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土壤
村域处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南部的杭嘉湖平原,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钱塘褶皱带。早在中生代燕山晚期(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动和火山活动,杭嘉湖一带沉降下陷,在今桐乡市域形成东南向西北倾斜的中生代断陷型盆地,村域正处于这一盆地东南部边沿。第四纪地质时期(距今约258万年前),村域平原已露出海面,但仍呈海湾淤积的大型湖泊沼泽地状,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海水多次进退,引发海陆变迁、基岩风化剥蚀和堆积等。大约1万年前,在海相沉积物覆盖层厚约150米的基础上形成陆地,后经历沼泽化过程,特别是人为的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在表层形成了耕作土壤。
二、地形地貌
村域宽2380米,长2450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卫星地图显示,村域四沿轮廓所构成的形状,整体上看,似一只面朝东方、脚踩于洛塘河里的鸟雀:头部在东北角查坟前,尖尖的尾巴在西面的汤家元,东沿河道略曲,似鸟雀之脖颈和胸脯,南沿洛塘基本呈直线状,如鸟雀之腹部。
海拔不高,无一山丘,属于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特色,“四望如砥皆平原沃壤”。村域海拔虽属高桥街道乃至桐乡市海拔最高村之一,1949年档案显示境内田面高程最低3米,最高7米(荡田)以上,多数5米左右,而旱地平均高程在8米左右,高岗超10米。1970年前,村域内,良田、桑园、鱼塘、竹园、菜园、果园和村庄、道路、渠沟、河港等错落有致,交叉插花,高低落差5米以上。后经多轮土地整理,现平均海拔约6米,其中,旱地平均海拔约7米,田块平均海拔约5米。
人工改造痕迹明显。千百年来,历经村民罱河泥、挖水沟、开鱼塘、挑稻秆泥扶桑、筑路等生产活动,渐渐形成桑基、圩田、池塘、道路交错的“大平小不平”的人工地貌;近六十年来,多轮大规模平整土地,挖土制砖,改造箱子田,综合农业治理等,这些人为活动致村域田地高低落差趋小,地貌恢复平坦。
河浜和村庄密布。村域南北东西边界皆有大塘河港,村中又有母亲河漕泾港,还有南庄桥浜、大水路等小河小浜13条;而民居又习惯于傍水,且聚而成村庄,河浜盘绕村前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