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代人的乱世辉煌
东汉末,一个宦官,一个宦官养子,一个宦官养孙,性格不同,梦想各异,却最终成就了一个皇帝。
一、乱世宦官,令人尊崇
历史轨迹存在于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存在于合逻辑与不合逻辑之间。魏晋历史便是如此。
东汉后,天下三足鼎立。东汉灭亡根源于外戚、宦官及世族门阀之间的斗争。巧合的是,建魏代汉的魏文帝曹丕既是外戚,也是宦官后代,还获得北方世族门阀一致支持。他通过所谓的禅让形式取代了东汉,在数十年后,司马炎也通过所谓的禅让形式取代了魏国,在两百年后,刘裕同样通过所谓的禅让形式取代了晋朝。这是魏晋时代基本的历史轨迹,探究个中原因非常精彩。
曹丕能成为权势熏天的外戚,获得北方世族门阀支持,得益于他父亲曹操,但追根溯源的话,得益于他的宦官曾祖曹腾及贪官祖父曹嵩一步步积累的人脉和家底。曹丕称帝后,追封祖父曹嵩为太皇帝。他儿子曹叡称帝后,进一步将高祖曹腾追封为高皇帝。公开将宦官追封为皇帝,曹叡是历史上的唯一。作为宦官,能光明正大拥有皇帝称号,曹腾也是历史上的唯一。
曹氏家族的两个唯一,是从宦官曹腾默默无闻奋斗开始的。宦官又称太监,是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从东汉开始,宦官全部由阉人[1]充当。据说这样,宦官在侍候后宫时,皇帝才能真正放心——不担心宦官会淫乱后宫,不担心宦官因有子嗣而心有旁骛。不过,阉人充当宦官,生理上遭到摧残,心理也容易扭曲,容易做事不留后路,特别绝情。
东汉是宦官的黄金时代。东汉中后期,宦官深受皇帝及后宫器重。出于驾驭朝臣和外戚的需要,宦官被允许参与朝政、封爵和收养儿子,还可将爵位和财产传给后代。
宦官亲近皇帝,对皇帝及后妃的喜好了然于胸,容易得到皇帝及后宫宠信。他们可以参政,可以封侯,可以收养子,可以将爵位和财产传承下去,却不像士大夫那样长期读书,受礼教束缚,导致他们容易升官,更容易德不配位。宦官一受宠,官职、封爵、财富、妻子、养子接连蜂拥而来,很快会形成势力网。尤其是宦官养子,是东汉中晚期的一大毒瘤,他们常常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因为愿意做宦官养子的人,基本上不是读书人,更容易得势便狂妄。
曹腾是历史上唯一被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在宦官胡作非为的时代,他的一举一动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东汉中末期,皇帝遭宦官和外戚轮流控制,朝廷内党同伐异。东汉从四海宾服剧变为危机四起,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曹腾经历多次劫难,目睹朝廷腐化衰败,但始终为人胸怀宽广,不结仇,不记仇,管束好养子及亲信,保全自己,寻机达到人生顶峰。最终,他获得善终,为养子养孙积累了大量资源。他养子曹嵩虽没大本事,但一直做高官,不断升迁;他养孙曹操入朝廷屡犯禁忌却安然无恙,到地方则如鱼得水、如龙入渊。
曹腾见证了东汉由盛转衰的历史,却最终成为那个混乱时代的受益者,为子孙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与他淡然自若、审时度势有关。
永元四年(92),东汉第四位皇帝刘肇联合宦官扫灭外戚窦氏集团,实现亲政。宦官开始参与朝政。刘肇亲理政事,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天灾人祸的发生原因。他还多次下诏纳贤,主张宽刑,大胆授权班超等人在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平定西域诸国,降服南匈奴。到元兴元年(105)时,东汉国力达到鼎盛,人口和土地都达到巅峰,开创永元之隆。在这个盛世,宦官参政的危害已悄然播下种子。宦官曹腾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延平元年(106),刘肇死去,他刚满百天的小儿子刘隆继任皇帝。半年后,刘隆死去。掌控朝政大权的邓太后与车骑将军邓骘密谋,迎立清河孝王的儿子、十三岁的刘祜为皇帝,即汉安帝。当时,曹腾出任黄门从官,对应后世八品官,是不知名的角色,但已开启人生发达之路。因为汉安帝与外戚邓氏的矛盾和斗争越来越激烈,宦官干政条件逐渐成熟。
