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偈(jì)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灵澄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这首茶诗的作者,是一位经历传奇的僧人。他法号无住,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敦煌文书《历代法宝记》中有详细的记载。由于他俗家姓李,我们就姑且先称年轻时的无住禅师为小李吧。唐玄宗开元年间,小李代父从军。他膂力过人,武艺绝伦。这时正赶上信安王李祎督师朔方,一下子就看中了能征惯战的小李。不久之后,小李就当上了先锋官。但是小李却一点也不开心,他感慨富贵荣华仅是过眼云烟,没过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自此之后,小李走访高僧大德,每日讲经论法。到了天宝年间,他正式出家为僧。从此,俗世少了一位小李将军,佛门多了一位无住禅师。
按照《历代法宝记》的记载,有一次无住禅师讲法,有幕府郎官侍卿等三十多人在场。在座的听众看无住禅师饮茶,便问道:大和尚也爱喝茶吗?无住禅师答:爱喝。众人不解茶的妙处,于是无住禅师就即兴作了这首《茶偈》。偈,音同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佛经,大致包括两种,即长行与偈颂。长行,类似俗家的散文。偈颂,可比文人的诗歌。所以诗僧的诗作,有时也就以“偈”名。无住禅师的这首《茶偈》,也就是其中一例了。
在唐代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的势力最大,信奉的人最多。这一宗派不重学习经典,而是通过各种启示的办法,引导他人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运用偈语进行启导,是禅僧常用的手段之一。诗偈,既有文辞的优美,也有佛法的深意,可读性很高。例如无住的这首《茶偈》,便宛若一杯好茶,熨帖顺口,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共四十字,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幽谷”至“流杯”句,关键词为“入道媒”三个字。茶树离人越近,受到的侵扰也就越多。正如这篇茶诗中写的那样,幽谷生出的才能算珍贵的灵草。这样的灵草,有什么样的妙用呢?后半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可以作为人们“入道”时的媒介。按《历代法宝记》中的记载,无住禅师写这首《茶偈》时,面对的是三十多位来求法学佛的信众。无住禅师对渴望参禅的信众们说:想悟道?那就喝茶吧。“入道媒”三个字,是总领全篇的诗眼,也是无住禅师对茶最为精准的定位。
第二部分,自“静灵”到“门开”句,关键词是“法门开”三个字。后半部分的四句话,颇有禅宗韵味。“明心照会台”一句,典出自禅宗六祖慧能所传的法偈。五祖弘忍,宣布以示法偈选定接班人。种子选手神秀,先写了一篇,文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厨房干活的慧能,不以为然,也写一则,文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主张,实相无相。凡是常人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都是假相,也称色相。世界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性质,则称为实相。神秀的偈,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又要勤打扫,又怕惹尘埃。显然,他还没有懂得禅宗奥义。
其实哪有菩提树?哪有明镜台?每天清晨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住禅师,劝导众人以茶汤入手,过好每一天的生活。面对“美味入流杯”的茶汤,你不必东想西想,而是应集中精力于眼前。每一杯茶,都可以视为一个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会变成长长的线。这条线一直连下去,就是我们的生活呀。
茶汤,可静灵,澄清虚识。
茶汤,能明心,照耀会台。
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杯茶汤,就能够拥有好好度过每一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