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泾村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行政区划

历史上,漕泾地域曾先后隶属长水、由拳、禾兴、嘉兴、崇德(石门)县的语儿(御儿)乡,其中明清二代隶属语儿乡四都的十图或十图东邻。

民国二十二年(1933),推行保甲制(10甲为保,10户为甲),境内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保(部分保的部分区域今属骑力村和湘庄村)。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15日,日寇进犯,村境沦陷,并焚毁第一保封家场、大水路、吕家木桥、张家埭等房屋27间,掳杀平民10人,此后时有日伪骚扰,民不聊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20日,日寇败退,人民清算汉奸和伪保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重编保甲,村域涉第一、第二、第三保,其中第二、第三保分别与今骑力村的朱家桥一带和湘庄村的斗富兜一带重合。同年10月1日,随骑塘乡并入梵山乡后,村域设梵山乡第十一保、第十二保。翌年4月,改设梵山乡第一保和第三保(相庄与漕泾各有一部分),各下辖19甲。

1949年5月,村域解放。11月,废除保甲制,设第一村(全部,驻圣帝殿,下辖15个村民组)和第三村(驻斗富兜,村域6个村坊和相庄斗富兜等7个村坊合组),均属崇德县留良区梵山乡,1950年3月后改隶崇德县城关区骑塘乡。1952年后,境内陆家门等村坊组建生产互助组。1953年,为便于实行普选制,第一村分为第一代表区和第二代表区,第三村分为第五代表区和第六代表区。1954年11月,第一村内成立群益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村内成立永丰农业生产合作社;翌年10月第一村内又成立联益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村内又成立民益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2月,第一村内的群益社与联益社合并为第一联社(高级社),稍后再将原三村民益社的范家门、陆家门、汤家元、里门桥、塔石桥、张家门划入一联社,隶属崇德县骑塘乡,此后,村域范围基本稳定,时下辖21个村组,社址马家木桥。

1958年10月,第一联社与第二联社(骑联和力耘)组合成第五大队,驻骑塘桥,隶属崇德县留良人民公社。11月23日,随崇德县并入桐乡县,隶属公社不变。1959年3月20日,第五大队分漕泾、骑塘两个生产队,隶属桐乡县留良公社骑塘管理区,漕泾时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连(生产小队)。1961年4月,留良公社中析出骑塘公社,隶属桐乡县骑塘公社;7月18日,漕泾改称漕泾生产大队,大队部驻马家木桥西侧;9月,里门桥划归骑联大队,时辖张家埭、大水路、湾渔池、长浜、马头里、大木桥、查坟前、南庄桥、吕家木桥、大天井、孙家埭、顾家埭、双元村、墙门头、马家木桥、范家门,张家门、塔石桥、陆家门、汤家元20个生产小队。1967年后,缩减湾渔池、墙门头、马头里、大天井、顾家埭5个,长期稳定为15个生产小队。

1969年5月,漕泾生产大队更名红光生产大队,大队部驻地迁至桥东侧平房。1972年大礼堂落成后,大队部在礼堂设办公室。1978年4月,复名漕泾生产大队。

1983年10月,村社分设,漕泾生产大队更名为漕泾村,隶属桐乡县骑塘乡,下辖张家浜、张家埭、大水路、方田村、湾渔池、吕东、吕西、大天井、孙家埭、顾家埭、沈家场、长浜北、长浜南、大木桥、查坟前、南庄桥、马家木桥、墙门头、双元村、枉港、张家门、张北、塔石桥、陆家门、陆家浜、公婆桥、范家门、范家浜、汤东、汤西30个村民小组。

1993年5月,漕泾村隶属桐乡市骑塘乡。2001年10月,随骑塘乡并入桐乡市高桥镇。2017年8月,隶属桐乡市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下辖30个村民小组,至今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