永宁元年(120),汉安帝与邓太后多次博弈后,被迫同意立刘保为太子。邓太后下令选年少温谨的黄门从官伺候太子读书。曹腾年轻、谨慎、厚重,被选中,深受太子宠爱。曹腾默默努力数年,终于获得赏识和重用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充满杀机。
在刘保当太子同年,郎中杜根上奏请邓太后归政。邓太后怒杀杜根,使得朝内外吓得胆战心惊。汉安帝不敢吭声,但从此恨上邓太后及邓家子弟。建光元年(121),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汉安帝借助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消灭了奉公守法的外戚邓氏集团。朝廷内外有正义感的人非常不满。汉安帝根本不在乎,更宠信李闰、江京等得势宦官,将江京封都乡侯、李闰封雍乡侯。
杨震等朝臣上疏请求汉安帝约束和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汉安帝根本不理会。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反过来造谣诬告杨震等人。汉安帝却下令彻查。杨震被逼自杀。从此,朝中大臣无人敢提出约束和惩戒宦官。李闰、江京等宦官为所欲为。
宦官在朝廷作威作福,还将势力延伸到后宫。阎皇后多年不育,邓太后逼汉安帝立宫人李氏所生的儿子刘保为太子。阎皇后鸩杀李氏,担心太子将来会报杀母之仇,见汉安帝无条件宠信宦官,便与江京、樊丰等宦官串通一气,怂恿废除太子。汉安帝宠信宦官,也宠爱阎皇后,便不顾朝臣反对,强行废黜刘保太子之位,封他为济阴王。
作为太子伴读宦官,曹腾一下子看清了宦官专权的本质——任人唯亲,为所欲为,非友即敌。他一下子从大红人变成边缘人。好在他人缘好,得势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并未对他动手。曹腾只好埋头潜伏,等待时机。
延光四年(125)四月三十日,汉安帝突然病死。皇后阎姬和外戚阎显及江京、樊丰等宦官抢先拥立刘懿为皇帝。阎姬晋升皇太后,临朝摄政,车骑将军阎显掌管朝政,江京、樊丰等宦官继续位居高位。济阴王刘保因被废黜,与皇权无缘。
半年后,刘懿病重,阎显和江京等人又密谋册立新皇帝。因刘保被废而失势的宦官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趁机发动政变,合力斩杀江京、樊丰等飞扬跋扈的宦官,将济阴王刘保接到宫里拥立为皇帝,即汉顺帝。一个宦官集团成功替代另一个宦官集团。人缘好的曹腾迎来新的机会。
借助宦官的力量,汉顺帝将阎显、阎景、阎晏及党羽全部杀掉,把皇太后阎姬迁到离宫居住。孙程、王康等十九个宦官被封侯。曹腾不在这些人之中,但也成为受益者——他没封侯,但升官了。
为了回报宦官,汉顺帝不仅将朝政大权交给宦官,还史无前例地允许宦官养子给宦官养老,继承宦官的财产和爵位。孙程等十九个封侯宦官纷纷收养子。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纷纷给宦官做养子,狗仗人势,压榨百姓,鱼肉乡里。曹腾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默默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寻求封侯机会。
阳嘉四年(135),汉顺帝想利用外戚势力来平衡宦官集团,任命梁皇后的父亲梁商为大将军,掌管朝政。梁商德才兼备,执掌朝政可圈可点。他儿子梁冀不学无术,无才无德,却强行继任大将军,与宦官勾结,弄权专横。东汉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曹腾继续低调谦和。无论是外戚、宦官,还是朝中大臣,他都尽力保持友好关系。
建康元年(144)秋,汉顺帝死去。他刚满两岁的儿子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梁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梁冀掌握朝政大权。一年后,刘炳死去。朝臣们想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当皇帝。大将军梁冀和梁太后却强行拥立八岁的刘缵为皇帝,即汉质帝。汉质帝年幼而聪明,对梁氏把持朝政不满,公开指责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到一年,汉质帝就一命呜呼。东汉必须再次册立皇帝。
