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文存丛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冰清玉洁 才思不减李易安——明·朱妙端《静庵剩稿》

朱妙端(1423—1506年),字仲闲,号静庵。其生平海宁地方史志记载甚少,钱泰吉《海昌备志艺文志十六·闺秀》作如下介绍:“尚宝司卿祚女。归福建光泽教谕邑士周汝航济才,后因海溢移家武原。晚复因其子梦龄办事南京,遂迁江宁。寿八十四终。”《明诗综》载有《静庵集》十卷,《拜经楼诗话》载有《自怡集》十卷,《檇李诗系》载作《诗集》十卷,《遗集》五卷,《杂文史论》五卷。

朱妙端为朱祚之女,朱祚,明学者,官至翰林修撰、尚宝司卿。朱妙端嫁海宁周汝航,因丈夫任福建光泽教谕,随夫移居光泽县,夫死后,扶柩回归,后又迁居海盐,晚年随儿子定居江宁。其上述著作现仅存吴骞收集整理的《静庵剩稿》一卷,收录《拜经楼丛书》。民国十年(1921年)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出版,现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骞所著《海昌丽则》点校本出版。

吴骞的《拜经楼诗话》对朱妙端有介绍:“海昌闺秀朱静庵,在明化治间,以诗鸣于时,前此未闻也。有《自怡集》等,今皆不传。《咏虞美人》及《梅花灯笼》诗尤脍炙人口。”可见,在吴骞之前,朱妙端的诗名已很少有人知道,像吴骞这样博学的乡贤,也是“前此未闻也”。好在吴骞编成此残卷后,又增加了一篇附录,将其收集到的朱妙端与同时期友人间的唱和,以及明朝人对她的评价,附录于诗集后,才使后人对这位明朝中期“以诗鸣于时”的才女有所认识。

吴骞在《海昌丽则》附录中有《海宁周氏宗谱》对周汝航、朱妙端夫妇的记载:“子济,字汝航,号简庵,成化四年岁贡,福建光泽教谕。恭人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三丧父,哀毁如成人。长遂博览群籍,以诗赋闻于时。比来归,闺中唱和,有金童玉女之目。六十余,从简庵公之闽任。越五年,简庵公卒于官,扶柩旋里。自后年益高,才德益著,卒年八十四。”这是对朱妙端生平比较详细的介绍。

与朱妙端唱和的同时期诗人,有祝淇《和孺人朱太仆妹》,陈德懿《朱静庵夫人许来访,竟不见遇,作此以寄》。陈德懿,仁和人,都御史李公昂妻,平生与海宁朱静庵唱酬最密。明代人姜南对朱妙端的评价是:“海昌朱静庵《梅花灯笼》诗脍炙人口,又咏虞姬云云,才思不减李易安也。余十五六时识之,今有集行世。”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称朱静庵“博学能诗,有声化治间。若乐府长歌短章,俱有古人法度,无纤丽脂粉之气。有集藏于家。平生妇德,冰清玉洁,朱淑真、李易安不足多也”。从姜南的“今有集行世”和徐咸的“有集藏于家”,都说明了当时有朱妙端诗文集行世。

稍后于朱妙端的乡贤董穀,在《碧里杂存》一书中,对历代女诗人有过评价,他对朱妙端评价尤高:“我朝成化、弘治间,海宁朱静庵者,周汝航妻,博学高才,福德兼备,寿考令终。遗文垂后,才识纯正,词气和平,笔力雄健,真闺阁之懿范,女德之文儒也。”董穀甚至认为朱静庵的人品才德,远在李易安、朱淑真之上。而吴骞则认为“至侪于《漱玉》《断肠》之流,过矣”。《漱玉集》《断肠集》分别是南宋词人李清照、朱淑真的集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蔡完在编《海宁县志》时,介绍朱静庵生平是:“自幼咏聪慧,博览群书,酷嗜吟。”也将董穀评价抄录于后,其他诸如田艺衡的《诗女史》、顾起纶的《国雅品》、葛徵奇的《竹笑轩诗集序》、谈迁的《海昌外志》、许三礼的《海宁县志》、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沈季友的《檇李诗系》、程如婴的《明诗归》等著作中,都有对朱静庵其人其诗的论述。其中,清初诗人沈季友《檇李诗系》称朱静庵“其诗才致清瞻,声调遒健,平平抒写,自然娴丽,无愧名媛矣”,是很中肯的评价。

吴骞对朱静庵最为赏识的诗是《咏梅花灯笼》和《咏虞美人》两诗,认为是脍炙人口之作,《咏梅花灯笼》:“筼筜织作巧玲珑,朵朵分明似化工。薄暮高挑照归路,满阶疏影月朦胧。”用纤细的竹子编织成灯笼的骨子,绣上梅花点点似天工所化,在夜色将临的薄暮之中,朦胧的月光映衬着灯笼的梅影,好一幅“疏影横斜月黄昏”的仕女夜归图。

《咏虞姬》诗,又作《虞美人》:“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与另一首《题虞美人》的五言古风一样,大气凛然,感怀思古,慷慨激昂,确无“纤丽脂粉之气”,而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雄健豪迈气概。朱静庵其他几首怀古诗,也同样体现了这种风格,如《读霍光传》《白门怀古》《小桃源诗为故元尚书贡玩斋隐朱质夫亭馆作》《从军行》《题明因尼寺陈后主所建》《金陵怀古》《吴山怀古》等。

《成化纪事》一诗,描写了发生于明成化八年七月的一次潮灾:“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此诗如与张方洲的《成化纪事》诗相互参照,便构成了一幅钱塘江大潮给海宁造成灾难的完整画面。

悲秋是朱妙端诗中的一大题材,历代悲秋诗多如汗牛,而朱静庵的《秋日见蝶》无疑是众多悲秋诗中的佼佼者:“江空木落雁声悲,霜染丹枫百草萎。蝴蝶不知身是梦,又随秋色上寒枝。”作者出生于钱塘江畔,依山临江,深秋时节,江空寥廓,落木萧疏,大雁纷纷南飞,啼声悲凉,百草已经开始枯萎,惟有经霜后的枫树,金黄而红,引来蝴蝶以为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了,在寒凉秋意中平添一份春意。《采莲曲·五月薰风至》中的“不爱莲花红,惟采莲菂苦”,也流露了同样的心境。

可惜的是,朱静庵留下的诗仅剩《静庵剩稿》薄薄一卷,共45首诗,补遗一首《题琴清轩》,是吴骞从海盐张氏石鼓亭所藏墨迹补入,自署“八十老人朱静庵”,另有残诗两句:《读李易安词题后》“一代才华真可惜,错将闲恨寄新词”,《篱落观梅花有感》“可怜不遇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这两句诗被后人误解为朱静庵与朱淑真似乎有相同身世,吴骞为此做了纠正,朱静庵与周汝航“白头偕老,未尝有天壤王郎之恨。乃好事者摘其《篱落见梅》诗,至侪于《漱玉》《断肠》之流,过矣”。事实上,朱静庵的人生远比李清照、朱淑真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