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贵人间,欢兴未了(老舍作品精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

人们提到老舍,往往首先会想到其小说家的身份,其次是戏剧家,然后才是语言大师和人民艺术家。小说家已成为老舍的一个极为显著的身份标签。如果从创作时间上看,老舍从事小说写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也就是他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老舍最后的小说作品是写于1961年至1962年的《正红旗下》,那是在他辞世前四五年。这样来看,小说创作几乎贯穿了老舍的一生,时间跨度长达约40年之久。如果从数量上看,老舍创作的长中短篇小说计有80余部(篇)之多,在19卷的《老舍全集》中小说卷就占了8卷,可谓体量庞大。随着近些年其佚文不断被发现,他的短篇小说数量仍在增加。再从质量上来看,老舍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完全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如《骆驼祥子》这样的杰作已经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之一,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中也不乏名篇。

老舍的小说写作之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在1924年旅英之前似乎并没有企图在文学领域有何建树,反而是立志潜心做一名教育工作者。初到英国时,他的愿望还是通过阅读英文读物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以便能够更好地胜任中文外教的工作。由于教会的关系,老舍被派遣到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担任讲师,教英国人说中文,此前他只在燕京大学补习过英文。英文读得多了,使老舍萌发了自己也拿起笔来写作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老舍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就应运而生了。从此老舍一发不可收,在英国伦敦接连又写作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由此奠定了老舍小说家的身份。

老舍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他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舞台放在了他的生身之地北京(北平)。人们常说故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早年生活的故乡,往往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作家的成长,影响其情感气质的习成,与之建立起心灵的联系、灵魂的链接,并由此形成了作家永远割不断的精神故乡,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文学特质。除此以外,老舍的北京情结的萌生还源于自身的满族身份。清朝从定都北京到正式瓦解历时200余年,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旗人定居在北京,久而久之,他们便跟这座城建立起了不解之缘。他们跟北京城共同繁荣,既改造着这座古城,又享受着这座古城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荣耀。京城旗人普遍具有的恋京情结,在老舍身上体现得异乎明显。因而,他在拿笔写作之际,往往选择北京城作为背景。

老舍在英国文学场域内完成了从中文教师到畅销书作家的转变,进而加入了当时国内文坛知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这是老舍与五四新文学的双赢。于老舍而言,因草根阶层的出身、个性化的写作态度,其获得国内主流文学的认可;于新文学而言,由于有了老舍及其作品的出现,贴近普通民众的作品更加丰富。这种双赢一方面确实壮大了新文学的力量,弥补了新文学自身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新文学也对老舍产生了磁场般的影响,使他继续写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老舍的众多中短篇小说由于其长篇小说影响巨大而难免被人忽视,其实老舍的中短篇小说写作依然能体现出其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能反映他对民族伦理道德样态的关切,以及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本书选录了老舍的一些经典中短篇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中既有对市井小人物的热爱,也描写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趣事,文笔细致入微,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理,以及作者在文字背后对同胞命运与社会深深的思考。由于老舍自身对人生多持有悲观的看法,他的叙述总是带有“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的态度。老舍的小说具有包容性的叙事态度,他严肃认真而又有着厚德载物的眼光,庄谐相间,悲喜交融,使他的小说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深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


——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