此时,朝臣们跟梁冀已水火不容。朝臣再次要求册立清河王为皇帝。梁冀主张册立刘志为皇帝。双方互不相让。在一场血腥的斗争即将爆发时,人缘不错的曹腾等七个宦官站出来,调解大将军梁冀和朝臣之间的矛盾。结果是,大部分朝臣和梁冀一致同意册立刘志为皇帝,刘志许诺娶梁冀小妹妹梁女莹为皇后。李固和杜乔坚持己见,但已经变成少数派。
刘志即汉桓帝。刘志当皇帝后,梁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大将军梁冀继续执掌朝政,梁女莹成功当上皇后。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费亭侯,升任大长秋[2],加位特进[3]。随后,曹腾从曹氏家族中选曹嵩做养子,与他结成对食[4]的吴氏也变成贵夫人。因养父曹腾的关系,曹嵩自动获得做官资格。
曹腾在宫里供职三十多年,经历六任皇帝,目睹过多次政治事件。宦官干政、外戚干政,他见怪不怪,但独行特立,与外戚、士大夫、宦官同时搞好关系。
当时,士大夫受外戚和宦官双重压制,很难出人头地。曹腾虽与外戚梁冀是同盟关系,但也重用和赏识士大夫,推荐了不少天下知名人士担任重要职务。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溪、赵典等杰出人物,都是曹腾所推荐的。在宦官飞扬跋扈时期,曹腾逐渐在士大夫及世族门阀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曹腾努力平衡各方势力关系,难免遭人误解。不过,他胸怀宽广,不记仇,不借权势打击误解他的人。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给曹腾。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今陕西终南山)附近查获书信,上书奏告蜀郡太守,趁机弹劾曹腾,请求将曹腾交给廷尉问罪。汉桓帝没怪罪曹腾。曹腾也不计较种暠弹劾,反而在汉桓帝面前称赞种暠能干。宫内外都赞美曹腾。种暠后来当了司徒,对别人说:“我能今天位列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
位列三公的司徒都宣扬曹腾的美德。在宦官权势熏天的时代,作为得势的宦官,曹腾能这样,非常难得。后来的历史证明,曹腾经营的人脉资源,是其子孙的避风港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二、宦官荫庇,福及子孙
汉桓帝登基后,梁太后临朝听制,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曹腾等宦官升官封爵,唯有汉桓帝本人并不快乐。他只是傀儡,朝中大权在梁冀手中。对梁冀,他不得不极尽尊崇。梁冀穷奢极欲,搜刮财富,修建豪宅,残忍贪暴,民愤极大。作为皇帝,他看到这些也无能为力。
令汉桓帝不安的是,梁冀仗着一个妹妹是皇太后,一个妹妹是皇后,对皇帝、皇后、皇太后都不恭顺。皇帝心里不爽,皇后心里不爽、皇太后心里也不爽,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移到宦官身上,拉拢宦官,寻求安慰,甚至想制约梁冀。
曹腾是大长秋,常年在后宫,看出端倪后,便以年老多病为借口,辞职回家养老。因为他是宦官,又是别人眼中大将军梁冀的盟友,可能成为各方攻击的目标。功成名就,告老还乡,远离政治斗争,成为他最明智的选择。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临死前宣布归政给皇帝,希望汉桓帝与梁冀都“好自为之”。汉桓帝明白梁太后的想法,她不想亲自下令杀死哥哥梁冀,也不期望皇帝和梁冀相互残杀。当时,汉桓帝完全被梁冀控制。梁太后这明显是在警告梁冀。只是,梁冀根本不在意。
延熹二年(159),一直没生孩子的皇后梁女莹忧愤而死。梁冀妻子孙寿推荐邓猛女为新皇后。汉桓帝宠爱邓猛女,封邓猛女母亲为长安君。梁冀嫉恨长安君,公开欺压她。长安君跑到汉桓帝那里诉苦。汉桓帝再也坐不住了,决定除掉梁冀。
汉桓帝虽名义上亲政,但朝臣几乎都是梁冀亲信,一举一动都在梁冀掌控中。依靠谁夺回权力呢?他将目光转向宦官。宫中有权势的宦官,即使不是梁冀同党,至少也不会反梁冀。汉桓帝决定,先找跟梁冀不一条心的宦官。他借上厕所名义跟随从宦官唐衡聊天,得知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瑷、左悺等人与梁冀不和。于是,汉桓帝与单超、徐璜、具瑷、左悺等人密谋,一举除掉了梁冀集团。
