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反抗父母,显示自己的做法或想法是正确的
叛逆期的孩子通常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权利,会提一些大人的要求,被教育或被要求时,总会反抗和顶撞。他们为何会这样做呢?原因就是,想要告诉大人,我为什么不能?为何你们能这样想、这样做,我却不能?
小学阶段的敏敏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在班里还担任班长,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可是,在众人都羡慕她的时候,她的父母却离异了。
父母离异后,没过半年就各自组建了家庭,敏敏只能与奶奶一起生活。12岁那年,敏敏升入初中,随着学科的增多、作业量的增加,她感到压力很大,就逃课去网吧,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有一天,奶奶看着她浓妆艳抹地出门,问她去干什么,她看了奶奶一眼,说:“上学啊!”
奶奶说:“上学?就你这样?将脸上的东西洗净,再去学校。”
敏敏“嗤”一声,什么也没说,拉拉书包带,扭头就走。
奶奶快走几步,拦住她:“回去,洗脸!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以后谁养你?”
敏敏从兜里掏出一百元,甩给奶奶:“现在,我都能挣钱了!还用以后?”
奶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问:“这钱是哪里来的?”
敏敏有些不耐烦了,顶撞道:“我自己挣的,怎么了?”说完,便离开了。
奶奶立刻给敏敏爸打电话,讲述了敏敏的情况。
了解情况后,当天下午放学后,敏敏爸爸就来到了奶奶家。
看到女儿这个样子,爸爸有些心疼,劝她认真学习。敏敏却不屑一顾,说:“你快别管我了!你现在的家,不要你照顾?你哪有精力管我!”
爸爸知道女儿在跟自己赌气,掏出一沓钱,递给她:“这是给你的生活费,好好学习!以后再出去,你出去一次,我打你一次!”
敏敏乐了:“打我!你打啊!早干吗了!我现在这样不是你们造成的?!”然后,一巴掌拍掉了爸爸手里的钱。
在这个案例中,表面上看,敏敏出现不当的言行在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其实根子还是在她已经到了叛逆期,想要反抗父母的管教。她觉得,父母都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
叛逆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人思想和认识,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就会进行反抗,但很多父母并不这样认为。多数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的反抗言行,无法看到孩子叛逆背后的痛苦。
其实,所谓的叛逆,多半都源于一种对束缚的反抗。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会强迫孩子听话,命令他们服从自己的指挥,如果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就会感到不满,甚至还会又打又骂,孩子不得不反抗,如果遇到暴力型的父母,他们更会针锋相对,“反抗”的状况也会愈演愈烈!
叛逆期是孩子从孩提时期到成年人这一历程中最艰难的阶段,他们的思想会一点点成熟,但更多的是迷茫,是对自我肯定的渴求。为了向成人展示“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就会对父母的管教进行反抗;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人生观是正确的,他们会怀疑或摒弃父母的意见,甚至还可能抗拒家庭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那么,对于抱有这种心理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一、引导孩子接触健康的人和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德瓦旭希·杜塔认为:“青少年经常做与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的事,这方面的神经连接就会持续生长;他们接触了较多的吸毒、打电子游戏、暴力等内容,相关的神经连接就会保留下来。”所以,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就要主动帮孩子清理掉负面的东西,让他们远离游戏、暴力等不良刺激,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特长以及体育、美术等爱好上,让孩子们保持积极向上的脑神经连接。
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阳光、积极地成长,就要让他们多接触以下这些人:
1.性格开朗的人。心态决定着命运,爱笑的孩子,运气一般都不会太差。同时,研究还发现:跟乐观、开朗、活泼的人交往,孩子们就能不自觉地受到他们情绪上的感染,经常跟阳光乐观的孩子一起玩,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2.有共同志趣的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和见识也会不断增长。叛逆期,也是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况。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完善,他们想要脱离父母的控制,为了不让孩子走偏,就要引导孩子结交一些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保持三观一致,有共同话题,实现共同进步。
3.有礼貌和有文化的人。与有文化的人在一起,身上的戾气就会减少,还能变得更有教养,不会变成“熊孩子”;跟有礼貌的人相处,孩子也能检查自己的行为,为人处世变得有礼节。
4.情绪稳定的人。有些人情绪不稳定,说风就是雨,想一出是一出,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让孩子跟这种人结交;要让孩子主动结交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分寸的人。
5.正直且诚实的人。与人相交,关键在于人品。如果对方直来直去,没有多的小心机,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交往;如果对方说话拐弯抹角、内心灰暗,就要让孩子尽快远离。
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问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谁?”结果显示,处于前三位的是父母。
这些孩子为何会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懂得尊重孩子。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如果孩子不自重,没有尊严,人格备受践踏,就无法用正常的心态面对人与事,无法正确面对人生。
举个例子,周末有客人来访,如果你正在和孩子谈论某件事,不要因客人而放下孩子不管,而是告诉客人“我和孩子谈完就过来,您先坐”。
事实证明,只有具备强大的自尊心,孩子才能发愤图强,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因此,在生活中,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对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诉求。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孩子和孩子之间本来就存在个体差异,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的优缺点,孩子就能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万般不好,强迫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仅父母会感到痛苦,孩子也会感到异常不舒服。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两片叶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孩子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孩子各阶段的发展都不同步,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这些都是孩子各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一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观察,获得具体真实的信息。
为了了解叛逆期孩子的个体差异,父母就要细心观察、充分沟通,了解孩子的个性,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让孩子持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此外,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个性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善于表达,有的沉默寡言……对于这种个体差异,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健康成长起来。
我要对你说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平等对待,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单方面地对孩子发号施令和威压,孩子就只能选择两条路:一条是以对抗的方式来顶撞父母,和父母反着来,甚至出现更过激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成为一个标准的“叛逆”的孩子;一条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反抗的种子,在父母的打骂或贬低中成长,直到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这时候,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倾听,接收孩子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