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从群雄逐鹿到门阀政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要给历史一个交代

是守成,还是进取?反正都要承受压力。曹丕选择进取,充分发挥才干,挑拨对手敌对,寻机称帝,整顿内部,化解压力,实现王朝更替。

一、危急时刻,成就王业

建安二十五年(220),是历史处在十字路口的一年,也是曹丕胆战心惊度过的一年。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一生南征北战的魏王曹操病死在洛阳。当时,曹操已经消灭北方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原,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经过多年兼并战争,曹操成为北方人统一天下的希望所在。他死去,意味着天下局势将发生巨大变化。

曹操死时,世子曹丕尚在邺城,驻守在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曹操部下出现意见分歧。有人想先保守秘密,不公布曹操去世消息,等世子到洛阳后再说。有人认为应把各城池守将换成曹操家乡人,防止各地发生意外事件。在洛阳的大臣争吵不休。谏议大夫贾逵和魏郡太守徐宣力排众议,坚持发布丧事,命令各将领坚守岗位,等待命令。

远在邺城的世子曹丕得知父王死的消息时,感觉天崩地踏,恸哭不已。他身边的大臣也相聚痛哭,一片混乱。中庶子司马孚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哭泣,便站出来劝慰曹丕:“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您的号令。您要上为祖宗基业着想,下为全国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的尽孝方式呢?”

见司马孚劝谏,曹丕停止哭泣,向司马孚请教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如今,大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拜立新王,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会哭吗?”群臣停止哭,开始商议接下来急办的事。

是先继位,还是先办理魏王丧事。曹丕和群臣展开商讨。他们一致认为继位是当务之急,但在具体流程上出现巨大分歧。有人认为,世子曹丕即魏王位,应先有皇帝诏令。陈矫认为,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情况危急,世子应立即继魏王位。新魏王继位安定人心,才能避免发生各种意外。曹丕支持陈矫,召集百官,安排礼议,要求大家在一天内完成继位所有准备。

第二天,在邺城,曹丕以奉魏王后命令为由,宣布继任魏王,大赦天下。新魏王曹丕安排部分亲信镇守邺城,然后率领部分亲信日夜兼程赶往洛阳。

邺城是魏王封地首府。在击败袁绍占领邺城后,曹操将邺城打造成大本营。曹操封魏王后,邺城成为魏国王都。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丕以魏王世子身份镇守邺城。当时,曹操在外征战,面临巨大危机——刘备占汉中称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全军覆没,曹仁被困樊城;孙权趁机率军袭击合肥。战局不利,曹操疲于奔命,内部也蕴含杀机。

相府西曹掾魏讽颇有智谋,口才出众,善于蛊惑人心。曹操率军出征时,魏讽没跟随,而是留守后方。得知曹操面临窘境,魏讽不仅不尽职尽责排忧解难,还趁机以保卫汉室为旗号,联合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率军袭击邺城,杀死曹操家人。

曹操已经在邺城经营多年,也笼络了一些亲信。长乐卫尉掌领卫士,负责守卫宫殿、门户,负责护卫邺城王宫。陈祎深知反曹操的最终结局,心中恐惧,主动向世子曹丕告密。曹丕大惊,不敢有丝毫马虎,将计就计,率军伏杀魏讽、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并趁机清洗在邺城的官员将领,消灭亲汉反曹势力。

这件事有惊无险地过去后,曹丕更重视掌握舆论控制权。他自幼酷爱文学,积极组织文学团体,与很多文人关系亲近。邺城事件后,他继续参与鼓励文学创作,趁机笼络大批士人,培育亲信势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参加文人聚会,通过与文人交流,了解民情和舆论走向。

这次魏王曹操突然死去,曹丕亲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赶往洛阳发丧途中,曹丕收到御史大夫华歆带来的汉献帝任命诏书、丞相印绶和魏王玺绶。曹丕成为合法的丞相、魏王兼任冀州牧。他提心吊胆的继位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是,如何处置对魏王之位有威胁的弟弟们。