诛灭梁冀,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功劳巨大。汉桓帝将他们封侯,世称“五侯”。单超出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掌管车骑军。朝政和军权落入宦官手中。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得势后,大量收干儿子。他们派干儿子、侄子、兄弟到各地做官。那些人的官职来得容易,仗着有靠山,贪污勒索,为所欲为,专门坑害百姓。后来,汉桓帝也担忧他们太过火,慢慢地限制徐璜、具瑗、左悺、唐衡——重用侯览等宦官分夺他们的权力,借口残害百姓惩处他们。
新被重用的宦官上台后,也同样残暴专横,鱼肉百姓,甚至危害百姓的举动有过之无不及。曹腾没参与那些事,与那些作恶宦官比起来,谁令人厌恶,谁令人尊重,朝野都心里清楚。
曹腾养子曹嵩为人处世圆滑得体,不像其他宦官的养子那样跋扈,受到朝内外好评,一路升官到司隶校尉。相比曹腾,曹嵩做官并不清廉,时常因权导利,悄然积累财富,不知不觉富甲一方。
利用养父积累的人脉和声望,曹嵩不声不响地收敛财富,跟当时东汉的政策有关。
延熹三年(160),羌族烧当、烧何等部起义。中郎将皇甫规采用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法平息了起义。事后,朝廷面临巨大财政亏空。为维持糜烂奢侈的生活和减轻国库财政支出,汉桓帝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官爵。
不问才能品德,只要有钱就能买官做。皇帝公开卖官,朝政腐败公开化、合法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曹嵩都有足够的捞钱动力。他不追求其他宦官养子那种飞扬跋扈,更在乎实际利益,喜欢闷声捞钱。
延熹八年(165),皇后邓猛女死去,城门校尉窦武的女儿窦妙当上了皇后。窦武倾向支持士大夫,被卷入与宦官争斗的党锢之祸中。
延熹九年(166),张汎、徐宣等宦官党羽故意在皇帝大赦前犯罪危害百姓。他们企图做坏事后“合法地逃脱惩罚”。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不畏权贵,在大赦后,仍然按律杀了张汎、徐宣等人。有宦官向汉桓帝诬告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藐视皇权。汉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
这件事引发朝臣强烈不满。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一同向汉桓帝进谏,请求不要处置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人。汉桓帝不高兴。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继续上书劝阻,引经据典为受罚官员辩解,请求尽早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汉桓帝不理他。宦官嫉恨士大夫集团,大加报复。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及民间读书人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汉桓帝震怒,大批官员或者被免,或者死在狱中,或者逃亡外地。
后来,李膺处死故意在大赦前杀人的张成的儿子。在宦官的支持下,张成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诽谤朝政,祸乱各地风俗”。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公开爆发。结党营私是皇帝的最大忌讳。汉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审理党人。杜密、陈翔等重臣,陈寔、范滂等士人,都被通缉。
窦武同情和支持士大夫,在延熹十年(167)上书求情。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为党人的言辞所感动。而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的养子。部分宦官害怕牵连自己,也向皇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汉桓帝宣布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获得释放,放归田里,终身罢黜。
