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本书是笔者继《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脱贫攻坚研究——以四川为例》之后的第2部专著。这两本专著在时间、立足点和着力点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时间上讲,第1部专著出版于2018年,第2部专著的立项、调研及部分写作工作也是始于2018年,两本书有着很大的连续性。从立足点上讲,这两本书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贯彻国家重大战略,立足于四川省和成都市实际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讲,这两本书都是笔者围绕当时身边发生的重大事情而展开的,笔者对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嘱托和使命进行了研究。第1部专著的着力点是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逻辑演进及实践路径,笔者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等层面,对党中央的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阐释,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贫困问题、迈向共同富裕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实践,以及破解人类贫困的世界性难题的基本经验进行了阐释。第2部专著的着力点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成都市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科学论断;之后,国家相关部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和成都市迅速开展公园城市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2100多万成都人民,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出的贡献进行阐释,试图为推动超大城市科学处理“人、城、产、景、居”等方面的矛盾和困境,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坐标。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视察时作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笔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四川省委相关精神要求,及时向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科研处提交了题为“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选择与实践推进”的课题申报书。同年10月,笔者被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为四川省委第5批援藏干部,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始为期2年零8个月的挂职援藏工作。在笔者刚刚到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甘孜州民族干部学院担任讲师专业技术职务之时,笔者提交的题为“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选择与实践推进”课题喜获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校级重点课题立项资助,这给笔者援藏期间加强课题研发带来了精神动力,也解决了笔者的研究成果出版经费。对课题研究的强烈兴趣和研究成果出版经费的支持,使笔者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继续研究的决心。因此,在课题获得立项后,笔者就开始关注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情况,虽然身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但笔者的心却静了下来,开始从容思考车程3个多小时外的成都正在全面建设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当时,笔者思考的问题如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什么是成都?为什么不是其他地区?应当从哪些方面思考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有哪些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能够更加准确地阐释当前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有哪些理论研究成果?翻遍资料,笔者也没有发现其他城市率先尝试公园城市建设的先例,成都毕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重要论述的首提地,公园城市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内涵。成都开先河,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首次把成都定位为全省“主干”,支持成都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此举为成都发展开创了历史机遇。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等判断。四川省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实践路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了“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号召,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来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成绩,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居优势更加彰显”。成都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初步构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规划技术、指标评价、政策法规体系。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开园运营,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天府绿道建成5188千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成都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三治一增”,全部消除建成区劣V类水质断面,深入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14天增至299天,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五连降”,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9个区(市、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这些重要的会议精神和实践举措,都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策依据。
本书从3条路径展开探讨:第一条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路径,特别是公园城市理论的历史渊源、相关概念及发展变迁的理论探索路径。本书力求梳理出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园城市研究的现状、趋势及评析。第二条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实践推进路径。本书力求探讨成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目标的举措,为成都进一步推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市域交通体系、优化城市未来发展格局提供借鉴。第三条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性分析路径出发,力图从“现实图景”“价值表达”“创新实践”“发展愿景”等维度深入探讨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选择,进一步丰富、分析和把握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丰富内涵、价值特色、推进特征、实践要求,为建成人民群众向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因此,本书以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成都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及四川省委的政策精神为主题,以成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创新实践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梳理和辨析“公园城市”“紧凑城市”“产业城市”“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城市更新”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园城市的提出背景、内涵特点、价值意义等方面,尽可能地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园城市理论形态。同时,本书试图在系统梳理国外城市发展状况、特征以及相关评述和国内其他城市建设情况、特征、模式以及相关评述的基础上,寻找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创新。本书在后面章节将介绍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现状特征、价值表达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特色和亮点。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下成都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全面体现了守正创新、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为构建人类社会城市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可供参照的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本书的观点源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时的重要论述:“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发展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全面体现人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些历史性的巨变在给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幸福感、时代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流失、产业衰败、资源枯竭、文化危机等问题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人开始涌入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也有更多的人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县城、离开了中小城市,还有更多的人开始逃离城市,一系列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接踵而来。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很多人开始反思、很多人开始批判、很多人开始追寻、很多人开始研究和关注城市发展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性部署,赋予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以及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国家级重要使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为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举。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面对我国以“不平衡、不充分”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让人民生活的公园城市更美丽更宜居?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本书着力加强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着眼于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城市增绿、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就业、城市业态、城市场景、城乡融合等方面的考察梳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需要我们更多的专业人士、学术人才,进一步对城市问题、城市现象、城市本质、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理念以及城市发展规律方面的问题进行阐释和关注;还需要系统性地进行城市相关问题研究。研究者不仅要立足于城市,还要尽可能地将农村的发展和城乡发展融合统筹起来,进行系统性考量、真理性思考、规范性推进、政策性梳理,得出使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思路。当下,我们亟须正确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发展的目标,科学认识城市的主人和城市的活力以及城市的生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还需要系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需要关注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不断总结人类社会城市文明形态的发展经验,从中探索出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特殊性、时代性和普遍性特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理论发展的逻辑构架,进而使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生态为了人,城市生活滋养人,城市场景吸引人,城市文化塑造人,城市业态养育人,城市形态文明人等美好的价值目标,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业、人与景、人与城、人与教、人与学、人与医、人与产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让人们在成都的每一个场景、每一种业态、每一次过往、每一场交流、每一回畅享都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我国构建人类文明城市新形态的一种现实表达。
第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论要求。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的新阶段。本书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营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发展理念,探索构建公园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新模式。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包含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城市文明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的城市发展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城市人文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这些理念对深化公园城市的认识,重塑城市新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这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根本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公园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本书从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出发,聚焦其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的要求贯穿城市发展始终的生动实践,诠释新时代成都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大意义。
第三,要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十四五”规划,巩固拓展成都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成效的实践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本书聚焦成都推动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以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高质量发展环境为重点,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成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世界城市和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打响品牌、注入生机、塑造优势,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本书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社会群体对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价值认知状况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具体而言,一是研究现有文献,梳理城市发展、公园城市和成都公园城市的有关情况。二是研究社会各群体认知状况,了解社会各界对成都公园城市的期待及成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图景。三是研究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进一步阐释成都建设什么样的公园城市?如何让成都变得“最美丽”“最宜居”“最公园”?