曹丕于中平四年(187)冬生于谯,天资聪颖,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广学博览,有深厚文学素养。他六岁时学会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十岁就开始随父南征北战,体魄强健,见闻丰富。此外,曹丕还有高超的武艺,曾与精研武术的奋威将军比剑,三战三胜。不过,曹丕虽然优秀,但他兄弟中优秀的也不少。他世子之路从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曹丕有二十五个兄弟,能与他比肩的就有曹昂、曹冲、曹植三人。

曹昂是曹操嫡长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在曹昂面前,曹丕没任何竞争力。曹昂在征讨张绣时为保护曹操而死,曹丕才有做世子的机会。

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曹冲。曹冲是与孙权齐名的神童,是曹丕众兄弟中最聪明的,也是最受曹操宠爱的。曹昂死后,曹操准备让曹冲做世子。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就已经接近成人,知识和判断能力如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属下,但他们都想不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上其他东西,称一下那些东西,就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此法称象。

曹冲聪慧过人,天性仁厚爱人,身边一些人不慎有了过失,也总是设法替人说情。遗憾的是,曹冲在十三岁时病死了。

曹冲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曹冲早死是我的不幸,然而,对你而言,是幸运的事。”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如果曹冲活着,我也没登基称帝机会。”不过,曹昂死了,曹冲死了,曹丕世子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才多艺深受曹操宠爱的曹植,是曹丕强劲的竞争对手。

曹植是曹操嫡四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曹植才华横溢,写文章与父亲曹操、二哥曹丕并称“三曹”。在曹植面前,曹丕除了是二哥外,没丝毫竞争优势。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犹疑不决。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颙、吴质等人拥护曹丕;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拥护曹植。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世子之争变成拥护曹丕集团和拥护曹植集团之争。

丞相主簿杨修长期在曹操左右,成为世子之争关键人物。杨修出身著名世族门阀弘农杨氏,智谋过人,消息特别灵通。他支持曹植,为曹植出谋划策,将曹操的喜好和一举一动秘密告诉曹植。结果,曹植一举一动越来越受曹操喜欢。曹植渐渐占优势,差一点就当上世子。不过,曹植占优势后,行为任性,不注意节制,醉酒擅闯司马门。曹操不高兴。

杨修聪明透顶,但不懂得藏拙,多次看破并说破曹操的心思。曹操得知曹植一举一动都是杨修出谋划策教的,非常忌恨。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最终选曹丕做世子。在汉中之战撤退时,杨修向同僚说破曹操的计谋,提前准备撤退。曹操恼怒,趁机下令处死杨修。

曹丕当上魏王后,如何进一步消除曹植集团的威胁,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令曹丕意外的是,孔武有力的三弟曹彰先让他感到了威胁。曹彰镇守长安,在得知父王死讯后,抢先从长安赶到洛阳,并公开向相关官员询问魏王印玺。贾逵拒绝告知魏王印玺相关消息,并严肃警告曹彰:“这不是您应该过问的事。”曹彰没继续纠缠,但曹丕听到此消息,内心不安。

曹彰长着黄胡子,武功高强,喜搏猛虎,膂力过人,不善文章,曾在建安二十三年(218)率军征服乌桓,降服鲜卑大单于轲比能。他手中掌握着大量军队,如果发动叛乱,那危害难以想象。

不过,曹丕相信曹彰即使有想法,也不是他的对手。因为,曹操曾批评曹彰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些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有什么好珍贵的?”曹彰不喜欢《诗经》《尚书》,崇拜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人,人生梦想就是做将军。曹操没将曹彰列入继任人考察范围。