建宁元年(168)初,汉桓帝死,窦皇后册立刘宏为皇帝,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窦武出任大将军,陈蕃出任太尉,胡广出任司徒,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重新被起用。东汉出现重用贤人趋势。
不过,宦官势力依然强大。曹节、王甫等宦官谄媚侍奉窦太后。窦太后非常宠信宦官,在宦官怂恿下,多次乱下命令。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根本就不该干涉朝政。他们私下商议后,上书窦太后,请求革除宦官参政。窦太后却认为,宦官参政是前几朝皇帝时都存在的,再正常不过,宦官有恶劣行为,可以杀掉,但没必要禁止宦官参政。窦太后反复衡量,处死了表现恶劣的管霸、苏康等宦官,同时保护了曹节等人。
窦武等人不满意,准备先斩后奏,抢先杀掉曹节、王甫等人。没想到,宦官蒙骗汉灵帝,杀掉山冰等宦官,抢夺印、玺、符、节等,胁迫尚书令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人。这次政变后,宦官完全控制朝廷,牢牢压制着满朝文武。
宦官完全掌控朝廷后,与宦官有关联的人便鸿运当头。曹腾没参与,但他的亲信参与了。事后,那些宦官回报曹腾,将他养子曹嵩升任大鸿胪,位列九卿,给予他十几岁的孙子曹操做官资格。
熹平三年(174),曹操被举孝廉,奉命入京都洛阳为郎。孝廉是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东汉时,察举被世族门阀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只有世族门阀子弟才会被举荐,非世族门阀子弟,无论多有才干,都没机会。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曹操被举孝廉,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因为曹操年幼时非常另类,很小就在长辈面前使诈。他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能力,且任性豪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喜欢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曹操叔叔多次打小报告,要求曹嵩管教曹操。曹嵩并不理会,认为那并不是多大的事。曹操憎恨叔叔背后打小报告,便设一计,让他从此闭嘴。
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叔叔,假装眼歪嘴斜流口水。叔叔感到奇怪,关心地问:“你怎么了?”曹操说:“我中风了。”叔叔慌忙去告诉曹嵩。曹嵩很惊愕,过来看曹操时,发现他一切正常。曹嵩问曹操:“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这么快就好了?”曹操委屈地说:“我没中风,可能是叔叔不喜欢我,才会那样说。”曹嵩产生疑心,从此不再相信弟弟说曹操的事。
曹操小时候的另类举动,传到很多人耳中,引起大家的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曹操是会折腾的纨绔子弟,没什么特别才能,长大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桥玄、何颙、许劭却认为曹操是非凡的人。尤其是许劭的评价,简单、明了、易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为这些评论是炒作曹操,饭后谈资,并没放心上。
当时的人都深信曹操长大会做官,不过没想到曹操做官,不是凭荫庇,而是凭举孝廉。得知曹操被举孝廉,很多士大夫不屑,认为他只不过沾宦官爷爷的光而已。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获得做官资格的曹操却并不想混官场,而要立志实践所学兵法,凭个人能力拯救汉朝。
曹操敢作敢为,进入官场后,能否实现梦想呢?
