第一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对内,霍光领衔的执政团队继承了武帝临终前定下的休养生息政策,其人口规模在汉宣帝时期再度突破了五千万。历代的盛世,只要轻徭薄赋,给农民一条出路,百姓都会感恩戴德。昭宣时代的政策也是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多次减免各地的赋税,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后,就出现了“藏富于民”的局面,老百姓有了好日子过,国家自然也就和谐强盛了。
可是,在这种表面的和谐繁荣下,暗流也在悄悄涌动。
这股暗流就是,地方豪族的大规模兴起。
豪族是怎么来的?恰恰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副产品,正是他刺激了社会上豪族的兴起。大量百姓无法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扔了土地,投靠到地方豪族门下。
豪族进一步兼并土地,导致大批贫苦的自耕农失去田宅,破产流亡,沦为游民、奴隶甚至盗贼,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和谐。当时的情势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富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豪族越来越强,与地方官僚联手对抗皇权。事实上,整个四百年的汉王朝就是一部皇权与豪族的博弈史,西汉的覆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地方豪族崛起,架空了皇权。
西汉有一次最重要的改革(王莽改制暂且归到新朝),以桑弘羊领衔的改革团队对帝国的产业、流通、税收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整体配套改革,在经济上极大地保障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然而,这次改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著的。各项产业及流通领域被政府垄断后,“文景之治”所形成的民间经济大繁荣的格局被彻底扼杀,商品经济从此趋于衰竭,引发了地方豪族的不满。
于是,在武帝去世六年后,帝国的朝堂之上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史称“盐铁会议”。
在中国经济史上,这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经济政策辩论会,一个叫桓宽的人详实地记录了辩论内容,写成一部奇书——《盐铁论》。
这次会议由霍光以昭帝的名义召开,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总结和辩论。辩论的一方是武帝改革的关键推手、七十多岁的桑弘羊,另一方则是霍光召集来的儒家文人,埋头在古籍中的学者,而非专业的经济学家。
由于儒家不太懂经济,讨论双方始终不在同一频道上。学者鄙夷桑弘羊投机兴利,桑弘羊蔑视学者空谈误国,双方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思维相互扯皮,已经超出了原来的经济讨论范畴,变成理论层面的霸道与王道之争。
抛开对武帝改革的争议,我还想讨论一个人:王莽。
他有着异想天开的统治理念,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不乏大胆超前并脱离时代的举措,可为何却在史书中声名狼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莽是篡汉自立的野心家、影帝,大奸似忠、外似朴野、中藏巧诈这几个词似乎跟定了他,成了他身上抹不去的标签。可问题是,这就是王莽的全部人生吗?
我不想为他起死回生,只是想还其一个本来面目。
写这套书,除了理清故事和历史的底层逻辑外,还有一个愿景:我想还原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历史中的人。无数个夜晚,我埋首书桌,一卷卷翻阅《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体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他们的豪情和无奈,然后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作为一个文史类作家,我之前也写过不少书,但如此大部头的系列还是第一次。两年的码字与打磨,对我而言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能够坚持到写完,除了热爱,还是热爱。
无论如何,我尽力了,希望我的文字不会让你失望。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揭开后武帝时代的历史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