到洛阳后,曹丕先依据父王曹操遗嘱,将他葬在邺城西郊,然后封曹彰万户侯,命令他速回长安。在笼络三弟曹彰后,曹丕着手打压曾经的对手四弟曹植。灌均迎合曹丕,故意说临淄侯曹植坏话。曹丕趁机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杀死曹植的党羽丁仪、丁廙及其家人。事后,曹丕命令所有曹氏宗族子弟迅速各回岗位,没皇帝诏令不得来京城。

为巩固统治和提升威望,曹丕下令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又宣布严禁宦官干政;然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缓和曹氏与世族门阀关系,取得他们支持,从而笼络统治阶层中上层。

曹丕做梦也没想到,限制宦官干政和推行九品中正制,成为曹氏家族丧失政权的重要原因。

二、建魏代汉,有惊无险

曹丕一向对外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天下统一,但面对天下三分局面,他每一步行动都必须谨慎。因为他当上魏王后,不得不继续与咄咄逼人的皇叔刘备及神童孙权博弈,还要努力实现父亲曹操的遗志——如果天命在我这里,我当个周文王也不错!

曹丕继承父业,让父王实现“当周文王”梦想,才是一个完美的交代。当然,他也明白实现这一点,需要内外条件成熟。

曹丕一边整顿内部,一边等待外部机遇。他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将权力集中在手里,同时,为稳定政权,还大力笼络和扶植亲信势力,打击和排除异己势力。他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夏侯惇为大将军,派人册封投降的反军首领郑甘、王照,命令苏则率军平定武威、酒泉、张掖叛乱。经过一系列操作,他完全掌控了从地方到朝廷的权力。

没多久,曹丕收到好消息。关羽失败后,上庸三郡成为突出部,孟达担心遭围攻,派人送信给魏王,表示愿意归顺,请求派人接应。

原来,刘备入蜀时,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命令孟达率军守江陵。刘备占领蜀地后,孟达出任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孟达率军从秭归出发,攻占房陵后,继续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担重任,命令刘封从汉中沿沔水而下,前来统领孟达所部,与孟达在上庸会合。就这样,孟达一下子变成刘封的属下。刘封仗着刘备义子的身份,经常欺凌孟达。

关羽在襄樊一带遭反攻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刘封往昔多次遭关羽训斥和排挤,加上所率军队内部也不和睦,担心派出援军后会发生意外,拒绝了关羽的求救。关羽战败被杀,刘封责任不小。刘备迟早会追究。孟达与刘封不和,怕刘封将罪责推到他身上,便准备率四千人投降魏王曹丕。

曹丕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削弱刘备的机会来了,派夏侯尚、徐晃率军去接应孟达,趁机收复上庸三郡。孟达投降后,曹丕任命孟达为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孟达非常高兴,率军积极配合夏侯尚和徐晃,帮助他们将房陵、上庸、西城从刘封手中抢夺过来。

事后,曹丕评估刘备出兵报复的可能性。但没多久,他又得到两个好消息:曾杀死夏侯渊的猛将黄忠死了;孙权派人向刘备请和,被拒绝。结合其他信息,曹丕判定:刘备势力已经不如一年前,刘备对关羽之死耿耿于怀,兴师伐吴,和孙权之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刘备必将跟孙权打起来,曹丕坐收渔翁之利的时机来临。他给历史一个交代,实现父王“当周文王”梦想的外部条件已成熟。

在董卓之乱后,汉朝天下名存实亡。迁都许昌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为傀儡。汉献帝刘协是曹操女婿,曹丕姐夫。见内外局势对称帝有利,曹丕便不再有顾虑,决定趁机代汉称帝。

延康元年(220)十月初一,曹丕下令收殓、祭奠阵亡将士,大肆笼络人心。一些大臣劝汉献帝主动禅位。同月十三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及诏书,禅让帝位给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书辞让,才登受禅台称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大赦天下。

第二天,新皇帝曹丕尊奉退位的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仍然使用汉朝历法,行皇帝礼仪、音乐;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尊奉母亲卞氏为皇太后;改封汉朝诸侯王为嵩德侯,列侯为关中侯。大臣们封爵、升迁各有不同。东汉宣告灭亡。曹氏家族的帝王时代开始。