三、有志青年,不畏挫折
相比爷爷曹腾当官小心翼翼搞好各方关系,相比父亲曹嵩当官闷声发大财,以举孝廉身份进入官场的曹操完全是另外一种面孔。他有梦想,有气魄,不畏权贵,有担当。当然,他有先辈荫庇,遇事能逢凶化吉,有资本在一次次挫败后东山再起。
曹操举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郎是帝王的侍从官,只有皇帝非常信任的官僚子弟或功劳巨大的士兵才有资格出任。曹操出任郎,也仅仅是镀镀金。没多久,汉灵帝就任命他为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洛阳城北部治安。
洛阳北部尉级别不高,但管的是皇亲贵戚聚居的地方,接触的是达官贵人。很多世族门阀子弟都不愿出任洛阳北部尉。曹操不嫌洛阳北部尉官小麻烦多,想借机会实现治理腐败的梦想。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制造十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宣称有违反禁令的人,无论是谁,都用五色棒打死。一时间,洛阳城内,无论是贵族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大吃一惊,静待曹操究竟敢不敢惩罚违令的皇亲贵戚。
当大家等着看笑话时,却惊讶地发现曹操捅破了一个大娄子。皇帝宠幸宦官蹇硕的叔叔仗势欺人,明目张胆地违禁夜行。正在值班的曹操遇到了他,毫不留情,亲自用五色棒将他打死。
蹇硕向汉灵帝哭诉,要求惩罚曹操。大鸿胪曹嵩也慌忙求见汉灵帝,替曹操求情。曾经当红宦官的孙子处死如今当红宦官违法的叔叔,双方都请皇帝出面主持正义。汉灵帝左右为难,不知道偏向谁好,便征询左右及朝臣意见。曹嵩的人缘明显要好过蹇硕。不过,蹇硕是皇帝最宠信的宦官。大家谁都不敢得罪,建议和为贵。蹇硕见支持曹家的人更多,自己叔叔又不占理,只好和为贵,不了了之。
事后,洛阳的皇亲贵戚及宦官都收敛了不少,没人敢在洛阳北部违法乱纪。曹操一时间成为名人。一些权贵心里不是滋味,碍于大鸿胪曹嵩的面子,只好明升暗降,撺掇皇帝调曹操出任顿丘县令。
光和元年(178),曹操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宦官趁机做文章。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官。曹操不想待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在闲居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无法实现治理腐败梦想的原因。
没多久,曹嵩由大鸿胪改任大司农。经过曹嵩一番打点,光和三年(180),曹操又被征召为议郎。议郎是皇帝顾问,在皇宫里轮流当值,负责守卫门户等,有参与朝政的权力。曹操隐居期间思考的结果,是朝廷腐败源于皇帝宠信的宦官一手遮天。他是宦官曹腾的孙子,不好出面奏请杀宦官,便上书为被宦官陷害而死的窦武、陈蕃等人平反。党锢之祸是汉灵帝亲自定性的,他不认为那件事做错了,因而没理会。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汉灵帝偶尔回应一下,大部分不搭理。曹操逐渐发现单凭他无法匡正朝政腐败,只好隐忍待机惩治那些不法分子。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趁机让曹操出任骑都尉,命令他与皇甫嵩等人一起去镇压颍川黄巾军。在朝廷当官受挫的曹操,在战场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们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因战功,曹操升任济南相。在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继续尽力整顿吏治。
济南国有十多个县,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的历任国相对那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饬,一下奏免了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国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济南国的贪官污吏没有了,到洛阳向皇帝告曹操状的人却多了起来。
汉灵帝虽然很给大司农曹嵩面子,也知道曹操是在为朝廷着想,但架不住告状的人实在太多,于是下令先调任曹操为东郡太守,再将他调回朝廷当议郎。他认为,曹操做议郎后不断上奏,给他惹的麻烦远远要比在地方任职时少。
