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双碳”目标助力绿色低碳产业迎来新机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气候雄心峰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会议纷纷提到碳达峰、碳中和等议题。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自2020年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密集发布碳排放相关政策(表1-1)。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了碳达峰方案。
为推进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国内外研究机构相继开展相关研究。2020年9月,能源基金会联合马里兰大学发布研究报告[1],提出中国可采取促进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部门脱碳、终端部门电气化等五项策略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图1-1)。其中,终端部门电气化涉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新基建建设,而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一环,将有助于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
表1-1 2020年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碳排放相关政策清单
(续)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图1-1 五项策略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
在电力部门脱碳方面,2021年3月1日,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明确推动能源电力转型主要实践、研究路径以及行动方案。在能源供给侧,将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大规模储能装置,加快光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将分别达到20%和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将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强化能耗双控,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预计2025年和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将分别达到30%和35%以上。
2021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指出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报告提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2060年剩余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部门。交通部门应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电池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中国目前积极推行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议引入市场拍卖机制,运用碳交易、碳税、补贴等有效策略,引导全球构建统一碳减排市场机制,完善实施细则。
落实“双碳”目标,深入贯彻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社会碳排放约105亿t,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t,占全社会碳排放的87%。因此,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挑战巨大,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做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抢占绿色产品制高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