称帝后,曹丕努力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为。在政治上,他继承父亲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密切关注天下局势走向,并及时调整策略。曹丕预料,刘备和孙权得知建魏代汉消息后,有可能会放弃前嫌,打着为汉朝天子报仇的旗号,向魏国发起进攻。孙权出兵的可能性小些。号称皇叔的刘备出兵可能性较大。不过,刘备连损大将,又丢城失地,即使发兵来攻,曹丕也有信心击退。

在观察局势的同时,曹丕在魏国推行他的治国理念。他效法上古仁君,恩威并重,巩固权力,坚持大权独揽,集权在手,制法削藩,打击异己,禁外戚宦官干政。他还与民休养生息,政倾惠民,复兴儒学,以教化民众,恢复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曹丕担心称帝后,刘备会发兵进攻魏国,但后来的事实,让他发现将问题想严重了。

原来,关羽死后,刘备非常悲愤,发誓要报仇。没多久,曹操病死,曹丕继位。刘备逐鹿天下的对手从曹操变成曹丕,但他依旧不能原谅背后捅刀的昔日盟友孙权。孙权派人求和,刘备依旧处在悲愤之中,拒不接受。这种不接受,意味着刘备要兴兵给关羽报仇。正在准备给关羽报仇时,刘备先后接到黄忠病死和曹丕称帝的消息。

从参与逐鹿中原开始,刘备就一直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被汉献帝册封为皇叔后,时刻以皇叔自称。他能号召将士和百姓的,除“爱民如子”,就是“保卫汉朝皇室”。汉朝江山被篡夺,他有责任率忠诚于汉朝的人讨伐“窃国贼曹丕”。

不过,刘备得知消息后的表现并非如此。他告诉蜀地民众“汉献帝已遇害”,即用一个传闻代替汉献帝禅让后被封山阳公及生活方面仍然享受皇帝待遇的事实。然后,他给汉献帝举行了一场“葬礼”,进行伤心欲绝的悲痛表演。最后,刘备手下纷纷以各种祥瑞、图谶为由请求他继承帝位。刘备忸怩一番后,顺从民意,继位称帝。

黄初二年(221)四月初六,在成都武担山南,刘备即皇帝位,宣布继承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天下,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其他官员都按照汉朝体制一一设置。此时,距曹丕建魏代汉已经过去了半年。曹丕已经稳定魏国内部。刘备为汉献帝报仇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

刘备称帝后,也没为汉献帝报仇而兴兵攻打魏国,而是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当作当务之急。

孙权夺取荆州后,几次设计将关羽之死的祸转嫁给曹操,都被识破。曹操死后,曹丕袭承职爵,继续与孙权、刘备逐鹿。曹丕是个冷静的人,小心翼翼地应对时局,抓住最佳机会称帝。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跟着称帝,依旧没兴兵报仇,准备攻打孙权。曹丕得知此消息,暗自欣喜。

相应地,孙权此刻非常焦虑——他日夜担心刘备报复,也担心曹丕趁机派兵进攻,让他首尾难顾。孙权想来想去,派出使者与曹丕修好关系,主动送还于禁等人。

曹丕称帝有惊无险,唯恐刘备和孙权不打起来。孙权承认曹丕的皇帝身份,曹丕便趁机高调授予孙权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至于刘备称帝,曹丕则是“你不承认我,我也不承认你”,既不派人去祝贺,也不派兵去攻打。

在三方博弈中,曹丕能举重若轻,充分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已经不输于他先父曹操了。

三、对战神童,不输风采

曹丕、孙权、刘备三方博弈,曹丕虽比孙权小五岁,但基本是同一辈人,曹丕与刘备相差二十多岁,本质上就是两代人。曹丕发现刘备以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为当务之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孙权主动派人来示好称臣,帝位获得承认的曹丕顺势拉拢孙权,给他封王,以鼓励他对抗刘备,内心也充满期待——两个资深博弈对手畅快淋漓地打一仗吧!