皇帝明显受权贵左右,曹操无法实现整治贪官污吏的梦想,出任议郎也郁闷压抑,便托词有病,请求回归乡里。汉灵帝顺势批准了曹操的请求。曹操再次回到家乡谯县隐居,春夏读书,秋冬打猎,思考人生,与族兄弟们习武论道,远比待在洛阳出任议郎开心。
天下纷乱,冀州刺史王芬联合许攸、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汉灵帝,立合肥侯为新皇帝。王芬等人邀请曹操入伙,遭拒绝。不久,王芬事败自杀。曹操置身事外,继续对外摆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架势。
年纪轻轻的曹操隐居,他父亲曹嵩却仍然在官场上积极进取。曹嵩袭承曹腾爵位,也为官多年,一路升职到大司农,但内心依然不满足。中平四年(187)十一月,太尉崔烈被免职。趁此机会,大司农曹嵩贿赂中官,主动向西园捐一亿万钱,换得太尉之职。太尉位列三公,仅次于大将军。曹嵩当上太尉,志得意满,达到政治生涯最高峰。
好事不长久。中平五年(188),黄巾军余部再度起义,有星火燎原之势。东汉朝廷不断派军镇压,各地黄巾军此伏彼起。为镇压起义,同年三月,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州牧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地方实力和控制地方,有效镇压黄巾军残部。
此政策一出,原本游离于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之外的势力——地方世族门阀获得空前壮大机会。他们掌握强大财力和人力资源,无论谁担任州牧,都需要足够重视他们。那些在朝廷担任要职的世族门阀弟子,不仅容易当上州牧,还容易成为一方诸侯。军政权力下放给州牧,地方军拥兵自重,逐渐成为时尚。他们以镇压黄巾军为名,悄然发展壮大势力。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群雄互相攻击,最终无视皇帝,想攻打谁就攻打谁。各诸侯都注重发展势力,重视人才。被赦免的党人、民间底层读书人、武夫,各级官吏,都获得重用机会——只要有本事,都有机会实现梦想。这也给了曹操发挥才干的机会。
对曹操来说,新形势是机会,对曹嵩来说,它却是劫难。曹嵩刚刚当了五个月太尉,就被当作朝廷替罪羊罢官。花费一亿万钱得到的太尉之位,曹嵩尚未坐热就被免职,非常郁闷,心灰意冷地回到谯县(今安徽亳州)老家。
曹嵩走回老家,赋闲在家的曹操却再次回洛阳。军权下放到地方后,黄巾起义浪潮得到遏制,东汉覆亡危机化解。一些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趁机拥兵割据,对朝廷形成隐形威胁。为震慑各地方势力,同时防止黄巾军再次死灰复燃,大将军何进策划了洛阳大阅兵。
洛阳大阅兵后,为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汉灵帝下令设西园八校尉,任命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七人为校尉,归上军校尉管辖。不仅如此,司隶校尉以下将领,包括大将军,也归上军校尉统率。汉灵帝明知道曹操和蹇硕是冤家,却安排曹操做蹇硕的直接下属,明显有让他们相互监督、互相牵制的意味。不过,令曹操心安的是,袁绍也是八校尉之一。袁绍是坚定的反宦官派,是曹操对付蹇硕的天然盟友。
大将军何进忙活半天,最终弄了个宦官蹇硕做顶头上司,内心极其不服气。蹇硕深知何进不服气,对他又害怕又妒忌,便与其他宦官一起劝皇帝,派何进率军去镇压边章、韩遂所部反军。何进看穿其阴谋,借口要等袁绍镇压徐州、兖州黄巾军返回后再出兵。
光熹元年(189)年初,汉灵帝死去。蹇硕计划在何进入宫时将他杀掉。何进事先得知消息,称病请假。蹇硕没除掉何进。刘辩当上皇帝后,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何进受宦官欺压,等掌握朝廷大权后,就暗中布置诛灭宦官。因为宦官为天下人嫉恶,太傅袁隗侄子袁绍也劝何进尽快除掉宦官。何进认为灭宦官是民心所向。袁氏家族累世宠贵,四世三公,在朝野非常有声望。袁绍喜欢养豪杰之士,手下有著名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人。袁绍认为,除掉宦官,是为天下士大夫主持正义,能提升声望。
何进获得袁绍支持,蹇硕惴惴不安,联络赵忠等人密谋抢先杀掉何进。中常侍郭胜深得何太后与何进信任,劝阻赵忠等人别听蹇硕的,同时将消息告诉了何进。何进派人捕杀蹇硕,亲自接管禁卫军,然后想趁机杀掉所有作威作福的宦官。何太后阻止何进采取行动,强行收回禁卫军统率权。袁绍又建议何进抢先将宦官全部杀掉。何进不敢行动。