综上所述,本书聚焦国家赋予成都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战略使命,着力从政策安排和实验探索相结合的层面,分析影响建设积极推进的各种关联因素,以推进个案研究,寻求支持使命任务有效完成的合理方法,并形成可推广的相关经验。
从学术价值看,一是推进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需要。时下,成都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本书立足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社会调查法等方法,研究、考量和聚焦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此举有利于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的问题和特点、有利于扩宽公园城市的理论视野、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二是丰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需求。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面临着新形势和全新挑战。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视察时作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成都开先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纵观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公园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建成的世界园林史上第一个城市公园——英国利物浦的海德公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系列城市问题令人们重新思考公园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人们对公园的生态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本书着力探寻城市公园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历程,以进一步丰富现代公园城市的内涵,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和宝贵经验。三是阐释公园城市理论发展的时代特色。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当前存在的“紧凑城市”“节能城市”“田园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国内外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更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体现新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四是认识城市发展问题的需要。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体现时代进步、科学成就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现代生物制品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IT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航空业、金融保险业等几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所以,城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等发挥着核心作用。城市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在财富的聚集、人才的集中、居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大量事实表明,城市的主导地位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可以说,城市发展对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以先进的生产力、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富裕的居民生活为基础的,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现代化对全国现代化起着带头和先行的作用,城市的现代化带动农村的现代化,朝城乡一体化前进和发展。五是扩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需要。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技术、人口、文化、政治、社会领域的变革重新构建了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随着全球资源流动日益频繁,各国对资本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各地的城市产生了层级的分化,形成了一种对重要资源具有全球性控制能力的新型城市——全球城市。另一方面,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指出,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的城市群。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的竞争力成为关系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集中资源提升区域或城市的投资环境、国际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也逐步成为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城市的命运也有很大差异,很多过去依靠传统资源优势、脱离信息社会仅依靠本土市场支持的城市日益衰落,而那些处于世界金融和信息核心节点的城市的枢纽地位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国际城市乃至全球城市,协调和控制全球经济命脉和社会发展历程,它们是国家发展的引擎,是一个地区走向国际的窗口。这些全球城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浓缩为城市或者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这些转变都为我们带来了理解和重新认识城市发展的新窗口,都为我们带来了认识和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视野。
从应用价值看,一是回应社会方方面面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总要求,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为新时代重塑城市价值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二是生动展示和阐释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升华,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三是回答在何种理念下的城市生活更美好?本书立足成都公园城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形成共享发展新格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新实践,向社会各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的城市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这个时代命题。
从宣传价值看,一是特色鲜明的政治价值。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本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眼于成都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立足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伟大创新和实践,集中阐释成都公园城市的政治意义、现实图景等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普及意义。二是实践发展的应用价值。本书对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发展特色、丰富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和普及,回应了社会各界关于“什么样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何种理念影响下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现有城市如何经过发展、转型而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发展会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需求?”等方面的关注。如何让城市人口的生活更美好?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规划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认知态度?我们应该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阐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成都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本书重点读者群体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学生、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以及科研院所的干部职工和专家学者。
从出版价值看,一是思想文化引领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已成燎原之势,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目前阶段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期,社会思潮、思想多元碰撞。另外,目前更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最接近的历史时刻。因此,如何看待我们的思想文化发展?如何看待我们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如何理性、客观看待国际国内城市发展中人们的思想动态?通过透析历史、穿越时空,来看待城市发展的古今变迁,加以历史和逻辑上的理想审视,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态。由此看来,这种价值领域的引领,无疑具有正向的、正面的、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另外,本书将会从现实与历史、国内与国外、经典与现代、文化与思想、社会与经济等维度来阐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涉及的人和人的价值、人的本质等重大问题。三是倡导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城市发展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实践,集中反映当前各地,尤其是成都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所进行的伟大创造。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探析城市发展脉络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规律。图书的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价值,它具有双重特征,既有精神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不同的图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标准。城市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种记忆,城市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关照着人类朝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和文明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本书的出版从城市与人、社会与人、社会与城市、生产与城市等不同的维度来梳理和阐释社会各界的不同思想观点,深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阐释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脉络、发展取向、发展规律。城市,特别是大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结合当前正处于进程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十分紧迫,十分必要。《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5)》提出,从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文创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五方面重点推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书立足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社会调查法等方法,研究、考量和再聚焦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有利于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拓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视野、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五是文献资料价值。本书弥补了图书出版领域的缺憾。本书系统、全面、整体梳理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演进历程以及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图书的出版虽然不能反映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也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社会发展价值,但是,图书的丰富性却是衡量和反映社会文化价值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城市审美力,提高人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