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升温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持续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已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冰川加速退缩,冻土面积减少
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消失,近50年来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m,冻土面积减少约18.6%。
(2)平均年降水量年际波动
1961~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存在较大的年际波动,东北西北大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自东北地区南部和华北部分地区至西南地区大部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问题严峻,东部主要河流径流量有所减少,海河和黄河径流量减幅高达50%以上,导致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因水资源短缺,耕地受旱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和成本增加,品质下降。
(3)海平面持续上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海洋温度升高将导致珊瑚礁、贻贝海床、藻类栖息地等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海洋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2018年发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1980~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mm/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据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比20世纪高出0.4~0.6m。当海平面上升超过1m时,一些人口集中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海河三角洲)将受到严重损害,中国沿海将有12万km2的土地被海水吞噬。
(4)极端天气频率增高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极端高温事件、洪水、台风、干旱等均有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增多。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对我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2000年之前的平均每年1208亿元增加到2000年之后的平均每年2908亿元,增加了1.4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运营产生显著不利影响。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气候风险威胁着人类系统的稳定性,还将以“风险级联”的方式通过复杂经济和社会系统传递,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已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生态系统的结构,气候变化叠加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脆弱性增加。
(5)影响城市环境
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城市环境,加剧城市的“五岛效应”,即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一般城市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高于周围郊区,城市就像一个“热岛”,而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随的。由于城市主体是由成片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构成,易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有些城市在某些时间湿度比较大,如上海在1月份夜间出现湿岛的次数最多,但强度偏弱,而夏季次数少,但强度大。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上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容易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导致强降水事件增多,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浑浊岛效应主要是由于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近50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
高温热浪、暴雨、暴雪、台风等损坏交通运输设备、地面设施,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对城市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影响。沿海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将明显增加,近些年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常发生“台风、风暴潮、暴雨”等同期发生的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员、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