孙权向魏国称臣后,刘备起兵进攻孙权。曾经刘孙联合抗曹,如今变成曹孙联合抗刘。曹丕口头上支持孙权,但他没派一兵一卒配合孙权,事实上在隔岸观火。大臣们担心孙权打不过刘备,导致刘备战后实力坐大。曹丕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无论谁输谁赢,魏国都是最大受益者。他坚持坐山观虎斗战略,唯恐刘备与孙权突然握手言和。

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得知刘备率军攻过来时,孙权派人去求和。刘备不答应求和。孙权没办法,想起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是诸葛瑾亲弟弟,便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诸葛瑾在信中说:“您和关羽亲,相比与先帝[1],哪个更亲呢?荆州的大小,相比天下,哪个更大呢?这都是你应报仇的,哪个该优先呢?搞清楚这个,如同翻手掌一样的。”诸葛瑾如此明显提醒刘备以大局为重,应该先找曹丕为先帝报仇。

遗憾的是,此刻刘备已经被情绪笼罩住了。他并不重视诸葛瑾的信,没有冷静思考。他反而认为,孙权怕他报仇,才想到利用诸葛瑾的特殊身份来劝他。这说明孙权心虚,当下是率军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的最好机会。刘备更坚定地要率军攻打吴国。

不久,张飞率一万精兵从阆中赶往江州与刘备会师,在途中因喝醉暴打部下被杀。刘备得知消息,心情更不好,又将原因归结到孙权身上。他认为,张飞的死是关羽被害引起的,孙权是害死他兄弟的元凶。

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军队,对孙权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刘备和孙权的边界已西移到巫山。三峡是联络荆州和益州的交通要道。刘备派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三万人为先锋,夺取峡口,攻入孙权地盘内。在巴东,吴班、冯习、张南等人率蜀军先锋打败李异、刘阿所部吴军,成功占领秭归。

刘备率军攻打孙权时,曹丕表过态支持孙权。在占领秭归后,刘备便防范曹丕趁机率军袭击。他做了特别部署,派黄权率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派马良到武陵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军作战。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后,蜀军先锋的总兵力达到五万人,声势非常大。

孙权想尽办法避免战争爆发,刘备却执意要进攻,夺回荆州。孙权也只好奋起应战。他没亲自率军迎战,而是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陆逊早做好与刘备作战的心理准备。他深入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及地形诸条件。他发现,刘备所部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决定暂时避开蜀军锋芒,消耗他们的锐气,再伺机发起反攻。

因在荆州一战而擒杀关羽,吴军诸将信心十足,迫切想跟刘备所部决战。陆逊耐心说服诸将,对刘备所部示弱,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吴军退出高山峻岭地带,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在那里修筑工事,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继续进攻。

这样,难以展开兵力的数百里长山留给了蜀军。在这一带,无论是进军,还是运输粮草,都极其不便利。而陆逊建立防御工事后,集中兵力,遇到机会就可以随时反击。

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式率水军进入夷陵,驻扎在长江两岸,与吴军形成对峙。孙权给曹丕上书,报告出兵迎战刘备的事。曹丕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刘备与孙权的交战情况,亲自写信给孙权,鼓励他努力作战。

一个月后,刘备亲率蜀军从秭归赶到猇亭,建立大本营。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境内二三百公里。吴军不再撤退,顽强抵抗。蜀军进攻势头被迫停顿下来。陆逊率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战。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到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几十个营寨,以保障后勤补给。

见陆逊坚守不战,刘备设计引诱他率军出战。陆逊坚持既定战略,不分散和消耗兵力。蜀军和吴军对峙了半年多,相互攻打多次,但依然处在相持状态,没分出胜负。为了逼迫吴军决战,刘备派吴班率数千人去阵前辱骂挑战。陆逊依然沉住气,不予理睬。

