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的话
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阅读能力却没有提升?
通常认为,只要多看书,阅读能力就一定能提升。实践证明,二者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个中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读得多,但读得浅,内容空洞,缺乏“营养”;第二,读得多,但读得泛,漫无目的,毫无系统;第三,读得多,但想得少,匆匆掠过,未加思考;第四,读得多,但丢得快,不留痕迹,难以积累;第五,读得多,但练得少,缺少方法,不会变通。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给广大家长及孩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好书是“压舱石”
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孩子的书桌上,依然能看到一些内容空洞、缺乏“营养”,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的读物,例如劣质漫画、搞怪作品等,不一而足。
引导孩子远离低端、劣质图书,多读经典,需要家校的共同努力。总体而言,孩子可以选择以下几类书来重点读。
第一类:教材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推荐的书。例如,三年级推荐阅读童话和寓言,有《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等;四年级推荐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有《中国古代神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五年级推荐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名著,有《中国民间故事》《西游记》等;六年级推荐阅读儿童小说和世界名著,有《童年》《鲁滨逊漂流记》等。
第二类:教材里节选的那些书。例如,学习课文《火烧云》《祖父的园子》之后读《呼兰河传》,学习《刷子李》之后读《俗世奇人》,学习《少年闰土》之后读《故乡》,等等。
第三类:权威部门和机构提供的阅读指导目录中的书。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这份阅读指导目录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好书是“压舱石”,用一些“经典”来打底,阅读才不会“随波逐流”。
二、兴趣是“加油站”
一些孩子读书,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为了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例如,老师让孩子阅读20分钟,时间一到,孩子不管读到哪里,都立马放下书。这样的阅读状态,其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件事而言,家长与老师要扮演好“点火者”的角色,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多与书亲密接触,点燃他们对阅读的热情,让孩子爱上阅读。我有一个表伯,他只是偏远乡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先后把五个孩子送进了大学,这可谓现代版的“五子登科”。当我请教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什么经验时,他说首先要引导孩子多读书,“自己不会教,就让书去教”。只要到城里办事或开会,他就一定会给孩子们买本书当作礼物。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他还用上了一个“土办法”——故意藏书法。他先是选了一本书,在书桌前认真阅读,待孩子们放学回来,就故意把这本书藏到抽屉里,或者压在枕头底下。孩子们看他这么做,觉得好奇,以为那是什么宝贝不能让自己看到,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书翻出来读,慢慢地就喜欢上读书了。孩子们读完书后,还经常在空地上给村民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受欢迎。这样,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
兴趣是“加油站”,周末带孩子逛书店,平日里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只要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方法是“催化剂”
做任何事情,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阅读也不例外。古人总结了很多读书的方法,它们都值得我们借鉴与传承。例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于阅读而言,虽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但一些基本的技巧还是值得掌握的。例如,要区分“精读”和“略读”,该精读的精读,该略读的略读。不能对一篇课文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浏览,也没必要对一则普普通通的新闻报道进行批注,一切宜根据需要而定。一般而言,如果精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能够概括“主要内容”,评价“主要人物”,把握“主要事件”,领会“中心思想”,赏析“写作方法”,了解“创作背景”,则算是阅读得比较深入了。
方法是“催化剂”,不论是朗读、背诵、摘抄还是批注,选择最佳方法,“善读书”才能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四、练习是“助推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你将答题方法看多少遍,都不如自己动手运用来得印象深刻,提升阅读能力更是如此。为什么很多孩子一到考试,阅读题常常是丢分的“重灾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答题方法练得太少,不会运用。
首先是掌握答题方法。方法正确,会让问题轻松得解。缺少题型意识,不讲究方法,随心所欲答题,回答不全面,最后导致阅读题大量丢分,是不少孩子的现状。例如,对于“概括”这一阅读能力点,如果不讲究方法,要么根本无从下手,要么概括得不全面,要么概括得不够简洁,不一而足。如果能掌握本书所归纳的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摘录删改法+增补合并法+关键词串联法+扩题法+六要素梳理法”,那么“概括”将不再是阅读理解的“拦路虎”。如何理解词句含义?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如何把握文章主旨?如何表达阅读启示?如何赏析修辞手法?用好本书,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其次是反复巩固运用。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掌握方法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进行巩固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内化方法的目的。本书除了借助案例讲解答题公式,还精心设计了“对点练习”,针对每一个答题公式,都配备了阅读训练,让孩子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本书精选目前考试中常见、常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非连续性文本、古诗文阅读理解题,让孩子进行“实战演练”,确保孩子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练习是“助推器”,当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并能在实战中反复运用它们时,那么提升阅读能力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