得知消息的何太后猜忌何进,倾向于保护宦官。袁绍又建议何进秘密召董卓率军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曹操和陈琳努力劝何进此举不可,但何进不听劝谏,最终采纳了袁绍的建议。
何进要杀宦官,人人皆知。宦官惶惶不可终日。不久,段珪、毕岚等几十个宦官袭杀了被骗进宫的何进。袁绍等人得知消息,借机率军入宫追杀宦官。张让和段珪劫持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到黄河渡口小平津,遇到率军朝洛阳赶的董卓。董卓率军带皇帝一起回洛阳,挟天子令诸侯,掌控朝政。
长期待在边疆统兵的董卓不懂朝廷礼仪,自恃战功,依仗凉州兵,野心勃勃,目中无人。他趁何进死的机会,收编何进旧部,派心腹吕布杀掉执金吾,接管京城防卫军。
鲍信率先察觉到董卓有野心,劝袁绍趁董卓根基不稳除掉他。袁绍惧怕董卓,优柔寡断,不敢采取行动。没多久,董卓完全控制朝廷,权势远超皇帝。他废皇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亲自出任太尉,掌管全国军队,又加任国相,掌握宰相权,处理朝政大事。
董卓察觉手握实权的袁绍和曹操对己不利,想除掉他们。董卓试图拉拢袁绍,遭到拒绝。袁绍与董卓针锋相对,双方手按剑柄,差一点当场打起来。当晚,袁绍逃离洛阳,到渤海郡避难。曹操识破董卓阴谋,暗中谋划除掉董卓。在刺杀董卓失利后,他也连夜逃出洛阳。在董卓淫威逼迫和阴谋陷害下,朝中许多忠义之臣,不是被逼迫出逃,就是被消灭。
曹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谯县,将近几年朝廷内的重大变故告诉了曹嵩,说他要“散家财,合义兵”。曹嵩对局势无能为力,也不反对曹操追求梦想,将家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曹操,另一部分给小儿子曹德。起兵有风险,曹嵩愿意给曹操大量财产,但不愿意跟随他征战,最终决定带曹德及一部分家财到琅琊避祸。
曹嵩当官时闷声发大财,虽然当太尉时亏了一亿万钱,但长期积累起来的家财非常丰厚。曹操变卖了给他的那部分家财,带着堂兄弟曹仁、曹洪、曹纯及其他家族成员,与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及其家族,迅速组成一支三千人的军队。
初平元年(190),反董卓成为时代潮流,韩馥、刘岱、孔伷、张咨、袁绍等十余地方实力派起兵反董卓。曹操出任代理奋武将军,率军参加讨董卓。反董卓联军盟主是袁绍。没多久,曹操再次对袁绍失望。
董卓被联军击败,挟持皇帝迁都长安,抢掠和焚毁洛阳城。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百姓的愤怒与反抗。这是反董卓联军进攻的大好机会。不过,孙坚所率先锋军遭挫后,反董卓联军惧怕董卓精锐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都屯兵在酸枣(今河南延津)一带。曹操建议联军趁机与董卓军决战。袁绍不听。曹操率三千人追击董卓所部,遭到伏击,大败而归。他的士兵死伤大半,自身也中箭受伤。
满怀梦想拯救时局的曹操带伤率残部撤回酸枣。在总结失败教训后,他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所部。盟主袁绍不置可否,关东诸将也不听从曹操的建议。曹操这才明白,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上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势力。
孙坚在洛阳废墟中意外得到在混乱中丢失的传国玉玺。诸将纷纷产生觊觎之心。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失望至极的曹操带伤率残部返回陈留,开始独立创业。联军解散。诸将纷纷率部回各自领地,军阀混战开始。
这次讨伐董卓联军的参与者或者其后代,大多成为逐鹿天下的枭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及孙坚儿子孙权,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劲敌原来都是曾经的盟友。当然,他们也不会想到,日后篡夺汉朝江山的人是曾经拼尽全力保汉朝的曹操的后代。
注释
[1]阉人,此处指割掉生殖器官的男性。
[2]大长秋是近侍官首领,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等级是二千石。
[3]特进,地位同三公。
[4]对食,此处指宫女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