见一计不成,刘备又派吴班率数千人到平地建立营寨,另派出八千人在山谷中埋伏好,企图引诱吴军出战,将他们引诱到埋伏圈聚歼。陆逊看破刘备的计谋,坚守不战。刘备依仗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破产。蜀军将士的斗志逐渐涣散松懈,失去主动优势地位。

曹丕得知刘备率军与孙权交战时,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认为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果然,几天后,他的预言就实现了。

正值酷暑时节,南方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堪炎热折磨。刘备无可奈何,下令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将军营设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他准备秋后再发动进攻。

蜀军在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给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机会。陆逊见蜀军士气沮丧,放弃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时机已成熟。他将想法上报孙权。孙权批准了反攻计划。

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蜀军营寨由木栅筑成,周围又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每人带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率吴军趁机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朱然率五千吴军突破蜀军前锋军队,猛插到蜀军后部。他与韩当率吴军在涿乡围攻蜀军,切断蜀军退路。潘璋率吴军猛攻冯习所率蜀军,取得巨大胜利。诸葛瑾、骆统、周胤分别率吴军,配合陆逊所部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孙桓也率军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全面反攻,进展顺利,攻破蜀军四十多座营寨,且用水军截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东吴。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令蜀军环山据险防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近万蜀军。蜀军溃不成军,大部分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走。傅肜率蜀军殿后,所部全部战死。

刘备率残部逾山越险,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黄权率军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向西归路被吴军截断。他耻于向吴军投降,不得已率众北上向魏国投降。坐山观虎斗的曹丕无意间有了一个巨大的收获。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担心魏国趁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下令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击败刘备后,孙权原先答应送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便再三拖延。魏吴关系貌合神离,变得微妙起来。面对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渐渐失去耐心。

两个月后,孙权起兵进攻魏国。曹丕下《伐吴诏》,鼓励将士南征作战。曹丕从许昌出发南征,诸军并进。不久,曹真、张郃、曹休等诸军相继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

曹丕胜利在望时,不料遇到疫疾。孙权又趁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下令退兵。曹丕退兵不久,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这次胜利弥补了曹丕攻伐东吴的遗憾。

黄初四年(223),魏国重臣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天下局势也发生大变化。刘备战败后退居永安白帝城,一直住在那里,没回成都。打败刘备又得罪曹丕的孙权得知消息,又派人到白帝城请求和好。惨败于孙权的刘备顺势同意。

同年三月,自感大限将至的刘备召来诸葛亮和李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他们。刘备嘱咐太子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持政务。诸葛亮重点整顿内务,东和孙权,北抗曹丕,但未对魏国发起进攻。

面对局势变化,曹丕集中力量对付欺骗和背叛他的孙权。黄初六年(225)十月,他到长江下游北岸据点广陵故城,临江举行阅兵。当时,魏军有十多万,旌旗数百里。等魏军做好渡江演练,具备渡江作战实力时,严冬来临。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船无法进入长江里,曹丕发现伐吴时机不成熟,不得不无功而返。

曹丕多次与孙权交手,都没取得预期效果,留下巨大遗憾。这并不是说曹丕没军事才干,他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地方割据势力,完成北方完全统一,给魏国进一步强大奠定了基础。

不幸的是,曹丕的对手神童孙权机智狡诈,运气爆棚,赢了那个时代三场以少胜多大战中的两场,还在博弈中熬死敌对国家多个皇帝。曹丕是其中之一。

在长江边阅兵后,曹丕率部北撤。黄初七年(226)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生病。五月,曹丕病重,命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不久,曹丕死去,曹叡继位。

曹叡将继承父业,与孙权、刘禅进行博弈。曹叡是否有能力击败他们呢?历史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注释

[1]先帝,此处指已废的汉献帝刘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